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雄

林炳雄

林炳雄,物理化學家。他從事過多項功能材料的基礎和套用基礎的研究。建立了“環氧乙烷銀催化劑”和“碳二選擇加氫除炔烴催化劑”的結構模型,為引進裝置用催化劑立足於國內做出了貢獻。有關ZSM-5分子篩結構的研究,對相關的工業生產有指導作用。他對高臨界溫度氧化物超導體合成、結構與其性能關係的研究在有關領域中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外,在複合氧化物催化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中獲得了多項發明專利。在培養高質量人材方面有獨到之處。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林炳雄於1935年9月27日出生,祖籍福建莆田。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後留校執教至今。他 長期從事物理化學領域裡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具有很強的套用基礎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1974年參加了石油化工部引進裝置配套催化劑研製任務中的“環氧乙烷銀催化劑”和“碳二選擇加氫除炔烴催化劑”的協作研究。在對國外配套銀催化劑進行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該催化劑的結構模型。依照這一構想製得的產品,經單管工業考核,其性能十分接近國外銀催化劑的水平,於1980年5月通過了由石化部主持的技術鑑定;1982年在比利時召開的“第三屆國際非均相催化劑製備科學基礎討論會”上,他做了銀催化劑載體結構與活性組分相互作用關係的報告。

在“碳二選擇加氫除炔烴催化劑”的研製中,林炳雄套用鎳—鋁尖晶石對氧化鋁載體表面進行修飾的設計模型取得了良好的實驗結果,成功地為該催化劑確定了一條合理可行的製備技術路線。這一成果在引進裝置催化劑匯報會議上受到肯定和重用。

科技成就

ZSM—5分子篩

ZSM—5分子篩是70年代問世的美國專利產品,它的良好性能吸引了國內許多學者相繼開展了合成與套用的研究。但不久發現,使用不同模板劑所得的產物性能相差懸殊,對什麼是ZSM—5眾說紛紜。林炳雄等在對國內外ZSM—5分子篩結構與性能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決定ZSM—5性能的三個特徵結構參數,指導了它的合成與鑑定,結束了爭論不休的局面。他同時指出,該分子篩骨架具有柔變性,可以通過適當的後處理對其結構參數進行調整,以滿足使用性能的要求。依照這種見解,他肯定了國內出現的不用模板劑合成ZSM—5的直接法,為在中國建立低成本製備ZSM—5分子篩的工藝提供了理論依據。有關工作在第六屆、第七屆國際分子篩學術會議上作了報告,受到廣泛好評。1985 年,“ZSM—5分子篩結構的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87年,“晶體體相結構與結晶化學基礎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超導體YBa2Cu3O7—δ

在高臨界溫度氧化物超導體YBa2Cu3O7—δ的合成與結構研究中,林炳雄比較早地提出了該晶體的正交晶系屬性,a、b軸長的差值與臨界溫度的順變關係。這一關係揭示了該化合物結構中,與Cu配位的氧原子空位存在的重要作用。這一觀點在第一屆北京國際超導會議上得到同行的肯定。

超導體Bi4Sr4Ca2Cu4O20—δ

在Bi4Sr4Ca2Cu4O20—δ超導體合成與結構的研究中,林炳雄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在Bi—O雙層中,Bi可呈現五與六兩種配位體,同時有氧缺位。結構的如此局部不確定性解釋了其性能的多變性。並預示出,通過摻雜引進高價金屬離子取代部分Bi,可促使該結構趨於穩定和惟一,從而達到提高臨界溫度的目的。由於它詳盡而可靠地揭示了結構與性能的關係,因此有效地指導了這類超導體的合成工作。這項研究在1988年寶雞召開的全中國超導會議上得到很高的評價。1989年,“高臨界溫度氧化物超導體的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複合氧化物

