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義
指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在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創建的根據地。
創建背景
1938年夏,徐州、開封相繼淪陷,國民黨軍隊紛紛潰逃,華中戰局急轉直下。9月2日,中共中央長江局副書記周恩來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將領導重心轉向豫東,開展豫東敵後游擊戰爭,開創豫皖蘇魯邊新局面。9月下旬,毛澤東致電河南省委,命令河南先行開展豫東敵後抗日游擊戰爭。
創建經過
根據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指示精神,河南省委在竹溝組建了300餘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在彭雪楓率領下於9月30日誓師東進。10月上旬,彭雪楓部與吳芝圃率領的豫東遊擊三支隊、肖望東率領的先遣大隊在杜崗會師,三支武裝統一整編為1000餘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10月24日,新四軍游擊支隊東渡新黃河,進入豫東敵後。1939年1月,部隊進駐永城書案店,2月,中共豫皖蘇省委在書案店建立,張愛萍任書記。新四軍游擊支隊在永城一帶殲滅一批偽軍,摧毀一批日偽政權,並先後進軍淮上地區和回師渦陽新興集。11月,游擊支隊改稱新四軍第六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全支隊發展至9個團,1.7萬餘人,地方黨政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抗日根據地初具規模。與此同時,八路軍蘇魯豫支隊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從湖西地區南下,開闢了徐州以西、商丘以東廣大地區。1939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指示山東分局,將其開闢的隴海鐵路以西地區劃歸中共中央中原局及新四軍領導,豫皖蘇邊區的轄區進一步擴大,中共豫皖蘇省委改稱中共豫皖蘇區黨委,吳芝圃任書記。11月,豫皖蘇區黨委和六支隊認真貫徹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的指示,向東發展,創造蘇北根據地。至1940年7月,全區抗日武裝發展到近2萬人,共建立10個縣的抗日政權,其活動範圍涉及50餘縣,成為豫皖蘇邊區發展的全盛時期。
規模
1939年6月,彭雪楓率部隊東進淮上地區,成立了淮上行署,轄宿蒙、懷遠、鳳台3個縣政府。1939年11月,中原局書記劉少奇抵達渦陽新興集,傳達了中共中央關於放手創立抗日根據地的指示,提出今後要健全豫皖蘇省委,發展地方黨,集中力量創建永(城)、夏(邑)、蕭(縣)、宿(縣)根據地。隨後,豫皖蘇抗日民主政權——豫皖蘇邊區聯防委員會成立;同時成立邊區參議會。各地抗日民主政權也相繼建立,到年底,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已初步規模,成立了比較健全的豫皖蘇邊區黨委,建立了永城、夏邑、蕭縣、宿西、亳北5個縣政權。第六支隊(游擊支隊改稱)也得到迅猛發展,成為擁有3個主力團、1個特務團、4個總隊和3個獨立團,計1.78萬餘人的抗日勁旅。
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引起國民黨的恐慌。1940年初,國民黨頑固派糾集大批兵力向豫皖蘇根據地進攻。為遏制頑軍的倒行逆施,中共中央命令八路軍黃克誠部南援華中。6月,黃克誠率部抵達新興集,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委。不久,八路軍第四縱隊分編為第四、五縱隊。9月黃克誠率五縱隊東進皖東北地區,執行向東發展的任務;彭雪楓於9月初率四縱主力第二次進入淮上地區,執行向西防禦的任務,並創建了淮上根據地。此時,豫皖蘇抗日根據地東起津浦鐵路,西至新黃河,南跨渦河,北達隴海鐵路的廣大地區,面積為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300萬。到1940年底,豫皖蘇邊區黨委轄淮上、渦澮、隴海路南、豫皖和睢(縣)杞(縣)太(康)5個地委,2個專署、5個縣政府和6個辦事處。
影響
1940年6月1日,日軍1000餘人乘六支隊在新興集舉行五卅紀念大會之機,分數路偷襲會場。彭雪楓沉著指揮,指戰員勇猛出擊,打得日軍狼狽不堪,於當日黃昏倉皇敗退。1940年11月,日軍對渦(陽)蒙(城)地區進行“掃蕩”。八路軍第四縱隊在蒙城板橋集與日軍激戰,殲敵400餘人。在八路軍四縱奮戰淮上時,根據地中心永城一帶較為空虛,國民黨反動派策動豫皖蘇邊區保全司令耿蘊齋、六旅副旅長兼第十八團團長吳信容、第十七團團長劉子仁叛變(史稱“耿吳劉事件”),給後來的鬥爭帶來惡劣影響。
結果
1941年1月下旬,日軍發起豫南戰役,沿渦河西進。國民黨軍隊敗退,八路軍四縱隊西進收復失地。2月,日軍突然撤回原防。國民黨軍隊乘機對新四軍四師(皖南事變後八路軍四縱改建制為新四軍四師)發起進攻,新四軍四師被迫進行自衛,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豫皖蘇邊區自衛作戰。奮戰3個月。後,根據華中局指示,於5月撤入皖東北。至此,豫皖蘇抗日根據地除睢杞太和蕭縣部分地區有共產黨地方組織及武裝力量繼續堅持鬥爭外,其餘地區全被國民黨軍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