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黃紅色遺址

宜黃紅色遺址

東陂鎮黃柏嶺村“徐氏宗祠”----紅一方面軍總部會議舊址東陂鎮黃柏嶺村“徐氏宗祠”----紅一方面軍總部會議舊址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宜黃蘇區是中央蘇區的一部分。1933年,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黃陂、東陂指揮過紅軍第四次反“圍剿”,並取得了戰役的偉大勝利。1936年12月,毛澤東在《論中國革命戰爭戰略》一文中指出這是一次大勝仗,朱德也曾在《黃陂東陂兩次戰役偉大勝利的經過與教訓》一文中指出:“黃陂、東陂均為宜黃縣蘇維埃及獨立團所占領,封鎖住了訊息,決戰區域內均無反動勢力為難紅軍,給了紅軍這些有利條件。”據中央革命檔案館、中央博物館有關宜黃蘇區的軍事戰鬥資料顯示:在宜黃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到處都有紅軍的足印。工農地方武裝配合紅軍作戰而光榮犧牲有姓名可查考者就有1000多名;被國民黨無辜殺害的縣、區、鄉幹部和地方武裝有2000多人;蘇區幹部、地方武裝共有3000多人,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下,轉移到湖南尋找到紅軍主力時,僅剩下300人,被命名為“宜樂連”,作為江西的革命種子。《百年恩來》劇目組曾到此拍攝,《中國工農紅軍》東路拍攝組曾直奔東陂、黃陂,全面真實地將當時工農紅軍英勇戰鬥的史實搬上螢屏。與此同時,為隆重紀念建軍節,宜黃縣還從多方籌資100餘萬元對位於東陂鎮黃嶺村的紅一方面軍總部會議室舊址、紅軍後方醫院、中港、棠陰等地的紅軍標語群、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紅軍時期文物進行維修和保護,收集並整理了當年紅軍時期的感人故事和民間歌謠編印成冊成為該縣中國小校愛國主義的讀本。為了讓昔日紅軍風采重現於世,讓紅軍精神代代相傳,該縣還對集中力量對紅色旅遊景點的導遊進行專職培訓,使之成為接受愛國主義洗禮的搖籃,每年清明、五四、六一、七一、八一等重大節日吸引遊客紛之沓來
1、紅一方面軍作戰總指揮部舊址:
位於東陂鎮黃柏嶺村村口“徐氏宗祠”。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分上下兩個廳堂。祠內保留下來的紅軍文物、紅軍遺蹟星羅棋布。1933年3月下旬,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著名的東陂戰役紅一方面軍作戰總指揮部設在此,召開了有高級幹部參加的軍事會議,朱德同志出席會議。

黃陂鎮蛟湖村“李氏宗祠”----紅一方面軍指揮部黃陂鎮蛟湖村“李氏宗祠”----紅一方面軍指揮部

為了紀念東陂戰役,宜黃縣鄉兩級政府籌措資金10多萬,對紅一方面軍作戰總指揮部舊址進行了全面維修。2006年初,紅一方面軍作戰總指揮部舊址被中共撫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黃陂戰役戰場遺址:

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的主戰場之一。地域包括黃陂、霍源、大龍坪、蛟湖、拿山、大圓、安槎、塘圩及二都鄉的佛嶺、太源、新村與樂安縣的登仙橋、小龍坪等地帶。2006年7月,大型文獻紀錄片《中國工農紅軍》拍攝劇組曾來到宜黃的鳳岡、黃陂、東陂一帶鄉村開機拍攝。
1933年2月27日,國民黨政府軍第四次“圍剿”中央蘇區,朱德、周恩來利用黃陂山多林密的有利地形,指揮紅軍採取大兵團伏擊戰法進行反“圍剿”。在蛟湖、橋頭、霍源、西源與敵軍52師、59師進行激戰,擊潰敵軍,抓獲敵軍師長李明、陳時驥,取得“黃陂大捷”的偉大勝利。是役,俘敵師長2人,斃敵旅長4人,俘敵萬餘人,繳獲槍1.5萬餘支,子彈80萬發,炮40餘門,無線電台1部。蔣介石在黃陂戰役失敗後十分傷心,在給陳誠的手諭中寫道:“惟此次挫失,慘淒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陳誠於手諭後寫道:“誠雖不敏,獨生為羞”。“黃陂大捷”已載入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
3、黃陂戰役紀念亭

