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薛元超兩歲喪父,九歲時襲封汾陰縣男(《薛振行狀》作六歲襲爵)。他善於文辭,成年後以門蔭入仕,擔任太子舍人。
歷職內外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即位。薛元超作為東宮輔臣被擢拜為給事中,時年二十六歲。他多次上書朝廷,指陳時政得失,改任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
永徽五年(654年),薛元超因母喪離職,丁憂守孝,但次年即被奪情起復,擔任黃門侍郎、太子左庶子。
龍朔元年(661年),許敬宗進呈《東殿新書》。薛元超因修書有功,進爵汾陰縣侯。 後因病外放為饒州刺史。
龍朔三年(663年),薛元超被拜為東台侍郎(即門下侍郎)。是年四月,右相李義府因罪被流放巂州(治今四川西昌)。薛元超上疏朝廷,請求給李義府馬匹代步,結果違背了“流人禁乘馬”的舊制,被貶為簡州刺史。
麟德元年(664年),西台侍郎上官儀為唐高宗起草廢后詔書,得罪武則天,被誣陷謀反,下獄處死。薛元超素與上官儀有文字之交,也受到牽累,被罷官流放嶲州。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大赦天下。薛元超得以返回京師,出任正諫大夫。
擔任宰相
儀鳳元年(676年),薛元超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宰相。當時,唐高宗非常寵信薛元超,常將他召入宮中,讓他和諸王一同參與私宴。 是年十二月,薛元超被任命為河北道大使,巡撫河北。
永隆元年(680年),術士明崇儼遇刺身亡。武則天懷疑是太子李賢指使,便命薛元超與裴炎、高智周一同到東宮審訊,結果在東宮搜出鎧甲數百具。李賢因此被定為謀反,廢為庶人。 不久,唐高宗改立英王李顯為皇太子。
永隆二年(681年),薛元超升任中書令,兼任太子左庶子。
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前往東都洛陽,命薛元超兼任戶部尚書,留守長安,輔佐太子監國,並讓他全權處理關中政務。當時,唐高宗還打算到中嶽嵩山舉行封禪大典,特命薛元超起草封禪碑文。
風疾病逝
弘道元年(683年),薛元超患上風疾,不能言語。是年,唐高宗在洛陽駕崩。薛元超帶病前往洛陽奔喪,並上表乞骸骨,最終以金紫光祿大夫之職致仕。
光宅元年(684年),薛元超病逝,時年六十二歲。 朝廷追贈他為光祿大夫、使持節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諡號文懿 ,並賜東園秘器,陪葬於乾陵。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直言進諫
唐高宗到溫泉宮狩獵,命諸蕃酋長隨從前往。薛元逾時為宰相,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上疏極力勸諫。他道:“夷狄之輩,野心勃勃,隨從狩獵必然會攜帶弓箭,恐將不利於陛下的安全。”
太子李顯在留守長安監國,常出城射獵,以致懈怠政務。薛元逾時為留守輔臣,直言勸諫道:“內苑之地,草木茂盛,險陡異常。殿下截擒飛鳥、追逐狡兔,若遭逢變故,如何應對?扈從戶奴多是反賊餘孽、夷狄殘類出身,若心懷逆謀,殿下又如何防範?為人子者,不登高山,不臨深淵,就是為了遠離危險。殿下又怎能將自己置於險地呢。”
•建言邊略
儀鳳三年(678年),吐蕃進犯唐境,李敬玄率軍征伐,大敗而回。唐高宗召群臣問策,求以“御之之術”。給事中劉景先、皇甫文亮、楊思忠、中書舍人郭正一、劉禕之都建議謹守邊境。薛元超卻建議以守為攻,積極進取。他道:“敵不可縱,縱敵則邊患叢生,邊不可守,守邊則軍威衰竭。應該整頓士卒,一舉殲滅吐蕃。”其主張雖未馬上被高宗採納,但對唐朝制定禦敵策略產生了重要影響。不久,朝廷便任命黑齒常之為河源軍經略大使,統一指揮對蕃戰事。
文史成就
•文學
