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概況
蓮風村屬於河源龍川縣豐稔鎮,河源歷史悠久。據考證,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4000年,東江中上游流域便有人類繁衍生息。上古時代,河源市轄區先屬沃土次州,後屬楊州。![蓮風村地圖](/img/0/157/nBnauM3X2QTN0ADNzcjM2QjNwMTMyMTOwUjMxADMwAzMxAzL3I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春秋戰國時稱百越之地,屬楚。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在東江中上游流域設定龍川縣,首任縣令是後來統一嶺南,被漢高祖封為南越王的趙佗,縣治設在現龍川縣佗城鎮,縣域包括現在的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以及興寧、五華、江西省尋鄔縣等地。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土置河源縣;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龍川析土置和平縣;明崇禎七年(1634年),和平、河源析土置連平縣;明隆慶三年(1569年)由長樂縣(今五華縣)、歸善縣(今惠陽、惠東縣、古屬川縣)析土置永安縣,民國三年改名紫金縣。河源地區漢朝屬南海郡,兩晉南北朝屬東官郡,南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隋唐屬循州(期間曾更名龍川郡、雷鄉郡等)。南漢乾享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循州,河源地區屬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併入惠州。
河源地區在1913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1992年8月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網站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優惠政策的地區。
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鎮。
![黨員代表與村黨支部合影留念](/img/c/963/nBnauM3X1ATN4QDM0AzM2QjNwMTMyMTOwUjMxADMwAzMxAzLwMzL4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上古時期,這一帶居民屬瑤、苗、高山等少數民族。“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所以,客家人既有北方人的豪放、熱情,又有南方人的機靈、幽默。
在歷史長河中,這片沃土孕育了許多名人志士。唐代有進士韋昌明、尚書王汝礪;宋代有進士古成之;清代有貴州巡撫希深、直總督顏檢及閩浙總督顏伯燾;現有革命先烈阮嘯仙、黃居仁、劉琴西、黃克;當代有著名作家蕭殷、書法家李震歐、書畫家陳榮琚、影視作家謝逢松、畫家劉大補、畫家周世聰、火箭發射專家張其彬等。
語言
當地大部分居民都講客家話。但由於客家人的每個族群來自於中原的不同地方,遷居的朝代也有先後,所以雖然都叫客家話,但彼此的差異還是非常大的。這種情況在當地猶為嚴重,幾乎每個不同區域的語言都有差別,有些語言的差別大到彼此間對話都比較吃力。客家話又稱客話、客語(舊稱廣東話,其餘稱呼見此),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廣泛使用於中國大陸南方、台灣、港澳、海外華人社區。客家話歷史悠久,但定名為客家話,是19世紀的事情。語言學上客家話的代表語言是廣東梅州話,近年來台灣四縣話和廣東惠陽話也頗為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