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看,莆仙地區的開發比較早。據史載,早在7世紀,這兩個地方都已置縣,屬泉州府管轄。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設立興化軍(後為興化府)。宋代,這裡已有3萬多戶人家。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不僅長期過著共同的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而且創造了自己的地方文化,具有悠久歷史的莆仙戲,是流行這裡的古老的地方戲曲,它不但保留許多優秀劇目,生動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風俗與思想,也保存著許多方言語彙。
早期的莆仙方言,當屬閩南方言系統,這從它在語音上所保留的文白讀音系統可以得到證明。但是由於它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一段相當長的歷史時間裡受到閩東方言(福州話)的影響,並吸收了閩東方言的一些成分,因而形成具有過渡色彩的方言。不論是從外地人或莆仙地區的本地人看來,這裡的方言確實既不屬於閩南方言、又不屬於閩東方言,而是一個頗具特點、自成一系的閩語次方言。50、60年代方言普查之後,研究閩語的專家學者把這裡的語音、辭彙和語法同閩東方言、閩南方言進行詳細比較後,提出了分立莆仙方言區的主張。
莆田城關的方言,通行於全區各個角落。莆仙戲的唱腔、道白,長期以來也以城關話為標準,所以,城關話成為莆仙方言的代表是很自然的。由於莆仙地區地盤小,兩個縣市之間來往頻繁,因而本區方言的內部差異比較小,彼此可以通話。莆田和仙遊兩地也有明顯不同的口音,例如,莆田市一般無鼻化韻母,仙遊縣仍保存相當數量的鼻化韻母。因此人們通常把莆仙方言分成兩片,即莆田話與仙遊話。
相關詞條
-
莆仙方言
莆仙方言又稱莆仙話,莆田方言,是分布於中國福建南部沿海的方言,部分有對應的文字。分布於莆田縣、仙遊縣 、泉州泉港的部分地區,以莆田話為代表,屬於漢藏語系...
概述 特點 -
莆仙話
莆仙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的分支,又稱興化語、興化話、莆仙語,是分布於福建沿海中部的地方語言,使用人口約500萬,部分有對應的文字。當地人又稱之為本地...
歷史形成 分布情況 聲韻調系統 拼音系統 聲母類化 -
《現代漢語方言》
漢族的先民開始時人數很少,使用的漢語也比較單純。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展,或者集體向遠方遷移,或者跟異族人發生接觸,漢語就逐漸地發生分化,...
《現代漢語方言》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漢語方言
漢語方言是中國各地方言的總稱。中國地域廣闊,漢語與少數民族語的方言眾多。2000年10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國語為國家...
簡介 形成和發展 現代方言分區 漢語方言特點 漢語方言研究 -
《湖南方言調查報告》
《湖南方言調查報告》講述的是漢語方言的形成和發展跟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息息相關,只有密切聯繫漢族和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行研究,才有可能了解漢語方言形成和發展...
《湖南方言調查報告》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鍾祥方言記》
漢族的先民開始時人數很少,使用的漢語也比較單純。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展,或者集體向遠方遷移,或者跟異族人發生接觸,漢語就逐漸地發生分化,...
《鍾祥方言記》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四個閩南方言》
《四個閩南方言》開方言比較研究先河,方言之歷史音韻研究基礎於焉奠立。羅傑瑞(Jerry Norman)先生即受該文啟發,而研究比較閩語有成,此亦可謂先生...
《四個閩南方言》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莆仙文化
莆仙文化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文化,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展現著種種神秘的色彩。在這種地方文化的結構主體中,既有古閩文化的遺存,也有漢唐以降中原文化的傳人...
地方文化 地方特色 文化舉例 -
莆仙木偶戲
莆仙木偶戲古稱興化傀儡戲,俗稱“柴頭仔戲”,是中國古老的木偶戲劇種之一。莆仙木偶戲行於莆田市各地及其興化方言區,且由於其流傳的歷史比莆仙戲早,因此稱木偶...
發展歷史 劇目角色 舞台道具 音樂腔調 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