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朱檻城東角

荊州·朱檻城東角,是一首由宋代作者 蘇軾 著作,情感豐富,表達其鬱郁不得志的五言律詩。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荊州·朱檻城東角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蘇軾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朱檻城東角,高王此望沙。

江山非一國,烽火畏三巴。

戰骨淪秋草,危樓倚斷霞。

百年豪傑盡,擾擾見魚蝦。

作品賞析

《荊州》共有十首,這是其中的第四首。蘇軾的詩,各種體裁均有極好的作品。古代的文人,有的只重七古、七律、七絕而忽視五絕、五律,是不全面的。這組詩是蘇軾青年時期五言律詩的代表作,杜甫《秦州雜詩》就是它的淵源。1055年(嘉祐二年),蘇軾弟兄二人同榜中了進士,但這一年四月八日,母親在四川原籍去世。弟兄兩人回家葬母並守喪。到1057年(嘉祐四年)九月,母喪終制,十月還朝。朝廷有幾位大臣推薦蘇洵出山,於是父子三人一道取水路出三峽到荊州,再改由陸路北上。三人沿途寫了一百首詩文,編成《南行集》,後來散佚不全。這年十二月八日抵達江陵驛,次年正月初五,離江陵北上。《荊州》十首陸續寫成於這幾十天中。

這首詩借望沙樓的景色,寓諷五代時期荊南的創建者高季興,因涉及五代群雄,寫法和組詩前面的幾首不同。首句寫明望沙樓的位置和景況,使人如見朱檻臨風之勝。第二句點明望沙之名,引出高季興時的盛況。三、四句嘲其畏葸無能。高氏對後梁後唐南漢、閩國、後蜀都曾稱臣,時稱“高無賴”,五代擾攘之季,高氏投靠多方,所以說他“非一國”,這三字形象而含蓄。“烽火畏三巴”直斥其怯懦。後唐派陶谷出使荊南時,君主高從誨(高季興之子)曾炫耀兵力,吹噓要伐後蜀,實際畏蜀如虎。三巴指巴郡、巴東、巴西,即指蜀地,因與“一國”對偶,故用“三巴”。“戰骨淪秋草”是虛想,見秋草而想像有許多無辜士兵埋骨其下。暗用張籍詩“年年戰骨多秋草”,但“淪”字下得沉重。“危樓倚斷霞”是實寫,點明眼前的景物,和“朱檻”句呼應。朱檻重樓與斷霞相映,倚檻臨風,景色全收眼底。然而“霞”上著一“斷”字,既是自然景色,又和歷史興亡若接若連,引人遐想,這是作者著意修辭之處。“百年豪傑盡”,一句推開。五代亂離,群雄已矣,總束歷史。“擾擾見魚蝦”是作者當時所見。這尾聯和第二首“昇平不敢論”在意義上相關連。査慎行認為,魚蝦是比喻“五代君臣及僭號諸國”(《蘇詩補註》卷二)。而趙克宜不同意此說,認為魚蝦是作者在樓頭所見(《蘇詩評註匯抄》卷一)。趙氏駁查氏之說不為無理,但也失之過實。蘇軾將豪傑與魚蝦對舉,相映成趣,既有當時所見與以往情況相對比的一面,而言外又不無譏諷之意,所謂若即若離,含蓄多趣。舊詩詞中常用此種手法,讀者應心領神會,不應過於坐實。

《荊州》十首雖不是一氣呵成,但和杜甫的《秦州雜詩》一樣,有起有結。中間若干首疏疏密密,在謀篇上有聯繫,寫法上有變化,每首有不同的側重點和抒寫方式,欣賞時不可忽略。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