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馬赫迪運動

19世紀蘇丹的伊斯蘭教派運動和民族起義。

概述

19世紀80年代初,英國殖民者在吞併埃及後,企圖以埃及為據點,進而吞併鄰國蘇丹。此前英國勢力已通過駐蘇丹的埃及官員滲入蘇丹部分地區。英埃的殖民統治和殘酷剝削激起蘇丹人民的憤慨,於1881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馬赫迪起義。起義由沙曼尼蘇菲教團導師、努比亞人穆罕默德,艾哈邁德(1848~1885)領導。1870年,他隱居阿巴島,從事宣教布道。他向漁民揭露宗教上層的偽善,譴責富人、官吏的貪婪,用宗教語言訴說人間的不平,號召人民起來鬥爭。1881年,他自稱穆斯林民眾期待的救世主馬赫迪,宣布欲在人間剷除不義,建立平等、自由的理想之國,號召人民對外國侵略者發動“聖戰”。1881~1885年,馬赫迪起義軍英勇奮戰,多次擊敗英埃聯軍,將外國勢力逐出蘇丹。1885年1月,起義軍經過5個月的激戰,攻克英軍重兵設防的喀土穆,擊斃英軍總司令戈登將軍,解放了大部分國土,建立馬赫迪國家。1885年6月馬赫迪故後,由其子繼位,改稱哈里發。新國家建立後,未給人民帶來實際利益,沉重的賦稅引起民眾不滿,部落糾紛削弱了國家的防衛力量。1898年9月,馬赫迪軍隊兵敗於喀土穆,運動宣告失敗。馬赫迪運動是以宗教為旗幟而發動的一次蘇丹民族武裝起義。運動過程中,馬赫迪曾根據鬥爭的需要,提出一套獨特的馬赫迪派教義、法規、禮儀,產生很大的影響。該派仍以《古蘭經》為最高經典,但有以馬赫迪名義頒布的啟示錄和律法。要求民眾信仰和服從新先知馬赫迪,違者為不可寬恕的罪人,提倡衣食儉樸,反對奢侈腐化。為此,曾參照伊斯蘭教法制定行為守則,包括禁止偷盜、酗酒、吸菸,違者處以斷手或鞭刑,實行公產制,一切財富歸國家公有,由馬赫迪分配,禁止舉行婚葬禮儀,禁止蓄長發、痛哭死者和用草書寫信,除戰時外,不得騎馬,一律步行。此外,要求民眾戒嫉妒、傲慢、疏忽禮拜3種惡行,遵守安貧、聖戰兩大美德。另有10戒(主要是針對婦女的),諸如應披帶面紗,不上墳祭奠死者,不索要大量財禮,按時禮拜等。

相關條目

宗教 歷史 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