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之驥

蔣之驥

蔣之驥,鐵路機車技術專家,中國電力機車技術發展的組織領導者。參與了中國第一台電力機車的研製,繼而主持進行重大技術改進,直到產品定型。籌劃自行研製韶山2型電力機車。主持了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的技術引進與國產化。為中國機車車輛工業的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簡歷

蔣之驥 蔣之驥

1929-1931年 湖南大學預科理科學習。

1931-1935年 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院電力門學習。

1935-1936年 粵漢鐵路武昌機廠實習。

1936-1940年 武漢大學(武漢-樂山)機械系熱機工程助教。

1940年 重慶中國興業公司相國寺鋼鐵廠工程師。

1941年 重慶中央工業專科學校教師。

1942-1946年 重慶銅罐發電廠工程師。

1947-1949年 株洲機廠正工程師。

1949-1955年 鐵道部株洲機廠發電廠工程師、動力車間主任、設備科長。

1956年 鐵道部黨校俄文班學習。

1957年 前蘇聯電力機車工廠實習。

1958年 一機部、鐵道部派到前蘇聯電力機車考察組成員。

1959-1964年 鐵道部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任副總工程師(未配正職)。

1962年 國家科委聘為鐵道組組員。

1963年 國家科委電工組聘為牽引電氣設備分組副組長。

1964-1986年 先後任鐵道部工廠總局、工業總局及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的綜合技術處、內燃電力機車處、技術處副處長(以上各處未配正處長),工藝處、研究設計處處長。

1986-1990年 1986年4月退休後在鐵道部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引進辦公室,主要從事技術引進工作。

1991-1997年 任《電機工程手冊》第二版分編委委員,主編 《電力牽引》 篇。

生平簡介

蔣之驥,1913年10月12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祖籍江蘇。其父清末在嶽麓書院城內分院湘水校經堂從師學習經史諸學,主要靠文章課試獎金為生。“五·四”運動前後蔣父即將兒女送到新制國小上學,並在他們放學回家後又授以古典詩文。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從小養成好學的習慣,並提前自學了部分學校課程。1925年,考入四年制的明德中學,他自學了高中數學和物理。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大學預科理科二年級,為那年同批投考同年級同科的考生中唯一被錄取者。1931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院電力門,為該年上海交大電力門僅有的15名新生中武漢考區唯一被錄取者。

1931年“九·一八”事變,蔣之驥曾兩度參加去南京請願抗日,都被南京政府的軍隊押送到火車站乘車回上海。此後他更加刻苦攻讀專業基礎知識。1933年湖南省設立優秀大學生獎學金,他連獲二、三年級兩屆獎學金。

1935年蔣之驥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被派到粵漢鐵路武昌機廠實習一年。1936年被聘為武漢大學(1938年內遷)助教,講授熱機結構、指導熱機試驗和續建熱機試驗室。1942至1946年,在重慶銅罐驛兵工廠發電廠任工程師,負責汽輪機發電廠建設的技術工作。1947至1949年任株洲機廠正工程師,負責白石港發電廠及其送配電工程的的設計、安裝和投入使用。

1949至1956年,他先後任株洲機廠白石港發電廠負責人、動力車間主任、設備科長等職。

1956年,蔣之驥以其堅實的機械與電氣工程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被有關部門選調到鐵道部黨校學習俄文。1957年派往前蘇聯實習電力機車一年,實習期滿繼續留在前蘇聯參與1958 年國內派去的考察組,作出6Y1型電力機車的技術設計。從此,蔣之驥把自己的理想和工作與鐵路機車技術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致力於鐵路牽引動力的發展。

1959年6月,鐵道部決定設立鐵道部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次年2月,蔣之驥即被任命為該所副總工程師(未配正職),挑起了創建重任。直至1965年1月,他被調入鐵道部。該年開始,蔣之驥先後任鐵道部工廠總局(後改名為工業總局、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綜合技術處、內燃電力機車處、技術處副處長(均未配正職),工藝處、研究設計處處長等。

1986年4月,蔣之驥以73歲的高齡退休。退休後他繼續在鐵道部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引進辦公室工作,負責技貿結合引進技術。1991至1997年,耄耋之年的蔣之驥還擔任由機械工業部主辦的《電機工程手冊(第二版)》套用卷分編委委員,主編《電力牽引》篇,並親自撰寫了 《概論》 和 《高速客運列車》 兩章。該套手冊共八卷,有江澤民主席的親筆題詞,199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國家圖書獎。

