嶺下蘇村

嶺下蘇村

嶺下蘇村位於黃山市黃山區永豐鄉。原名“琳夏蘇村”,有上千年的歷史,系蘇轍後代-蘇繼芳(南遷始祖)來此拓荒而建。嶺下蘇村人文景點較多,擁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希范堂、蘇氏宗祠、海寧學舍,以及五福廟,徽派古建築群,四方井等眾多旅遊資源。

歷史沿革

嶺下村原名“琳下蘇村”,有上千年的歷史,繫於蘇轍後代來此拓荒而建。這裡是中國“五四”新文學元老派作家、文壇大師蘇雪林的故鄉,也是徽商巨擘蘇錫眉的生長地。這裡可謂騰蛟起鳳,人傑地靈,近現代的傑出者就有誥授資政大夫、賞戴花瓴、曾任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鹽運使蘇式敬(至棟),清末戶部侍郎、浙江鹽業協會會長蘇文選,陝西三水縣、河南鞏縣知縣加同加銜蘇國華,浙江蘭溪、瑞安縣知縣、海寧知州蘇文開(運卿),連任十餘年南京商會會長的蘇錫,民國安徽省民政廳長、代省長蘇宗轍,曾任孫傳芳秘書長、山東荷澤縣、安徽寧國縣縣長的蘇錫衡,民國財政次長蘇錫第(慕東),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輯、編審、編審部長,《東方雜誌》主編三十餘年,並參加《辭海》修訂工作的學者蘇錫昌,有廈門大學教授蘇紹箕(伯山),上海公字大學部教授、太平中學創始人蘇紹章(仲文),曾在美國福特航空公司人事航空電子通訊研究的專家蘇經國等。
嶺下村人文資源頗多,有保存完好的元代“五福廟”,全國僅存兩座。還有保存較好的蘇氏宗祠,蘇氏宗祠又名六甲祠、繼序堂,始建於元未明初,清同治年間重修,曾懸掛“敬教興學”匾,這是民國時期最高當局表彰蘇氏創辦私立育才學校的。育才學校建成於清朝末,為太平縣第一所私立國小,繫於嶺下蘇成美(字邁周),號稱“蘇百萬”之子蘇錫眉,字介如,私人所建。民國三年黎元洪大總統得此訊息,特賜一副對聯為“民族復興唯教育,國家雪恥賴英才”嵌在學校的大門上。抗法英雄杜冠英故居─希范堂、蘇雪林書屋─海寧學舍都坐落在嶺下村。嶺下村以書香之地而出名,人文景觀集中而獨特吸引了不少名人和學者慕名前來觀光。嶺下村民風好,克勤克儉,唯讀唯耕,鄰里團結和睦,尊老愛幼。

地理位置

嶺下村(又名嶺下蘇村)地處黃山區北部,位於風景秀麗的太平湖北岸,距永豐鄉政府所在地3公里,東與涇縣厚岸鄉交界,西與青陽相鄰,南與太平湖鎮接壤,素有“雞啼狗叫聽三州”之稱,(三州即涇縣、石台、太平)。地理位置東徑117°57′~118°,北緯30°23′~30°28′。

自然條件

嶺下蘇村風景 嶺下蘇村風景

嶺下蘇村為典型山區村莊,村莊沿洙溪河與永嶺公路沿線分布,地勢北高南低。森林覆蓋率為80%,經濟收入以蠶桑、林、水稻為主,外出務工為輔,村內較好的旅遊資源,土壤較好,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4攝氏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無霜期超過210—230天,植被良好。
嶺下蘇村有10個村民組,7個自然村落,與卓村相連,總戶數396戶,1295人,男609人,勞動力850人,外出勞力320人。嶺下蘇村地勢北高南低,洙溪河穿境而過,交通較為便利。總面積15.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98.62公頃,基本農田174.78公頃,園地12.75公頃,林地1164公頃,水域28.28公頃,建設用地7.8公頃,人均建設用地60平方米。嶺下蘇村歷史文化豐富,名人、文物古蹟較多。

文物建築

現嶺下村的古貌保存較完好,一條沙河從村西北至東南呈月牙行將村莊分為東西兩塊,從而形成天然水口。沙河兩段均有花崗岩石塊砌成,綿延200米,其東岸是通往青陽的石板古道,古風尤存。沙河在村東的拐彎處有六根石板組成古橋一座,此橋將村東與村西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村中的古宅由西北的高地向東南的底地依次而座,連綿披拂,錯落有秩,遠遠望去似一幅水墨山水畫。整個古宅的分布村西多而集中,村東少而分散。村中古道均為青紅兩種石板鋪成,紛繁而又有序,由南至北緩緩上升,台階、石欄依山而建,依勢而構,獨具匠心。
古宅、古河、古道、古橋相映成趣,人文與自然緊密相連,渾然天成,亦是一處小橋流水人家。