薛元超是高宗朝的文壇領袖,楊炯稱其為“朝右文宗”,崔融也在墓誌中盛讚其文采、學識、詞令。學者陶敏認為,薛元超“曾領導並推動過唐代文學發展的歷史潮流”。 在初唐詩文革新運動中,王勃是主將。但薛元超以他文壇領袖的地位,推動掃除頹風的變革,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薛元超十一歲便入弘文館學習,入仕後又兼任弘文館學士,有相當長的文館經歷。他積極參加宮廷的文學唱和活動,是太宗、高宗朝宮廷唱和的主要人物。 據崔融《墓志銘》記載,太宗於玄武內殿夜宴,曾命薛元超詠燭,後又命賦《泛鷁金塘》詩。在當時同輩詩人中,聲名最盛者為上官儀和李義府。薛元超與他們關係密切,“詞瀚往復”。上官儀有《酬薛舍人萬年宮晚景寓直懷友》詩,薛舍人即是薛元超。薛元超完整留存的唯一詩作《奉和同太子監守違戀》可視作他早期詩作的代表,就是典型的應制唱和詩,詩中有當時盛行的“上官體”之風,可見他或多或少受到上官儀的影響。
薛元超流貶蜀中十年,其間放曠詩酒,詩歌創作上頗有作為,著有《醉後集》。這部《醉後集》曾遠流國外,見於日人藤原佐世所編《日本國見在書目》。此集雖已散佚,無法深入探究文本面貌,但有學者對其蜀中詩風進行了推測。陶敏指出:“集中詩文具體內容雖不詳,但從集名和具體創作環境,可以推斷出這是一部抒發貶謫中苦悶和憤懣的作品,初唐詩歌從應制詠物轉向個人情志的抒寫,薛元超應該是一位開風氣之先的人物。”胡可先也推測其蜀中詩風當有較大轉變,指出:“這是薛元超在特定環境下對上官體詩風的超越,也是對初唐文學發展進程的推進。”
薛元超返回長安後,不但詩歌內容與作風發生了變化,而且成了詩歌革新的積極支持者。楊炯在《王勃集序》中談到王勃變革龍朔文風的情況時稱:“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亞。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變。……長風一振,眾萌自偃。遂使繁綜淺術,無藩籬之固;紛繪小才,失金湯之險。積年綺碎,一朝清廓;翰苑豁如,詞林增峻。”這裡的薛令公,就是薛元超。薛元超是身居朝廷高位的文壇宗匠,折節下交王勃,推動了文壇風氣的變化。正是得到了薛元超的肯定,王勃和盧照鄰、楊炯等人的變革才能產生廣泛的影響,形成“積年綺碎,一朝清廓”、“後進之士,翕然景慕”的局面。
薛元超文壇領袖的作用還充分表現在賞識和提拔人才方面。據清代學者王鳴盛統計,薛元超舉薦過的有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義方、孟利貞、鄭祖玄、鄧玄挺、崔融、顧徹、沈伯儀、賀顗、顏強等。《唐會要》卷六十四“崇文館”條載,薛元超還舉薦楊炯為崇文館學士。另據新舊《唐書》列傳記載,經薛元超舉薦或讚譽提攜而做官的,還有徐彥伯、李嶠、李乂、田游岩、員半千等人。後來,這些人很多都在文壇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史學
薛元超在貞觀年間曾以太子舍人的身份預修“貞觀八史”之一的《晉書》,並與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淳風、李義府、上官儀、崔行功、辛玄馭、劉胤之、李延壽、張文恭一同“分功撰錄”,負責《晉書》的基本撰寫工作。
哲學成就
•易學
薛元超深受其父薛收影響,對易學深有研究,流貶蜀中期間“耽味《易》象”。他去世後,“以高宗敕書一軸,孝子忠臣傳兩卷,周易一部,明鏡一匣送終焉。”薛元超不但擅長文學,對史學亦有研究,而獨以《周易》一書陪葬,可見對《周易》的情有獨鍾。另外,據學者宋德熹推測,《舊唐書·經籍志》與《新唐書·藝文志》甲部經錄著錄的薛仁貴撰《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的記載,當是錄入有誤,實際作者當為薛元超。
•佛學
薛元超精通佛典,曾與于志寧、許敬宗、來濟、杜正倫、李義府等人一同協助玄奘整理已譯佛經。
軼事典故
幼年異語
薛元超幼年時,曾隨同郡名士韓文汪學習《左傳》。他讀到“天王狩河陽”一節,丟下手中的書,長嘆道:“周朝難道沒有良相嗎?怎能讓天子屈尊去會見諸侯呢,這實在是大失體統。”韓文汪驚異不已。
妙解忠孝
薛元超每當讀到歷史上忠臣孝子的傳記,都會心懷感慨,流涕不已。他常認為帝舜不是孝子,朱雲並非忠臣。這很不符合當時的傳統觀念,時人都非議不止。薛元超解釋道:“世上豈有傳揚君父的過錯,卻反被稱為忠孝的道理?”