蔣之驥從小立志愛國愛民,積極要求進步。1956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美好的夙願。他是中國電力機車技術發展的組織領導者,先後被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聘任為鐵道組組員、電工組電氣傳動與自動化分組組員、電工組牽引電氣設備分組副組長等。蔣之驥還擔任過鐵道部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第一、二屆中國鐵道學會牽引動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主要科技成就

參與中國首台電力機車研製

1957年初,蔣之驥奉派到前蘇聯直流電力機車工廠實習,得知中國電氣化鐵路決定採用先進的工頻交流25千伏的電流制式後,他即轉到設計、製造交流電力機車的諾沃切爾卡斯克工廠。他輾轉於設計室、車間和機務段之間了解機車的設計、結構、製造工藝、特種製造設備和機車運行情況等,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實習期滿後,他奉命留在前蘇聯,加入1958年初國內派到諾廠的電力機車設計考察團。考察團以當時前蘇聯新試製的H60型電力機車為藍本,按中國鐵路標準和規範進行6Y1型電力機車的技術設計。蔣之驥分工負責總體線路工作,包括:主電路計算、控制電路校核、總體布置、總體與各小組之間聯繫等。蔣之驥在考察團其他成員完成技術設計回國後仍留駐前蘇聯負責國內與諾廠間的技術和採購的聯絡,直至該年9月。

在一機部和鐵道部的部署下,6Y1-001號電力機車在湘潭電機廠試製,機械部分由株洲機車廠製造,引燃管、主變壓器等大部件由相關專業工廠生產。1958年12月,該車完成組裝進入整車調試,蔣之驥與湘潭電機廠副總工程師黃祖乾、前蘇聯總體電路專家斯傑柯里希科夫均參加緊張的調試工作,逐一解決出現的技術問題。直到年底前兩天的下半夜調試工作完成,機車在臨時試車線上開動成功。1959年,6Y1-001機車被送往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環行道進行調整試驗和運行試驗,該機車的誕生開創了中國鐵路電力牽引的新紀元。

組建鐵道部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

1959年6月,鐵道部決定設立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以下簡稱株洲所)。蔣之驥隨之從電力機車聯合設計處調至新設立的株洲所,1960年2月,被任命為株洲所副總工程師(未配正職),所長由株洲機車廠廠長兼任,所長未到任前由他全面負責研究所的初期創建工作。

蔣之驥認為株洲所的成長與前途主要靠人,培養造就一大批電力機車總體、電氣控制、電機、電器、機械等方面的技術人員才是事業成功的關鍵。建所初期,株洲所僅有10餘名職工,除他外幾乎從未接觸過電力機車。他當即同人事部門商定,一方面從學校錄用電力機車或電機電器、自動控制等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另一方面從其他工廠商調有經驗的技術人員。1959~1964年株洲所新增的應屆畢業生達147人,其中大學本科生就有108人,技術隊伍迅速擴大、成長。到1964年底職工達到208人,為株洲所積累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蔣之驥十分注重對年輕人的培養,要求年輕人勤學習、重實幹、作貢獻。言傳身教,親自帶領年輕人一起進行研究工作,幫助大家了解國內外機車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收集技術信息,並編輯出版 《電力機車》 期刊。鼓勵大家到現場去學習鍛鍊,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他非常尊重技術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啟用新人、放手工作。對於理論功底紮實、敬業精神強的青年,他還著意培養成為技術帶頭人並及時將他們提拔到重要崗位。他及其他領導為株洲所也為國家造就了一批電力機車專業的技術尖子和管理骨幹。而蔣之驥本人踏實的工作作風、刻苦鑽研的學風和高度的奉獻精神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新一代株所人。