海寧學舍

海寧學舍位於嶺下蘇村新屋組,建於1924年8月。因樓主蘇文開曾任浙江海寧知府,故而此名。當時供嶺下崇善堂族人子孫在此就讀。海寧學舍是一座磚木結構、中西合壁的三開間兩層樓房。樓上樓下均用磚木砌築隔間,雕有花格子門窗。大門上方有青石鐫刻的“海寧學舍”匾額,系當時省長馬振憲所書。院外兩株丹桂古樸參天,院內紫薇映窗,屋後緊靠山川小溪,潺潺流水從窗下流過,八月丹桂香飄數里,使學舍顯得特別優雅寧靜。從海寧學舍這座小樓走出的教授、學者、作家、醫師、工程師遍及海內外。海寧學舍建築面積250.13平方米,面闊11.5米,進深21.75米,高5.8米;其北側有一條小河名曰洙溪河,為黃山區七溪(清溪河、秧溪河、浦溪河、麻溪河、迄溪河、松溪河、洙溪河)之一。以前河邊曾有一座石拱橋、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分外怡人。如今石拱橋已經倒塌,只有一條木橋通往河對面,河對面山坡上有一塊墓地,蘇雪林女士的骨灰便埋藏於此。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海寧學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雪林(1897-1999),安徽太平縣永豐鄉嶺下村人,1897年3月26日生於浙江瑞安,原名蘇小梅,曾用名瑞奴、瑞廬、小妹,筆名有綠漪、杜若、杜芳、靈芬、天嬰、野(隹十)、老梅等。後讀林紓翻譯的新小說而激發了創作熱情,17歲便以家鄉一個童養媳的坎坷生活道路為題材,用文言體寫出了第一篇小說。1913年入一教會中學讀書,次年衝破家庭阻撓,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師範,畢業後在母校附小任教。1918年報考北京高等女子師範,與黃廬隱一起成為旁聽生,後都升為正式生。1921年考取了由吳稚暉、李石曾在法國開設的海外中法學院,後轉入里昂國立藝術學院學習美術、文學。1925年因母親生病輟學回國。1928年任上海滬江大學教授;次年任蘇州東吳大學教授;1930年任安徽省立大學教授;1931年任國立武漢大學教授。她在武大任教達18年之久,與凌淑華、袁昌英一起被戲稱為“珞珈三劍客”。 1949年離開武漢來到香港,在香港真理學會工作。1950年前往法國巴黎大學從事神話研究。1952年赴台北師範學院教學;1956年前往台南任成功大學教授,並與姐姐住在一起。1959年與台灣現代詩派代表覃子豪展開關於現代詩發展的論戰,指出台灣現代詩派“晦澀曖昧到了漆黑一團的地步”,其觀點得到很多讀者的支持。1964年應聘赴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教,期滿後仍回成功大學,1973年退休,一直住在成功大學教授宿舍中。1999年4月21日逝世。蘇雪林是新文學早期重要女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綠天》、《青鳥集》、《屠龍集》,長篇小說《棘心》,小說集《蟬蛻集》,傳記作品《南明忠烈傳》等。
蘇雪林先後任教於安徽大學、武漢大學、上海滬江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台南成功大學等高校,兼學者、作家與教授於一身;這位足跨19世紀和20世紀的人瑞壽星,百年滄桑人生之旅,筆耕硯田80載,杏壇執教50春,面世著作50部。中年以後專注於楚辭研究,著有180萬言的«屈賦新探»,歷史忠實地記錄她與時代精進的非凡業績。蘇雪林是集作家、學者、教授於一身的“五四”文學開拓者之一,在中國現代文壇上,她和冰心、凌淑華、馮宛君、丁玲被並稱為最有成就的五大女作家。1998年5月,蘇雪林先生回故鄉圓夢,看到了蘇氏宗祠及海寧學舍感慨萬千。1999年4月,蘇雪林病逝於台南成功大學,後骨灰安葬於永豐鄉嶺下鳳形山。

蘇氏宗祠

蘇氏宗祠又名六甲祠、繼序堂、顯榮公祠,據蘇氏宗譜記載,該祠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二十八年重修,鹹豐年毀於兵火,重同治年間重建,有三進,進深38米,寬15.3米。前進大門口原豎立石獅一對,高約2米,為五鳳式門樓,飛檐翹角,檐下木雕刻畫人物山水、亭台樓閣等圖案,精美華麗。二進明堂兩邊牆上嵌有山水壁畫兩幅和朱熹寫的忠、孝、節、義四個黑漆大字,對徑約1.5米,正堂上曾懸掛“敬教興學”匾,這是當時最高當局為表彰蘇氏創辦私立學校所掛的。三進寢殿為二層,有青石浮雕四塊及五隻石獅望柱。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蘇氏宗祠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福廟