見石思祖
中書省官衙內有一塊磐石,薛元超的祖父薛道衡擔任中書侍郎時,經常趴在磐石上草擬制書。後來薛元超每次看到這塊磐石,都會想到祖父,流涕不止。
君臣白首
薛元超早年便是唐高宗的東宮輔臣,與高宗君臣相知三十餘年。高宗晚年曾非常感慨地對薛元超道:“我們都還年經力壯之時,便已是君臣。如今歲月倏忽,三十多年過去,我們都已老了。昔日賢臣良將,如今都已不在,只有你我二人還能白首相見。遍觀史籍,君臣之間能夠共終白首的又有多少人呢。”
平生三恨
薛元超晚年曾自述平生有三大憾事:一是沒能參加科舉以進士及第,二是未能娶山東五姓的女子為妻,三是不能參與編修國史。 在後世,“元超三恨”被視為科舉制度與門閥觀念影響於政治與世風的典型材料。
人物評價
李淵:不見婕妤侄數日,便謂社稷不安。
李世民:元超父事我,雅杖名節,我令元超事汝,汝宜重之。
李治:① 使卿長在中書,一夔足矣。② 朕之留卿,若去一目,若斷一臂。③ 覽卿疏,若暗室而照天光,臨明鏡而睹萬象。
楊炯:① 公含天地之間氣,依日月之末光,能備九德,兼資百行,探賾索隱,極深研幾。齠齔之際,羞言霸道;詞賦之間,已成王佐。……公地藉膏腴,姻連戚里。鼎湖長往,拜卿子而為郎;金榜洞開,徵列侯而尚主。遂乃彈冠筮仕,策名委質。叩天門於畫闕,攀鳳翼於紫宸。凡升右轄者一年,居外台者兩郡,四遷門下,二入中書,申能燮理我陰陽,經緯我天地,鹽梅我寶鼎,梁楝我宸極,理百官而察萬人,平邦國而和上下。借如風后、天老,左右軒皇,蕭何、曹參,謀猷漢室,未有一心事主四十餘年。參兩宮而出入,歷三台而陟降。合其道也,大壑縱其鯤鵬;遇其時也,名山出其□雨。功成輔弼,德邁幾深。……以王佐之才,逢太平之會。撫綏萬國,康濟兆人。力牧輔軒皇,未為盡善;皋陶佐大禹,猶有慚德。名遂身退,生榮死哀。羽父之請魯君,抑惟舊典;衛侯之諡文子,庶幾前列。 (《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② 公含純德而載誕兮,稟元精而秀出。備百行而立身兮,半千年而委質。屬天地之貞觀兮,逢聖人之得一。若夔龍稷契之寅亮舜朝兮,若蕭曹魏丙之謀猷漢室。懸大名於宇宙兮,立大勛於輔弼,如何斯人而有斯疾?若夫家傳寶鼎,地辟金溝。文則屬詞而比事兮,學則八索而九邱,入則東藩之上相兮,出則南面之諸侯。