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河阻塞作戰

荊河阻塞作戰,即指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海軍在湖北荊河地區阻止日本侵華艦隊溯江進攻重慶的防禦作戰。

簡介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1月至1943年2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海軍在湖北荊河地區布設水雷,沉塞船隻、構築水上障礙物,阻滯日本侵華艦隊溯江進攻重慶的防禦作戰。

為阻止日軍沿長江西進保衛陪都重慶,中國海軍決定在川江前衛的荊河地區組織水雷封鎖,採取錨雷和漂雷相結合的方式,重點在藕池沙市董市宜都紅花套布設錨雷,在監利、郝穴、松滋、宜都、平善壩布放漂雷。

1938年11月,首先在石首建立沉船阻塞線,拆除沿江航路標誌,並將重要航道劃成雷區。城陵磯失守後,在石首、藕池緊急布放錨雷200枚。11日,炮艇“義勝”、“勇勝”,“仁勝”號和駁船2艘在護運水雷途中被日機炸沉。岳陽失守後,19日,又在石首下游布放漂雷150枚,此後在郝穴馬家寨陡湖堤窯家埠馬家嘴觀音寺等處布設錨雷500餘枚。

1939年5月用躉船沉塞於石首江面,並配以竹纜連線。9月25日,在塔市驛布放漂雷50枚。10月,又在石首用大量障礙物構成輔助工事,以加強石首阻塞線。

1940年3月至5月,在二洲子、朱家河附近及觀音洲上游布放漂雷70枚。6月,在石首、藕池、太平、董市、松滋、宜都等處加布錨雷1900餘枚,並在紅化套,紫陽布放漂雷90枚。日軍因懾於水雷襲擊的威力,始終未敢越過荊河水道,被迫從陸上迂迴包圍,15日攻占宜昌

1941年4月至6月,中國海軍在洪水、石首、藕池陡湖堤、太平口先後加布錨雷200枚。10月1日,為配合陸軍反攻宜昌,在黃公廟附近布放漂雷40餘枚,掩護陸軍渡江,於10日收復宜昌。

1942年9月,中國海軍第3布雷總隊又在各雷區加布水雷230枚。1943年2月16日,監利失守,荊河北岸均被日軍占領,中國布雷隊在石首古長堤、三隻角搶布水雷170枚,炸毀日軍艇船)艘和防禦設施,但日軍從北岸分5路南渡,中國陸上守軍後撤,荊河南岸隨即陷落。中國海軍布雷火輪2艘、雷駁18艘均被日機炸沉,第3布雷總隊被迫撤離荊河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