宗教紀念建築物,位於黃山市黃山區城西50餘公里的永豐鄉嶺下村必吉嶺頭(必吉嶺是歷史上涇縣至青陽的交通要道)。廟建於元末,民國14年本村蘇建芳重修。據乾隆《太平縣誌》記載:“元末遭兵亂,神有奇驗,蘇氏託庇焉。固建廟奉為土主。”因此,每逢節日,當地和周圍的善男信女來此燒香敬神。
五福廟,上下四旁均用花崗岩石建造,不用寸木片瓦,故稱“石屋”,3間硬山式。廟寬5.55米,深5.2米,檐水高3.25米,脊高4.95米,廟內有圓石柱4根,柱圍1.16米,建有神像基座,高0.75米,寬0.9米、長5米的神像“文革”中拆除,石香爐等保存完好。五福廟為全石結構建築,這在安徽省是極為少見的,現為市級文保單位。
五福神會起源於元末明初,是黃山區永豐鄉蘇姓一族為祭祀“五福神”而舉辦的活動。“五福神”有正神六尊,分別為平浪王(當地俗稱娘舅,又稱宴公),和合五郎、了角四郎、草野三郎、灌口二郎、得勝一郎。舊時每年農曆八月十三、十四、十五日是五福神會的會期。挑選青壯年頭戴面具扮神出巡,祭祀程式分“出櫥、降神”,“出巡”和“退神跑櫥”。當時五福神會影響很大,毗鄰的青陽、涇縣等地老百姓都前來觀看,祈求福佑。
“五福神會”集民間舞蹈、戲曲、美術、風俗民俗於一體,祭神娛人,“儺文化”、民俗文化、民間信仰等文化特徵豐富。多次在黃山民間藝術節等文化活動中演出。2006年,“五福神會”入選“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希范堂

位於黃山區城西永豐鄉嶺下村50公里,是清朝官員杜冠英故居,建於清光緒11年間,距今有118年歷史。該堂三進三開間,磚木結構,左右肩有廂房,後進為三間走馬樓。堂內的斜撐、雀替、梁托等均雕有龍鳳、獅子等飛禽走獸和花草圖案。後進正面均用格子門窗構成構成裝飾,門肚板上刻有家訓等,均為勸導世人訓誡子孫箴言警語,富含生活哲理,最引人注目的是前廳中堂懸有一塊金面匾額“希范堂”三個遒勁行楷大字赫然入目。該正堂面寬18.8米,進深29米,檐高8.2米,建築面積728.12平方米。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希范堂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冠英,原太平縣涇陽卓村(今屬黃山區)人。杜冠英(1840—1890),字芸生,號徵三,永豐鄉卓村人。著名抗法名將。
少習儒,有膽識。岡督辦軍餉和天津海運有功,保授知府銜。光緒三年(1877)任入玉環(今浙江玉環)同知。在職期間,奉檄開墾南田、海島田3萬餘畝,建鎮海、溫台炮台12座,抵禦外犯。又清積案、編戶籍、興水利、緝海盜,振興文教,創設玉海書院,呈請學使奏加玉環學額1名,政聲顯著,深得民心。
光緒十一年(1885年)三月,法國人孤拔率遠東艦隊進犯鎮海,冠英親自指揮督戰數晝夜,市沉法艦“紐回利答拉克”艦2艘,旗艦“巴麥爾”號也中彈多發受到重創,孤拔身受重傷,狼狽逃竄。清廷御賜冠英“奮勇可嘉”匾額,功加三品銜,升道員補用清代光緒皇帝還頒發《奉天誥命》三卷,加封杜冠英之尊祖父、祖父、父親為“通奉大夫”,杜冠英之曾祖母、祖母、母親為“夫人”。三卷“奉天誥命”現藏黃山區博物館。

嶺下蘇村牌坊群

位於嶺下蘇村水口橋,曾有五座石牌坊立於道旁,巍峨壯觀。牌坊上分別鑲嵌欽賜“流芳千古”、“表正論常”、“冰清玉潔”、“德協坤貞”、“光爭日月”的石匾,文革時期被當作“四舊”拆除,大部分石條抬至沿山水庫修建涵洞蓋板,“流芳千古”石匾也被鑲嵌在蘇雪林墓上。

保護計畫

1:嶺下村應該有“人文環境”、“文化之鄉”的特色。
2:要把嶺下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3、持續發展目標:嚴格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及生態環境,確保歷史文化資源的真實性河完整性,體現歷史文化地區的各種功能和資源價值,使不可再生資源永續保存和利用,從實際出發,統籌考慮保護與利用,採取可持續利用形式,實行可持續發展。
4:對今後發展原則是:歷史文脈不能斷、古徽州風貌不能變、農耕文明不能丟、環境風水不能破。
嶺下村的保護和發展致力於:
保持嶺下蘇村自然環境與人文方面的原生態性。
充分保護嶺下蘇村的徽派古村落風貌、人文資源、歷史資源和自然生態系統,完整體現嶺下蘇村的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和景觀價值,使嶺下蘇村保持舒適、優美、健康豐富、獨具文物景觀特徵、內涵文化淵源、充滿無限魅力的歷史文化聖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