唯盡善兮未善,固雖休而勿休。既知退而知進兮,亦能剛而能柔。大才則九功惟敘兮,大知則萬物潛周。崇德廣業兮,樂天知命而不憂。拊循兮弱齡,叨襲兮簪纓。公夕拜之時也。既齒跡於渠閣;公春華之日也,又陪游於層城。參兩宮而承顧盼兮,歷二紀而洽恩榮。郭有道之青目兮,蔡中郎之下迎。倏焉今古,非復平生。無德不報兮,願摩頂而至足。有生必死兮,空飲恨而吞聲。天慘慘兮氣冥冥,月窮紀兮日上丁。藉白茅兮無咎,和黍稷兮非馨。 (《祭汾陰公文》)
崔融:唯公享陰德,承大名,漸之者甘露醴泉,訓之者輜車乘馬。杜稱武庫,積慶高於五唯;崔號文宗,宏材掩於三代。天下人謂公為地矣。唯公秀眉目,偉須髯,長七尺四寸,神明如也。定容止,齊顏色,龍章鳳姿,瑤林瓊樹,皎若開雲而望月,廓若披霧而觀山,天下之人謂公為貌矣。唯公神韻蕭灑,天才磊落,陳琳許其大巫,阮籍稱其王佐。立辭比事,潤色太平之業;述禮正樂,歌詠先王之道。擅一時之羽儀,光百代之宗匠,天下之人謂公為文矣。唯公下帷帳,列縑緗,覃思研精,該通博極。三皇五帝之墳典,指於掌內;四海九州之圖籍,忝若胸中。獻替王公之言,謀猷廟堂之議,天下之人謂公為學矣。唯公鳥有鳳,魚有鯤,陂澄萬頃,壁立千仞,窮達不易其心,喜慍不形其色,山納海受,物疏道親,天下之人謂公為量矣。唯公善詞令,美聲姿,莫見旗鼓,自聞琴瑟,苟非利社稷,安國家,感神明,動天地,則未嘗論人物,辯是非,天下之人謂公為言矣。唯公備九德,兼百行,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始於事親,捧檄而乾祿;中於事君,懸車而謝病;終於立身,既沒而不朽。天下之人謂公為賢矣。唯公居守太子,有相國之任;會計群吏,有冢宰之;澄清天下,有使臣之譽;弼諧君上,有諫臣之名;平獄稱允,有於公之斷;舉才得宜,有山公之啟;天規地典,有力牧之用;君歌臣誠,有咎鯀之德;運動兵略,其當周之太公乎?考政事,其當軒之天老乎?夢公形象,其當殷之傅說乎?得卿一足,其當堯之後夔乎?天下之人謂公為相矣。 (《大唐故中書令贈光祿大夫秦州都督薛公墓志銘》)
劉昫:①元超既擅文辭,兼好引寒俊,由是時論稱美。②元超藉父風望,弼亮宏略,諒非其罪,而再遷流。及登大任,益有嘉謀,汲引多才,以隆弘納,其感恩之重,時其聞諸?有始有卒,其殆庶幾乎!