蔣之驥一貫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他認為,作為一個專業的研究所,應擁有自己的研究、試驗、試製基地。1959年6月他一到任就組織編制株洲所設計任務書,組織施工設計並付諸實施。株洲所的電路試驗室分為兩部分:機車電路模擬試驗室和機車電氣系統1∶1地面實驗室。1962年,鐵道部工廠總局同意將株洲機車廠原鑄鋼車間調撥給株洲所建設試驗試製車間後,他獨創性地提出了“地面機車工頻反饋試驗台”的構思與技術方案。他帶領與組織一批年輕技術人員通過改造一台變壓器(將三相6千伏變為單相25 千伏),購置機車上的設備如機車斷路器、變壓器、整流器、直流電動機,訂購一組直流電機-三相同步電機機組(用於將電能反饋回三相工業電網),建成了一套地面試驗系統。該系統能在試驗室內對機車電路及其電機電器進行功率試驗。同時在試驗區內架設一段接觸網與25kV電源相接,對整台機車進行高壓試驗和機車輔助系統試驗。在領導試驗室建設過程中,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蔣之驥考慮問題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精神。試驗室建設中的每一個細節,他都反覆推敲,並一一提出詳細的方案。試驗室的建立為電力機車的技術改進和新機型機車的開發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蔣之驥還是株洲所形成試製能力的倡導者,他認為試製車間應具有機車電機電器的新產品試製和小批量生產能力。事實證明,他這一決策是正確的。在韶山2型電力機車試製和韶山1型機車轉入批量生產過程中,株洲所試製車間承擔了韶山2型機車的高壓調壓開關、主斷路器、制動電阻、電空接觸器、繼電器等和韶山1型機車的電抗器、斷路器、轉換開關、司機控制器等26種電器產品的試製和小批量生產。這為株洲所後來發展成集科研、生產、經營於一體打下了基礎。

蔣之驥始終把“出成果,出人才”作為研究所的宗旨和目標,他強調只有通過出成果的過程才能出人才。自株洲所成立之日起,他就一手抓籌建一手抓科研設計工作。當時,株洲機車廠設計科和株洲所合署辦公,1959年12月株洲機車廠積極組織製造6Y1-002 號機車,蔣之驥受命負責技術工作。設計完成後,他與工廠生產部門負責人聯合組成指揮部,帶領技術人員,到車間配合施工,進行調試。1960年4月,6Y1-002號機車勝利下車製成,立即送往寶雞,蔣之驥作為機車技術負責人,參加鐵道部原副部長石志仁主持的寶雞至秦嶺電氣化鐵道的通電與試車,隨後6Y1-002到北京環形鐵道試驗,這是株洲機車廠生產的第一台電力機車。鐵道部和一機部在1961年兩度在株洲召開會議,針對6Y1型1、2號機車存在的可靠性問題,決定成立“6Y1型電力機車聯合工作組”,由株洲、湘潭兩廠、兩所組成,蔣之驥任組長。他曾多次組織會議討論機車質量改進技術方案。6Y1型3、4號電力機車分別於1961年4月和1962年1季度在株洲機車廠下車製成,經北京環行道試驗後送到寶雞-鳳州電氣化鐵路作運用考驗。蔣之驥為此付出了心血。

在株洲所建所初期,電力機車技術攻關和研製基地建設任務艱巨,一些新參加工作的青年人勇於承擔重任,刻苦鑽研。蔣之驥和他們常在晚上到所里學習並自由討論問題,大家感到“切磋琢磨”之益、之樂,逐漸形成一種學風和積極認真的工作作風,為人才、成果的發展初建基礎。

主持6Y1型電力機車重大技術改造

6Y1型電力機車的原型車是按照前蘇聯H60型電力機車設計、仿製的。H60機車本身存在諸多缺陷,加上當時中國工業水平不高,因而使得6Y1型1、2號機車不能投入正常運行。而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雞-鳳州線供電系統已於1960年建成通電,對電力機車尤其是國產的電力機車的需要極為迫切。歷史的重任落在電力機車工作者的身上,蔣之驥和他的同仁帶領一批青年技術人員以為國爭光的氣概,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知難而上堅軔不拔的精神,投身於6Y1型電力機車重大技術攻關改造之中。

6Y1型電力機車試製、試驗和試運行中發生故障幾率較高的、影響較為嚴重的是引燃管、牽引電機、調壓開關這“三大件”。為攻克技術難點,從根本上解決“三大件”問題,一機、鐵道兩部決定,由株洲、湘潭兩廠、兩所組成6Y1型電力機車質量改進聯合工作組和技術服務組,兩組均由蔣之驥任組長,分別負責產品的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和試運現場服務、分析故障成因、提出改進建議。

