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

莆仙方言又稱莆仙話,莆田方言,是分布於中國福建南部沿海的方言,部分有對應的文字。分布於莆田縣、仙遊縣 、泉州泉港的部分地區,以莆田話為代表,屬於漢藏語系漢語閩方言,在莆田和旁邊的使用人口約500萬,因歷史上該地區屬於興化軍、興化府,故莆仙話又稱為興化話。以莆仙話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莆仙戲等。是長期受閩東話影響的閩南話,興化方言屬漢語方言系閩海方言群。

概述

莆仙方言即興化方言,興化方言屬漢語方言系閩海方言群,為福建省十個漢語方言之
一,在整個語言體系中占有一定地位。興化方言俗稱“莆仙話”。興化方言的特色是:八
音(包括白陽入)分明,保存著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漢語。國際音標中邊擦清音(舌尖前
音)就是興化方言的獨特標誌,有人認為這是古百越族的底層語言遺存。
興化方言流行區域除莆田市的莆田縣、仙遊縣、涵江區、城廂區、湄洲灣北岸、湄洲
島外,還分布在福清、永泰、惠安等市、縣的部分村落。宋、元後,不少莆仙人因謀生或
飄洋過海,或遷徙他鄉,隨著他們的足跡,興化方言也被帶到各地。遠的如新加坡、印尼
、馬來西亞、菲律賓等都有興化方言的分布,近的如閩東、浙南沿海均發現興化方言島。
在台灣,有不少寮、廊、坑、厝、店地名前冠以“興化”,這表明在今日的台灣,也不乏
興化方言的蹤跡。

特點

在漢語方言特別是福建諸方言中,興化方言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是由其語音特點
所決定的。
興化方言在保存上古漢語、中古漢語的某些特點方面較其他漢語方言顯著,國際音標
中的邊擦清音(舌尖前音)就是獨特標誌;清代學者錢大昕提出的“古無輕唇音”、“古
無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著名論斷,可以在興化方言中找到大量例證;在廣化寺有兩座宋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建造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石經幢,上用中、梵文勒刻,其
中梵文英譯本中的“伽、迦”等與興化方言讀音相同。
由於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興化方言“好說不好寫”,有的話好象很“土
”,根本就寫不出來。其實不然,興化方言任何一句話都可寫成文字,且句句字字有來歷
。如,莆仙人將淘米水之類的豬飼料叫做“潘”,1949年大眾書局出版的《大眾字典》第
377頁關於“潘”字的解釋有兩個,第一個是:淘米泔水;第二個是:姓氏。又如,莆仙
話把成年的男人叫做“打捕”,源自古代氏族社會中男人主要外出打獵捕魚。莆仙話連古
代社會的家族成員分工都能反映出來,其源流之久長可見一斑了。
興化方言八音(包括白陽入)分明。在今國語中,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
個聲調,沒有入聲。這是因為在古漢語的演變中,入聲字已於元代消失了。但是,莆仙話
中卻仍然保留著大量的中古漢語的入聲,構成完整的八音。有些人寫舊體詩詞時,分不清
哪些字是仄聲,用莆仙話一讀便知:音節短促不能拉長尾聲的便是入聲,入聲屬於仄聲。
莆仙話在語音上的另一個特點是, 無前後鼻音之分,只有鼻音尾韻;無平捲舌音之
分,僅有舌齒音,因此莆仙人說國語常鬧笑話。
莆仙話還有個音變特徵。所謂音變就是某些字、詞在同其他字、詞連讀時,語音發生
了變化。雖然其他方言也有這個特徵,但遠比莆仙話來的簡單。這也是莆仙話難學的一個
重要原因。
興化方言中不僅保存著大量的古漢語語音,也保存著大量的古漢語辭彙。許多古籍中
可以看到的辭彙,一直被莆仙話繼續沿用著,只是讀音發生了變化而已。
莆仙話在辭彙上除了大量繼承古漢語辭彙外,另一特點是辭彙的通用性較其他漢語方
言發達, 特別是動詞。如:莆田人的“打”字,可表達120多種不同意思的動作,仙遊人
的“裝”字,幾乎可代替所有動詞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