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莎拉·戈梅茲(Sara Gomez,1943-1974,古巴)戈梅茲是非洲黑人的後裔,最初做記者,60年代進入ICAIC學習電影製作,曾經是阿涅斯·瓦爾達(Agnes Varda)的助理導演,之後她獨立拍攝了幾部反映古巴音樂和文化的紀錄短片,1973年她開始創作《這樣或那樣》,在影片的後期製作時,因急性哮喘病而去世,年僅31歲,三年後影片的剩餘部分由她的朋友Julio Garcia Espinosa和Tomas Gutierrez Alea完成。雖然戈梅茲只是一位如流星般划過歷史的電影人,但在她留下僅有的幾部作品中還是充分展現出了她的才華以及對紀實與敘事形式的創新,可以說戈梅茲是第三世界女性導演的代表,她的《這樣或那樣》是拉美影史上最重要的紀錄電影之一,而且一直以來都是各國電影評論家和女性主義研究者研究第三世界女性解放運動發展過程的參考範本。
作品
- 極其珍貴的古巴紀錄片女導演莎拉·戈梅茲(Sara Gomez)唯一的長片作品,我想稍微了解點拉美電影的人應該聽說過她的大名吧。戈梅茲是第一位也是90年代以前唯一一位拍攝過電影的古巴女性導演,她也是天才的紀錄片工作者。這部影片由著名的ICAIC(古巴電影及藝術發展委員會)資助拍攝,在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ICAIC製作了一批至今依然是拉丁美洲最具創造力的藝術電影傑作(也可以算先鋒電影,因為他們從來不用擔心票房問題),包括入選古巴影史十佳的(El Otro Francisco,1975),《特蕾莎的肖像》(Retrato de Teresa,1979)等等,Julio Garcia Espinosa,Tomas Gutierrez Alea,Sergio Giral,Pastor Vega。。。眾多ICAIC旗下的導演為古巴第三世界電影贏得了無數讚譽,而莎拉·戈梅茲是其中最神秘的一位。
2.1影片簡介
卡斯楚領導下,這個社區如何從一個貧民區轉變成為高樓公寓區。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看到他們因性別不同而遭受不同的掙扎,呈現出本片對古巴國內男女兩性的看法。經濟層面是多么容易變化,而兩個人心理層面的變化卻緩慢而痛苦。之後,影片又回答現在:馬利歐因“出賣”朋友而感到內疚,但也明白這種誇大的男性自尊沒什麼用,雖然他和尤蘭達之間也因他的男性自尊而告吹,但本片仍在結尾暗示了事情可能還會有轉機。
2.2作品特點
與美國導演的區別
一是體制上的差異,在極度信仰社會主義的國家——古巴(電影也是體制的一部分)用來培育未來導演的電影學校也屬於政府。不論這種情形可能產生的限制與問題,古巴導演得以用實驗電影的形式,處理爭議性和嚴肅題材,而不必擔心商業票房問題。從這個角度看,儘管有很大差異,但古巴官方政府資助的電影和美國的獨立製片許多相似之處。雖然美國獨立製片沒有受到政府的任何約束,得到很少的州政府資助但和古巴電影目標有很多相同之處:即一種挑戰信仰的電影形式,其目的是要帶來改變。
第二是意識形態方面,古巴導演發現他們和美國導演的情形有很大不同,不同之處在於兩種文化中對殘留於後革命時期父權意識形態在態度上的差別。在美國婦女動有很大進展,資本主義商業結構(電影、電視、廣告、報紙、廣播、音樂對女性解放口耳相傳,但主要仍在傳播男性統治觀念及為男性剝削女性身體。古巴政府的觀點則相反:贊成男女完全平等,反對對女性身體的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