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有鱗目 Squamata
科: 游蛇科 Colubridae
屬: 後棱蛇屬 Opisthotropis
種: 莽山後棱蛇種
簡介
基本信息
繼上世紀80年代發現“小青龍”莽山烙鐵頭蛇後,陳遠輝又陸續發現另兩個新蛇種:“莽山後棱蛇”(無毒小型水棲蛇)和“莽山鈍頭蛇”(無毒蛇)。我國生物界科研機構為褒獎陳遠輝的傑出貢獻,1999年將前者命名為“陳氏後棱蛇”。
2007年7月,廣東首次發現莽山後棱蛇的身影,引起轟動,目前該物種是南嶺地區的特有物種。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外形
小形水棲蛇,全長500~600mm,尾長占全長的五分之一左右,身體圓柱形,頭較小,與頸區分不明顯。鼻間鱗前端窄,鼻孔背側位;眼小,背側位;前額鱗單枚,甚寬,其兩外側擴展至頭側;頰鱗長,後端人眶;無眶前鱗,眶後鱗2;顳鱗1+2(1);上唇鱗8(3-2-3)為主;下唇鱗10,前4或5枚接前頷片;頷片2對,前對約為後對長的2倍。背鱗通身17行,除最外行其餘微棱,腹鱗159~167.肛鱗二分,尾下鱗55~59對。背面暗橄欖褐色,體側具多數淡黃色橫斑,左右橫斑彼此交錯或在背中線相連;腹面色白或偶有灰點斑。雄性頭腹前端鱗片(如頦鱗、頷片和前4~5對下唇鱗)上有多數疣粒,雌性則無。
生活習性
此蛇見於山溪或小河流水中,白晝隱藏於岩洞、石下、沙礫或雜草間,晚上或黃昏外出活動覓食。此蛇也曾見於農耕地灌溉渠旁的雜草中。
基本資料
中文名:莽山後棱蛇
拉丁學名: Opisthotropis cheni
體形特徵
小形水棲蛇,全長500~600mm,尾長占全長的五分之一左右,身體圓柱形,頭較小,與頸區分不明顯。鼻間鱗前端窄,鼻孔背側位;眼小,背側位;前額鱗單枚,甚寬,其兩外側擴展至頭側;頰鱗長,後端人眶;無眶前鱗,眶後鱗2;顳鱗1+2(1);上唇鱗8(3-2-3)為主;下唇鱗10,前4或5枚接前頷片;頷片2對,前對約為後對長的2倍。背鱗通身17行,除最外行其餘微棱,腹鱗159~167.肛鱗二分,尾下鱗55~59對。背面暗橄欖褐色,體側具多數淡黃色橫斑,左右橫斑彼此交錯或在背中線相連;腹面色白或偶有灰點斑。雄性頭腹前端鱗片(如頦鱗、頷片和前4~5對下唇鱗)上有多數疣粒,雌性則無。
繁殖方式
卵生。
生活習性
此蛇見於山溪或小河流水中,白晝隱藏於岩洞、石下、沙礫或雜草間,晚上或黃昏外出活動覓食。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