范浚:唐薛元超為中書侍郎,高宗謂曰:“得卿在中書,固不藉多人。”是中書得一薛元超,余可省也。
王夫之:若宇文節、柳奭、崔敦禮、辛茂將、許圉師、竇德玄、樂彥瑋、孫處約、姜恪、閻立本、陸敦信、楊弘武、戴至德、李安期、張文瓘、趙仁本、郝處俊、來恆、薛元超、高智周、張大安、崔知溫、王德真、郭待舉、岑長倩、魏玄同者,皆節不足以守管庫,才不足以理下邑,或循次而升,或一言而合,或趨歧徑而詭遇,競相踵以贊天工。
個人作品
薛元超著有文集三十卷(《舊唐書》本傳作四十卷)、《醉後集》三卷。
《全唐詩》收錄有其詩一首:《奉和同太子監守違戀》。
《全唐文》收錄有其文四篇:《請停春殺高敦禮表》、《諫蕃官仗內射生疏》、《諫皇太子箋》、《孝敬皇帝哀冊文》。
親屬成員
宗族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薛元超出身於河東薛氏,是蜀漢蜀郡太守薛永的後裔。薛永之子薛齊因蜀亡率宗族五千戶降魏,遷至河東汾陰。長子薛懿生有三子,號為三祖,其中幼子薛興為“西祖”。 薛興四世孫薛謹,仕北魏為內都坐大官,五子分為五房。第三子薛瑚(薛破胡),其子孫號為西祖第三房。薛瑚之孫薛孝通,官至北魏中書侍郎。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第五代 | 第六代 |
薛孝通 | 薛溫周(鄯州刺史) | 薛邁 | 薛元敬(太子舍人) | 薛象之(絳州刺史) | 薛恣 |
薛元穆(戶部員外郎) | |||||
薛迪 | 薛元簡(殿中侍御史) | 薛仲璋(監察御史) | |||
薛道衡 | 薛大年 | 薛行成(易縣令) | |||
薛仁方(岳州刺史) | |||||
薛仁偉 | 薛稷(睿宗朝宰相) | 薛伯陵 | |||
薛伯陽(駙馬都尉) | |||||
薛收 | 薛元超 | 薛曜(給事中) | 薛黃童(滑州司功參軍) | ||
薛金童(壯武將軍) | |||||
薛榮童(永寧丞) | |||||
薛顏童 | |||||
薛襄童(果州司戶參軍) | |||||
薛鳳童(兗州司馬) | |||||
薛雲童(潤州參軍) | |||||
薛毅(太子舍人) | 薛儒童(醴泉令) | ||||
薛海童(新鄉丞) | |||||
薛江童(陳留太守) | |||||
薛俊(慈州刺史) | 薛上童(隴西郡太守) | ||||
薛獻童(馮翊郡太守) | |||||
薛貞童(岐州司法參軍) | |||||
薛奇童(慈州刺史) | |||||
薛季童(秘書正字) |
親屬
姑母:薛婕妤,唐高祖妃嬪,高宗時封河東郡夫人,後因與上官儀有書信來往,被削去邑號,幽禁於靜安宮。
妻子:李氏,巢王李元吉之女,封和靜縣主。
卒年爭議
關於薛元超的去世時間,史籍主要有兩種記載:
1、弘道元年(683年):持此說的主要有《舊唐書·薛元超傳》。
2、光宅元年十二月(685年1月):持此說的主要有《舊唐書·則天本紀》、《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楊炯撰)、《大唐故中書令贈光祿大夫秦州都督薛公墓志銘》(崔融撰)。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七十三·列傳第二十三》
《新唐書·卷九十八·列傳第二十三》
影視形象
2011年內地電視劇《武則天秘史》中,由趙子萬飾演薛元超。他在第41集審理李賢謀反案時,與高智周一同出場,只有一個鏡頭。
後世紀念
薛元超墓位於陝西省乾縣,在乾陵博物館東南約700米處,距乾陵三公里,是乾陵十七座陪葬墓之一,於1972年發掘,出土有墓誌一合。墓誌質地為石灰岩,長寬各84.5厘米,厚15厘米;志蓋呈盝頂,刻有篆書“大唐故中書令贈光祿大夫秦州都督薛公墓志銘”二十字;志文為陰刻正楷,共57行,每行57個字,實刻3249字,字行間有陰線相隔,由崔融撰文,曜駱縯書序,顏俊書銘。
唐代宰相(三)
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輔佐皇帝總領天下大政的官員。唐太宗時,以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同平章事也成為宰相的銜號。開元以後,為僕射者如不加“同平章事”,就不能參與宰相機務,被擠出宰相行列。安史之亂以後,宰相名號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