黃陂霍源。1933年2月28日,中央紅軍在該地殲敵陳時驥一個師黃陂霍源。1933年2月28日,中央紅軍在該地殲敵陳時驥一個師

位於黃陂鎮集鎮入口處公路旁,於1986年10月落成,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兩層六角結構,亭高11.6米。拾級而上,亭外正上方掛有當年參加過黃陂戰役的老紅軍、民政部副部長袁血卒親筆題書的“黃陂戰役紀念亭”黑底金字橫匾;亭內正中央立著一塊寬1米高1.8米的漢白玉紀念碑,正面刻“黃陂大捷示意圖”,反面刻“黃陂大捷簡介”金字隸書碑文。亭內雕樑畫棟,圖畫精美,內頂中央鑄有一個大紅星,象徵偉大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歲月。
黃陂戰役紀念亭現已被撫州市委、市政府批准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東陂戰役戰場遺址
位於東陂鄉西南部的東陂、草鞋崗、黃柏嶺、層源、江背、河溪、三溪和新豐鄉候坊村,是第四次反“圍剿”的主戰場之一。至今,在東陂鎮黃柏嶺村民房牆上,還存有草鞋崗戰役中的56條紅軍標語。這些標語用白色石灰打底,毛筆書寫,字跡清晰,保存完好。
黃陂大捷後,紅軍主力迅即向東陂至新豐一帶休整。蔣介石不甘心黃陂戰役的失敗,命令“進剿”軍中路總指揮陳誠所部由黃陂向東陂繼續攻擊,搜尋前進,尋求紅軍主力。紅軍得悉後,利用東陂黃柏嶺村處於地勢險要的草鞋崗一帶山地中的有利戰鬥地形,決定把作戰總指揮部設在村內徐氏宗祠。1933年3月20日,敵前縱隊第11師直逼草鞋崗、黃柏嶺一線,敵後縱隊第9師、第59師也從黃陂尾隨而來。面對強敵壓境,周恩來、朱德等紅一方面軍領導人從容應對,運籌於作戰指揮部中,他們以少量兵力誘敵南進,大部兵力埋伏在東陂至寧都邊界的草鞋崗、黃柏嶺一帶山區。敵11師師長蕭乾驕橫自恃,貿然進兵草鞋崗,與紅軍決戰。在徐祠作戰總指揮部內,紅一方面軍緊急召開軍事會議,面對複雜的戰事,當機立斷,改變原來的作戰計畫,採取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辦法,在草鞋崗一帶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陣地爭奪戰,從拂曉激戰到黃昏,殲敵11師五個團,敵師師長蕭乾和一旅長受傷逃脫,擊斃敵旅長1人,團長30人,俘敵官兵8000餘人。粉碎了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

黃陂蛟湖。中央紅軍在周恩來、朱德同志指揮下,進行第四次反“圍剿”。1933年2月28日,中央紅軍在該第殲敵李明一個師黃陂蛟湖。中央紅軍在周恩來、朱德同志指揮下,進行第四次反“圍剿”。1933年2月28日,中央紅軍在該第殲敵李明一個師

5、紅軍後方醫院舊址:位於東陂三溪村。
6、紅三軍團指揮部舊址:位於黃陂鎮拿山村內。
7、紅五軍團指揮部舊址:位於東陂候坊村內。
8、中共宜黃縣委機關舊址:位於東陂上街。1932年7月,中共宜黃縣委機關設在河東黃氏祠內,縣蘇維埃政府設在“化壇”內。

