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背景
19世紀末,英國殖民勢力侵入埃及,並由此向蘇丹滲透。1873年,埃及國王伊斯梅爾帕夏任命英國殖民者C.G.戈登為蘇丹總督。
為了統治蘇丹和蠶食中非地區,戈登網羅一批歐洲探險者、退役軍人充當助手。他們橫徵暴斂,同時以武力鎮壓人民的不滿及反抗,以致蘇丹經濟凋敝,人民相繼逃離。1879年 6月,英國脅迫奧斯曼帝國皇帝廢黜伊斯梅爾帕夏,戈登也被迫去職,此後埃及在蘇丹的統治機構更陷於癱瘓。馬赫迪起義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發生的。
運動宣傳
馬赫迪全名為穆罕默德·阿赫邁德·伊本·賽義德·阿布達拉(約1840~1885),棟古拉人,童年時起接受伊斯蘭教教育,青年時以博學、虔誠著稱,曾去科爾多凡省遊歷、傳教,目睹英國殖民統治的殘暴、腐朽以及人民的苦難、怨憤。
1881年 6月,在白尼羅河的阿巴島上,他向蘇丹各地發布信函,宣稱他就是眾所期待的救世主馬赫迪,將給充滿壓迫與謬誤的世界帶來公正與平等。根據伊斯蘭教的經典《聖訓》預言:他是世界末日來臨前的一個有宗教領袖性質的人物,是穆斯林的領袖,他降臨世間,根據神聖的教法治理亂世,伸張正義,剷除暴虐,整頓伊斯蘭教內部的全部分歧,復興伊斯蘭教的信仰,開創新紀元,在位7年。他出自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發圖買的後代中。什葉派對馬赫迪的看法與遜尼派有分歧,什葉派認為隱遁的伊瑪目就是必將再降世的馬赫迪),將給充滿壓迫與謬誤的世界帶來公正與平等。
他號召恢復伊斯蘭教的純樸和正統,還提出“推翻異教徒”、“不交一文稅”的口號。從而贏得了人民的愛戴和擁護,阿巴島的民眾紛紛參加起義的行列。
運動過程
馬赫迪在起義後,率領民眾迅速轉移到科爾多凡山區。以此為基地,積蓄力量,訓練隊伍,接連戰勝前來討伐的政府軍,並於1883年 1月攻占科爾多凡省首府歐拜依德城。英國以埃及政府名義,派遣前英國駐印度軍官W.希克斯率軍鎮壓。
希克斯與蘇丹總督阿拉丁率軍 1萬於1883年9月從白尼羅河上的杜懷姆出發,11月5日在歐拜依德南部的希甘地區,遭到馬赫迪軍的伏擊,全軍覆沒。希甘之役後,起義軍聲威大振。12月,達爾富爾省省長、奧地利人R.von斯拉丁投降,赤道省省長、德國人E.施尼策爾退至中非地區,起義者直逼蘇丹首府喀土穆。
1884年 1月英國政府決定派戈登固守喀土穆,以便等待時機,捲土重來。2月,戈登到達蘇丹首府,他先後發布法令、公告,許諾解放奴隸、減稅和自治,以圖收買人心,另外以英援軍即將到來進行恫嚇。他還用高官厚祿誘降馬赫迪,但被拒絕。與此同時,戈登在喀土穆開挖戰壕、修建城牆,在城市周圍樹起鐵絲網,並派武裝汽船巡航,加強防衛,以待援軍。
3月,喀土穆與開羅間的聯繫中斷, 4月加扎勒河省省長F.M.勒普頓投降,5月起義軍占領北部重要城市柏柏爾,1885年1月26日,馬赫迪率軍攻下喀土穆,擊斃戈登。兩天后,英援軍被迫撤出蘇丹。
經過4年的武裝鬥爭,起義軍已占領了蘇丹的絕大部分土地,攻下喀土穆之後,以馬赫迪為元首,建立起新的馬赫迪派國家,設首都於恩圖曼。在馬赫迪之下,任命三大哈里發(繼承人之意)。三大哈里發各擁有標誌不同的軍隊,而以哈里發阿卜杜拉權力最大。此外,還設有金庫總管及大法官各一名,負責財政及司法事務。為促進經濟繁榮,在蘇丹歷史上第一次發行貨幣。
運動結果
1885年6月22日,馬赫迪突然逝世。臨死前,他指定哈里發阿卜杜拉作為繼承人。阿卜杜拉統治時期(1885~1899),對內粉碎哈里發沙里夫的奪權陰謀,清除政敵在各地的殘餘勢力,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對外則堅決抵禦外敵入侵。在國家連年戰爭、饑荒時疫頻繁的情況下,捍衛民族獨立達13年之久。
1896年,使用新式武器的英國殖民軍再次向蘇丹發動進攻,在1896年 9月的棟古拉戰役和1898年 9月的喀土穆戰役中,起義者戰敗。1898年4月,喀土穆陷落。阿卜杜拉率殘部退守科爾多凡省,繼續進行游擊戰,直至戰死。
1899年英國和埃及簽訂英埃共管蘇丹的協定,蘇丹再次喪失獨立地位,馬赫迪派教徒轉入地下活動,成為秘密教派
運動影響
馬赫迪起義歷時18年,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是近代非洲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反對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在非洲近代反帝鬥爭史上譜寫了重要的一章。
人物簡介
馬赫迪是19世紀蘇丹的民族英雄,全名為穆罕默德·阿赫邁德·伊本·賽義德·阿布達拉(約1840~1885),棟古拉人,童年時起接受伊斯蘭教教育,青年時以博學、虔誠著稱,曾去科爾多凡省遊歷、傳教,目睹英國殖民統治的殘暴、腐朽以及人民的苦難、怨憤。
馬赫迪的父親是一個造船工,家庭的生活既貧苦,又不安定,哪裡有茂密的林木,哪裡需要造船,父親就帶著全家遷移到哪裡。艾哈邁德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就是在四處漂泊中度過的,這也讓他從小目睹了勞苦大眾所遭受的苦難和壓迫,豐富了他的閱歷。
馬赫迪青少年時代就胸懷大志。修完宗教學課程後,他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蘇丹北部和西部傳教。此時的蘇丹實際上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只見田野荒蕪,百業凋敝,百姓在官府和教會的雙重盤剝下賣兒鬻女,背井離鄉,而首都喀土穆城裡的英國殖民者與封建官吏、教會權貴卻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艾哈邁德的心中憤憤不平,一種拯救民眾脫離苦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發誓:“我對我的宗教,我的民族負有責任。我應該淨化我的宗教,拯救我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