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簡介
遺址範圍內原有兩個土墩,一名草鞋山,高10.5米,一名夷陵山,高15.23米,有小河環繞。該遺址為1956年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於文物普查中發現。後當地磚瓦廠取土時發現玉琮、玉璧等文物。南京博物院遂於1972年9月進行了探掘,初步查明,地下古文化遺址面積約4.4萬平方米,相當於兩個土墩面積的三倍。隨後兩次正式發掘。第一次自1972年10月至次年1月,第二次自1973年4月至7月,參加發掘的還有蘇州博物館和南京大學等。總共發掘面積1050平方米。
在1973年的科考中,發現了草鞋山遺址中屬於良渚文化時期的墓葬群。而後又發現一處崧澤文化晚期的大型墓群,這一發現將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間完整地聯繫了起來,形成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發展序列。
歷史意義
文化價值
對於蘇州草鞋山文化遺址在中國考古學上的重要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徐良高說:“草鞋山文化遺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遺址,在地區考古學中屬於序列較全的文化遺址。對蘇州草鞋山文化遺址的發掘具有很重要的考古意義,這些考證資料對建立東南考古學的分期斷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東南文化考古的課題對中華文明探源工作來說非常有價值,其中,草鞋山文化對江南地區等級社會的起源與文化過渡階段的歷史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
遠古文明發源地
擁有6000多年歷史的草鞋山遺址,同樣也是諸多遠古文化的發源地。
作為太湖流域古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草鞋山遺址中6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中國發現最早有灌溉系統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確定為人工栽培稻,為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是中國水田考古與研究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當時中日合作進行馬家浜文化水稻田的考古,日本考古隊打開堆積層,看到遠古的水稻田時就震驚了,稱讚這是不亞於西安兵馬俑的考古發現。”當時陪同科考的唯亭鎮原文化站站長沈及回憶道。
在當時的科考發現中,除了最早的古稻田,還發現了最早的結構型房屋,裡面甚至還有一張由野馬的馬筋織成的革布。“所有的這些都表明了在6000多年前,這塊土地上就有遠古文明誕生了,而整個江南地區如今的居住文化、織造文化也一定受了當時不少的影響。”沈及感慨地說。
蘇州的玉器製造工藝出神入化,而最早的玉器也出自這方土地。在1973年科考時發現的草鞋山遺址良渚文化時期的M198墓,首次出土了大型玉琮、玉璧等隨葬玉器。出土的玉琮外方內圓,刻有象徵獸面的紋飾,由於這是首次在中國史前墓葬中出土玉器,並解決了玉琮的斷代問題。因此這件珍貴的器物被譽為“中華第一玉琮”。
在此次發掘的崧澤時期墓葬中,出土的隨葬器物中,一件刃寬23厘米、高15厘米、厚僅0.02厘米的石鉞是目前蘇州發現的最大一件崧澤文化時期石器。其他則以陶器為主。有一件幾何紋扁壺,是崧澤文化時期發現的新器形,還有一些帶腰沿的碟形器、瓢形器等都是以前沒有見到過的器形。
景點簡介
草鞋山遺址位於蘇州市唯亭鎮陵南村陽澄湖南岸,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草鞋山遺址為1956年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文物普查中所發現。因當地磚瓦廠取土時發現了玉琮、玉璧等文物,南京博物院於1972年9月進行了探掘。經鑽探初步查明,地下古文化遺址東西長260米,南北寬170米,總面積4.4萬平方米,相當於草鞋山、夷陵山兩個土墩面積的3倍。隨後進行了兩次正式發掘。第一次自1972年10月至1972年1月,第二次自1973年4月至7月。參加發掘的還有蘇州博物館和南京大學等,總共發掘面積1050平方米。發現了以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和各個不同時期的原始文化依次疊壓的地層關係,清理了新石器時代的居住遺蹟、11個灰坑(窖穴)和206座墓葬,出土了陶、石、骨、玉等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等共1100多件。其中包括玉琮、玉璧 、鏤孔壺、四足獸形器等珍貴文物。由於文化層次多,出土遺蹟、遺物豐富,從而為研究太湖流域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草鞋山遺址的文化堆積最厚處達11米,可分為10個地層。從地層疊壓關係可以看出文化層的先後次序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遺址中發現的6000年前的水構建築遺蹟、炭化粳秈稻穀、炭化紡織品殘片以及各文化層出土的製作精美的玉器、陶器等,說明太湖流域的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創造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文化,成為我國豐富多彩的遠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