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風村

蓮風村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 。 。

當地概況

蓮風村屬於河源龍川縣豐稔鎮,河源歷史悠久。據考證,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4000年,東江中上游流域便有人類繁衍生息。上古時代,河源市轄區先屬沃土次州,後屬楊州
蓮風村地圖蓮風村地圖

春秋戰國時稱百越之地,屬楚。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在東江中上游流域設定龍川縣,首任縣令是後來統一嶺南,被漢高祖封為南越王的趙佗,縣治設在現龍川縣佗城鎮,縣域包括現在的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以及興寧、五華、江西省尋鄔縣等地。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土置河源縣;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龍川析土置和平縣;明崇禎七年(1634年),和平、河源析土置連平縣;明隆慶三年(1569年)由長樂縣(今五華縣)、歸善縣(今惠陽、惠東縣、古屬川縣)析土置永安縣,民國三年改名紫金縣。河源地區漢朝屬南海郡,兩晉南北朝屬東官郡,南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隋唐屬循州(期間曾更名龍川郡、雷鄉郡等)。南漢乾享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循州,河源地區屬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併入惠州。
河源地區在1913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1992年8月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網站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優惠政策的地區。
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鎮
黨員代表與村黨支部合影留念黨員代表與村黨支部合影留念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上古時期,這一帶居民屬瑤、苗、高山等少數民族。“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所以,客家人既有北方人的豪放、熱情,又有南方人的機靈、幽默。
在歷史長河中,這片沃土孕育了許多名人志士。唐代有進士韋昌明、尚書王汝礪;宋代有進士古成之;清代有貴州巡撫希深、直總督顏檢及閩浙總督顏伯燾;現有革命先烈阮嘯仙、黃居仁、劉琴西、黃克;當代有著名作家蕭殷、書法家李震歐、書畫家陳榮琚、影視作家謝逢松、畫家劉大補、畫家周世聰、火箭發射專家張其彬等。

語言

當地大部分居民都講客家話。但由於客家人的每個族群來自於中原的不同地方,遷居的朝代也有先後,所以雖然都叫客家話,但彼此的差異還是非常大的。這種情況在當地猶為嚴重,幾乎每個不同區域的語言都有差別,有些語言的差別大到彼此間對話都比較吃力。
客家話又稱客話、客語(舊稱廣東話,其餘稱呼見此),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廣泛使用於中國大陸南方、台灣、港澳、海外華人社區。客家話歷史悠久,但定名為客家話,是19世紀的事情。語言學上客家話的代表語言是廣東梅州話,近年來台灣四縣話和廣東惠陽話也頗為強勢

氣候特點

當地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21℃,平均降雨量1881.8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7%。冬半年受極地冷高壓脊控制,盛行東北季風,天氣較為乾冷;夏半年則受鋒面低槽、季風低壓,熱帶氣旋所影響,盛行西南、東南季風,高溫多雨。縣站累年平均氣溫21.0℃,年雨量1693.3毫米,年日照1703.5小時,無霜期320天,這種呈溫和、雨量充足、夏長冬短、日照時間長、無霜期長、季風明顯等特點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農業氣候資源豐富,適宜喜溫作物和雙季稻的種植。由於南北跨度大,且地形多樣,氣候的季節性和地方性差異也明顯,農業氣象災害比較頻繁發生,春季的低溫陰雨、5—6月份的龍舟水、夏季高溫、秋末的寒露風、隆冬的低溫霜凍、春季和秋季的乾旱、夏季的局地雷雨大風以及暴雨等氣象災害常給各地工農業生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