在多年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實踐中,林炳雄就各類複合氧化物結構與催化性能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對其結構中離子缺位、離子變價和晶格畸變都作了定量計算,並將上述結構的非完整性與催化性能進行了關聯。其中,他在複合氧化物負載化方面的潛心研究,使這類複合氧化物有可能成為工業用催化劑。現已開發出用於石油煉製催化裂化過程中的稀土助劑,取代目前廣泛使用的鉑助燃劑。經放大後的產品,先後在5個工業煉油裝置上試用成功。它不但具有鉑助燃劑的催化功能,而且有降低CO和NOx排放,利於環境治理的優點。1992年1月,通過了由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主持的技術鑑定,並已獲中、美、澳大利亞、英、法、德、意和荷蘭等8個國家授予的發明專利權和美國套用專利權。此外,還申請獲得了“非貴金屬汽車尾氣三元淨化催化劑”、“複合氧化物燃燒催化劑及其製法和套用”以及“負載型丁烯氧化脫氫制丁二烯催化劑”等三項發明專利權。

人物貢獻

林炳雄1956年大學畢業後,曾從事結晶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和統計力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多年主講X射線衍射單晶結構分析專業課程,以思維活躍、論理嚴格和資料豐富受到學生歡迎。此後,他又另闢蹊徑,涉足於多晶X射線衍射,1978年——1983年,曾為石化部開辦了三屆多晶X射線衍射進修班。此外,他還盡心盡力地培養了一批碩士與博士研究生。

林炳雄40餘年來,一方面從事物理化學與結構化學的教學與研究,同時又承擔了多項面向生產的實際課題。他工作的動力一方面是來自於這些項目的重要意義,另外還有教育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號召。對唐有祺教授在70年代身體力行深入工廠,他一向稱頌不已。在這些力量的推動下,他勇於克服困難並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88年,國務院授予他“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0年,國家科委和國家教委聯合授予他“全中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人物論著

1 Lin Bingxiong,Zhang Wanjing,Tang Yoi-chi, 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ullite Phase in a Silver Catalyst for the Oxidation of Ethylene into Ethylene Oxide. Scientific Bas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Louvain-la-Neuve,Belgium,September 6-9,1982

2 於勤,張婉靜,林炳雄等.ZSM-5沸石分子篩晶體結構的研究.石油學報.1982,3:83

3 Zhang Wanjing, Yu Qin,Lin Bingxiong,et al. Distribution of the Bivalent Nickel Ion in ZSM-5 Molecular Sieves. New Development in Zeol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Zeolite Conference, Tokyo, August 17-22,1986

4 唐有祺,林炳雄,張婉靜等.超導相YBa2Cu3O7-δ的製備與結構研究.中國科學(B輯),1988,11:1123

5 Tang You-chi,Lin Bingxiong,Zhu Wenjie,et al.Structural Studies on the Superconductioning Phase Bi4Sr4Ca2Cu4O20-δ.Modern Physics Letters B,1988,2(2):551

6 臧希文,張婉靜,林炳雄等.鈣鈦礦型催化活性材料結構與性能的研究Ⅲ.(La1-x□x)(Co1-y□y)O3-δ體系.催化學報,1989,10(4):365

7 陳鳳翔,林炳雄,唐有祺等.高價離子摻入Bi(Pb)-Sr-Ca-Cu-O體系對成相和結構的影響.物理化學學報,1990,6(5):519

8 Tang You-chi,Lin Bingxiong.Perovskite type Rare Earth Complex Oxide Combustion Catalysis.Aust P 1991.634028;CN 1993.1022542C;USP 1993.5,242,881;EP 1994.0468127B;USP 1995.5,443,807

9 王穎霞,孟憲平,林炳雄等.β沸石骨架外陽離子分布.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98,8:1185

10 Li Neng,Yan Xiaomin,Lin Bingxiong,et al.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Spineltype Oxides LiMn2-xCoxO4 with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s for Metal-air Battery.J.Power Sources,1998,74:25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