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1884~1918)

蘇曼殊(1884~1918)

蘇曼殊(1884~1918),男,出生於1884年,近代作家。原名戩,字子谷,後改名玄瑛,曼殊為其法號。

蘇曼殊(1884~1918)

正文

近代作家。原名戩,字子谷,後改名玄瑛,曼殊為其法號。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出生於日本橫濱。父親為旅日華商,母親是日本人。這種特殊的身世使他早年即因家庭矛盾出家為僧。但是,民族的危難又使他不能忘情現實。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日本東京加入留日學生組織的革命團體青年會。次年加入拒俄義勇隊。同年歸國,任教於蘇州吳中公學。不久,到上海參加《國民日日報》工作。光緒三十年,南遊暹羅、錫蘭,學習梵文。三十三年(1907),在日本與幸德秋水等組織亞洲和親會,公開揭出“反抗帝國主義”的主旨。同年,和魯迅等人籌辦文學雜誌《新生》,未成。宣統元年(1909),再度南遊,任教於爪哇中華學堂。辛亥革命後歸國,參加上海《太平洋報》工作。1913年,發表《反袁宣言》,歷數袁世凱竊國的罪惡。他的情緒起伏不定,時僧時俗,時而壯懷激烈,時而放浪不羈,有著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
蘇曼殊與章炳麟柳亞子等人交遊,為南社社員。他現存詩約百首,大多為七絕。《以詩並畫留別湯國頓》寫對清朝統治者的憤恨,《過平戶延平誕生處》抒發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敬慕,《吳門依易生韻》“碧城煙樹小彤樓”、《為玉鸞女弟繪扇》、《東居雜詩》“流螢明滅夜悠悠”等寫對國家安危的憂慮。但是,這類具有政治內容的作品並不多。蘇曼殊的詩主要寫個人身世,尤多寫愛情和女子,如《本事詩》、《無題》、《東居雜詩》等。它們以蒨麗綿眇的風格,表現幽怨悽惋的感情,藝術上受李商隱龔自珍的影響較多。蘇曼殊還有一部分風景詩,色調明朗,節奏歡快,表達出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如《淀江道中口占》:“孤村隱隱起微煙,處處秧歌競種田。羸馬未須愁遠道,桃花紅欲上吟鞭。”又如《過莆田》、《晨起口占》等。
蘇曼殊善畫。他的詩不用典,不發議論,懂得用形象說話,常常能以寥寥的幾筆勾勒出如畫的意境。因此,前人對他的詩藝術評價頗高,說是“曠觀海內,清艷明雋之才,若曼殊者,殊未有匹焉”(王德鍾《燕子龕遺詩序》)。但是,也有人批評他“高逸有餘,雄厚不足”(胡懷琛《說海感舊錄》)。
從1912年起,蘇曼殊陸續發表了6種文言小說。
《斷鴻零雁記》(1912)是以第一人稱敘述方式寫作的長篇,其中某些情節有著蘇曼殊本人生活的影子。男主人公三郎,家道衰微。其未婚妻雪梅被繼母迫嫁富室,三郎憤而為僧。後來,三郎東赴日本尋找生母,與姨姐靜子相遇。三郎之母屬意靜子,三郎對靜子也不無戀戀之情,但終因皈依佛法,割斷情絲,潛逃回國。其時,雪梅已絕食而死。
《絳紗記》(1915)以四對青年的愛情故事為中心,展開對社會生活的描寫。小說寫了華僑資本家的傾軋、破產,批判資產階級以金錢財富為軸心的婚姻關係的卑鄙。它又通過一場“洋場騙術”的描寫,揭露了西方資產階級腐朽生活方式在中國的惡劣影響。
《焚劍記》(1915)在表現主人公愛情生活的同時,反映辛亥革命前夕的社會動亂面貌:兵亂匪劫,人民顛沛流離,軍中以人肉為糧。小說的兩個女主人公,一個為姨母迫嫁,逃亡出外,又為人逼嫁,再度逃亡,終於流離而死;另一個在未婚夫死後,被逼抱著“木主”成婚,終身守寡。蘇曼殊通過這一情節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沉痛控訴。
碎簪記》(1916)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代表者的形象。小說主人公反對子女婚姻自主,認為“自由戀愛是蠻夷之風,不可學也”。在他的干涉下,三個男女青年都殉情而死。本篇在作者小說中最富於抗議精神,發表於《新青年》。陳獨秀稱讚它具有“反對黑暗野蠻時代”的戰鬥意義。
《非夢記》(1917)寫貧富不同的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男主人公被嬸母逼迫拋棄貧寒的畫師女兒,另娶一“家累千金”的門當戶對者,結果是女主人公投水而死,男主人公當了和尚。
蘇曼殊的這些小說,從爭取婚姻自由方面接觸到反封建主題。小說的男女主人公們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矢志不二,但都為禮法、門第、家族、金錢等社會勢力阻撓,不能如願,構成悲劇。這一衝突有其時代意義,但是,在小說中,作者卻將它轉化為主人公的反抗和屈服、入世和出世、追求幸福和宗教解脫之間的個人心理矛盾,而又讓後者占了上風。這樣,他的作品就充滿了濃厚的感傷主義和人世無常的情調,有時甚至為佛教教義作宣傳。
蘇曼殊的譯作有雨果的《慘世界》(即《悲慘世界》)及《拜倫詩選》等。
《慘世界》發表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上海出版的《國民日日報》,最初名《慘社會》,署名蘇子谷譯。發表至第11回,因報館被封中輟。次年改由鏡今書局出版單行本,署名蘇曼殊、陳由己合譯。陳由己即陳獨秀。《慘世界》由蘇曼殊主譯,陳獨秀潤色加工,並續譯12至14回。
蘇曼殊的翻譯並不忠實於原著,不僅有所刪削,而且自第 7回起,更離開原書,杜撰情節,添加了一個名叫男德的青年,通過他,譯者表述了自己的革命見解。如說:“那支那國孔子的奴隸教訓,只有那班支那賤種奉作金科玉律,難道我們法蘭西貴重的國民,也要聽他那些狗屁嗎?”書中還寫到工人金華賤因凍餓無奈,從麵包鋪拿走了一塊麵包,被定為“夜入人家竊盜的罪名”,男德為此不平,他認為,世界上的物件應為世界人公用,只有那些不能做工,靠欺詐別人發財的人才是蟊賊。顯然,這是20世紀初年從日本傳入的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書中,譯者還添加個別人物和情節,表現了對清朝貴族及其走狗的強烈痛恨。
《拜倫詩選》出版於宣統元年(1909)。其中,用中國古體詩的形式譯有《贊大海》、《哀希臘》、《去國行》等篇,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著名譯作之一。
著作有《蘇曼殊全集》。

配圖

蘇曼殊(1884~1918)蘇曼殊(1884~1918)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