引燃管在美、法、蘇等國先後用於電力機車,但其結構及引燃控制系統複雜,易生逆弧、熄弧故障。1961年春蔣之驥參加國家科委組織的赴德國和英國考察時,就了解到國外已生產出一批矽整流器機車,運用可靠。回國後他極力主張用矽整流器取代引燃管改造機車,他在株洲所安排人員作兩方面的技術準備:半導體器件套用技術與半導體器件製造技術。1966年株洲所與株洲機車廠、北京變壓器廠共同努力,採用矽整流裝置取代引燃管改造6Y1-004 號電力機車取得成功。此時,蔣之驥在鐵道部工業總局任技術處副處長,得知4號機車“改矽”成功,效果很好,他不顧當時“文化大革命”的干擾,主持召開鑑定會,肯定這一重要技術改造成果。1967年後生產的電力機車全部採用矽整流器,徹底甩掉了引燃管。

牽引電動機故障率高,主要是環火和電樞匝間短路,一直困擾著機車的可靠運行。其原因有設計上的,也有工藝上的因素。蔣之驥請湘潭廠加強工藝,重新試製6台電動機裝在6號機車上,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與此同時,他還積極組織部內外有關專家進行深入討論,分析了前蘇聯HБ410牽引電機設計中存在的根本性缺陷:電壓高、極數多、換向片多而薄,換向器電位條件十分緊張。他決定由湘潭所與株洲所聯合設計新的四極有補償繞組的牽引電動機。1967年,新電機安裝在7號機車上,運用情況良好。

6Y1型電力機車的低壓調壓系統仿照前蘇聯H60機車,採用28元件調壓開關與鐵芯過渡電抗器。由於滅弧不良造成飛弧“放炮”,蔣之驥組織技術人員攻關,將鐵芯式過渡電抗器改為空芯過渡電抗器,用20元件(全帶滅弧罩)調壓開關代替原28元件調壓開關,使調壓系統工作基本穩定。

經過幾年艱苦努力,幾台車先後改進試製試驗,“三大件”問題解決,機車開始成批生產,改稱韶山1型,生產中不斷改進。到1988 年,共製造了800多台,為中國早期鐵路電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發展電傳動機車技術

第一台韶山1型電力機車是在6Y1型電力機車實現重大技術攻關、改造後於1968年誕生的。這時蔣之驥已調任鐵道部工業總局內燃、電力機車處主持工作,他繼續關心、支持韶山1型電力機車的技術完善工作,如採用過渡矽機組使機車長期運行級從9級增加到33級並大大改善調壓開關觸頭的工作條件;機車增設電阻制動裝置(適於長大下坡道)等使韶山1型電力機車達到批量生產水平,成為中國電氣化鐵路早期使用的主型電力機車。

1963年,蔣之驥著手籌劃自行研製新一代韶山2型矽整流器電力機車,制定了先研製部件後試製整車的技術路線。經過株洲所和株洲工廠的共同努力,韶山2型電力機車於1969年出廠,向國慶20周年獻禮。隨著20世紀70年代國產可控矽元件的試製成功,他又積極支持株洲所對韶山2型電力機車進行兩次重大改造試驗:第一次改半控橋整流相控無級平滑調壓,實現電力機車恆流、恆速控制;第二次改他勵式牽引電機控制技術,改善了電力機車防空轉性能,機車牽引力得到較充分的發揮。這些新技術以及採用的許多新產品、新部件,不僅移植到批量生產的韶山1型電力機車上,而且為以後發展韶山3型、4型電力機車打下了技術基礎。通過研製韶山2型電力機車,還培養了一大批中國電力機車技術的專業人才。

隨著鐵路電氣化的發展而應解決的新問題是:將業已成熟的晶閘管調壓技術用於韶山1型的技術改造還是用來研製新的晶閘管相控調壓八軸電力機車。蔣之驥認為:既要考慮技術的進步,也要考慮鐵路運輸的急需。建議先將韶山1型機車改為晶閘管級間平滑調壓(後來的韶山3型機車),隨後再開展八軸晶閘管相控調壓電力機車的研製(後來的韶山4型機車)。這個意見得到鐵道部的認可後,韶山3型電力機車第一台車於1978年製成出廠,1982 年通過技術鑑定,1983年開始小批量生產,到1989年已生產了300多台,性能比SS1型好。韶山4型電力機車於1981年開始設計研製,頭2台樣車於1985、1986年相繼出廠,1988年通過國家級技術鑑定。

20世紀80年代初,株洲所開展交流異步電機傳動系統研究,蔣之驥在部內積極支持,派技術骨幹出國學習約二年,工作進展加快,促進了交直交原型機車早期研製工作。後來這方面的工作、人才、機構和技術有了更大的發展。

作為主管機車技術的蔣之驥除了抓電力機車技術外,還積極促進內燃機車技術的發展。在電傳動機車發展的前期(20世紀60年代),機車電傳動的部件如牽引電動機、各種電器主要由一機部的工廠提供,而機車總組裝在鐵道部所屬的機車廠。一些矛盾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逐漸明顯,一是交貨期,二是產品質量,三是產品的簡統無法保證。1972年,他責成株洲所對上述情況進行調查、提出報告,並在成都機車車輛廠組織召開了東風型內燃機車電機質量和簡統會議。在以後的幾年裡又組織有關工廠及研究所進行質量攻關,多次組織質量改進交流會議,積極支持推廣換向器升高片氬弧焊等新工藝的套用,取得了明顯效果。與此同時,他積極參與鐵道部專門生產內燃機車電機、電器電控和變流裝置的工廠——永濟電機廠的建廠工作,負責廠址的選擇,永濟電機廠的建立為內燃機車大批量生產創造了條件。

1969年建國20周年國慶前,中國自行聯合研製的捷運電動車組在北京捷運試運行,兩次發生火災事故。當時的鐵道部軍管會從永濟電機廠調蔣之驥到古城改車辦公室主持技術工作。他組織有關專家到現場,查明了火警原因。憑著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改進對策,經試驗成功,解決了北京捷運通車安全問題。同時,也對車組其它部分進行了必要的改進。

一年後,鐵道部接受了援外捷運電動車組的製造任務,針對受援國已設計成的捷運洞深、坡度大的一些特殊情況,蔣之驥親自參加技術討論,提出幾項與北京捷運電動車組不同的技術性能,要求做到:能上、能下、能制停、上坡制停後還能起動。由於有關製造廠的精心製造,這項援外任務順利完成。

他還曾受命組織4個廠所設計製成某一技術複雜的捷運特種動車組。

主持引進技術及設備 提高中國機車水平

20世紀70年代後期起,年過花甲的蔣之驥為中國機車製造業利用外資引進設備,技貿結合引進技術,合作生產實現國產化等奔波,為機車產品技術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貢獻。

1982年,他陪同世界銀行鐵路項目負責人到株洲,闡述了如能增加一些貸款,用於株洲廠、所購置先進的製造和試驗裝備,提高中國自身的機車生產能力,將比長期使用貸款購買外國機車對中國更有利。經世界銀行聘請瑞士、英國、瑞典等國的機務、機車製造和設備專家實地考察後,他的建議被採納,確定提供一筆大額貸款。與此同時,鐵道部計畫局對株洲廠提供了國內配套資金,株洲廠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技術改造,增加了一批先進設備,使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大為提高,株洲所的試製試驗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鐵道部為提高中國內燃、電力機車的設計和製造水平,決定採用技貿結合方式,在採購國外機車同時引進技術,蔣之驥參加了機車技術條件的談判並負責技術引進契約的談判。1983年,購買美國GE公司ND5型內燃機車時,蔣之驥負責與美國GE公司談判簽定了機車電機電器、柴油機等一些重要部件的技術轉讓契約。1985年,中國採購阿爾斯通為首的歐洲50赫芝集團8K型電力機車,蔣之驥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達成購買機車同時轉讓技術(包括協作廠的技術)和合作生產2台車的契約,後者是為了驗證技術轉讓成功。

電力、內燃機車技術引進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將兩車的技術引進列入國家重點消化吸收國產化的十二條龍項目之一,即第十一項電力、內燃機車製造。並以專項貸款和國家外匯扶持。蔣之驥退休後留任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引進辦公室,專職負責此項工作。

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國產化項目包括:內燃機車牽引電機、發電機、柴油機部件、電器、控制系統、齒輪等十大部件;電力機車車體、轉向架、牽引電機、變壓器、主變流器(含半導體器件)、輔助變流器和電子控制櫃、受電弓、齒輪等八大部件;涉及大連、永濟、株洲等10餘個廠、所。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國產化,將先進技術、工藝套用於國產機車上,提高了中國機車的性能和質量。

作為老一輩鐵路機車技術專家,蔣之驥為中國的機車和科技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深受各級領導和科技人員的尊敬和愛戴。

主要論著

1 Jiang Zhiji(蔣之驥).Building a Modern Locomotive Fleet(中國現代內燃電力機車和車輛).International Railway Journal(國際鐵路雜誌).1981 (11)

2 蔣之驥.幹線電力機車.中國電器工業發展史專業卷二.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9.

3 蔣之驥.電力牽引篇.電機工程手冊(第二版)套用卷.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