9、宜黃革命烈士紀念碑

黃陂、東陂大捷遺址今貌黃陂、東陂大捷遺址今貌
出宜黃縣城往南走300米處,有一松柏簇擁,四季疊翠的小山岡,雄偉莊嚴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就巍巍聳立在山岡上。碑塔正面8個正楷鎏金大字赫然醒目: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該縣是紅色蘇區,1926年春中國共產黨在宜黃潭坊建立了本縣第一個基層黨支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伯承、陳毅、羅榮桓、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宜黃留下了輝煌的足跡。1933年2月,蔣介石調集5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紅軍進行第四次“圍剿”,該縣是反“圍剿”的主戰區,先後在黃陂的蛟湖、霍源和東陂的黃柏嶺、草鞋岡消滅了國民黨52師、59師和11師,活捉敵師長李明、陳時驥,史稱“黃陂大捷”“東陂大捷”,從而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第四次“圍剿”。各次戰役中英勇犧牲的人數共達5000餘人,其中英名記錄在冊的有3280人。為紀念革命英烈,宜黃縣委、縣政府於1964年10月建成了這座革命烈士紀念碑。
此碑塔基長44米,寬24米,山下入口處建有長10.5米、高5米的鋼筋混凝土牌坊。進門鋪有寬4.2米的四層百級水泥石階通道,兩旁植有整齊的柏樹,盡頭處便是紀念碑。塔座正北碑文記敘了宜黃人民自1926年--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領導下,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史實,號召全縣人民繼承和發揚先烈的革命傳統。全文約720字,隸書陰刻。南面碑文為中國共產黨宜黃縣委員會所題“繼承革命先烈光榮傳統,發揚更大光榮!”東面為宜黃縣人民委員會所題“繼承先烈遺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西面為宜黃縣人民武裝部所題“堅決保衛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勝利果實!”
反“圍剿”中的工農紅軍反“圍剿”中的工農紅軍

宜黃紅色之旅線路:

宜黃縣城—黃陂戰役紀念亭—黃陂、霍源、大龍坪、蛟湖、拿山等(黃陂戰役戰場遺址、紅三軍團指揮部舊址)—東陂、草鞋崗、黃柏嶺(中共宜黃縣委機關舊址、東陂戰役戰場遺址、紅軍後方醫院舊址、紅五軍團指揮部舊址)—回宜黃
宜黃紅色遺址背景詳介: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1932年12月,國民黨在結束了對鄂豫皖、湘鄂西的第四次“圍剿”後,調集了近40的萬兵力,分左、中、右三路,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向紅一方面軍和中央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紅軍為奪取反“圍剿”勝利,於次年1月發動了建(寧)黎(川)泰(寧)戰役。此後,敵人在撫河流域集結重兵。為粉碎敵人兩面夾擊紅一方面軍的計畫,紅軍又發動了金溪戰役,取得了黃獅渡和滸灣戰鬥的勝利。1933年1月末,蔣介石到南昌重新部署對中央蘇區的“圍剿”,以陳誠的中路軍為主攻部隊,尋找紅軍主力作戰。這時,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統治下的臨時中央由上海遷到瑞金,並累電紅一方面軍總部攻占敵重兵駐防的南豐、南城,並拒絕周恩來、朱德陳述不能打南豐、南城的正確意見。2月9日,紅一方面軍按中央指令從黎川向南豐推進。12日,向南豐城發起總攻,在紅軍強攻南豐不利的情況下,周恩來、朱德當機立斷,改強攻為佯攻,將主力撤出戰鬥,秘密西移至東韶、洛口地區隱蔽集結,待機殲敵。26日,敵52、59師分兩路從樂安向廣昌進發,兩路中間隔著摩羅嶂大山。紅軍以紅1、3軍團和紅21軍為左翼隊,以紅5軍團、紅12、22軍和獨立5師為右翼隊,在黃陂進行了大兵團伏擊戰,殲敵52師全部和59師大部,俘敵師長李明(後重傷斃命)、陳時驥。此後,紅軍主力轉移到宜黃南部集結。敵軍由左、中、右三路改為前後兩梯隊。3月20日,敵後縱隊的11師進至宜黃草台岡,9師尚在東陂,兩師之間隔著雷公嵊大山。紅軍主力又在草台岡大兵團伏擊敵11師,全殲該師。兩役殲敵近三個師,俘敵萬餘,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第四次反“圍剿”中殲滅的國民黨軍均系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裝備好,戰鬥力較強。蔣介石和陳誠非常傷心,也非常惱怒。戰後蔣介石在給陳誠的手諭中寫道:“唯此次損失慘淒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陳誠則於手諭後尾寫道:“誠雖不敏,獨生為羞!”
第四次反“圍剿”前期戰役戰鬥:

樂宜戰役: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前期的一次戰役。1932年8月8日,中革軍委下達樂安、宜黃戰役軍事訓令。15日,紅一方面軍總部令紅1軍團攻打樂安縣城,紅3軍團進至宜黃南部截擊援敵,紅5軍團為攻城預備隊。16日拂曉,紅1軍團分兩路包圍樂安縣城。6時總攻擊開始,守敵第27師高樹勛部緊閉城門待援,組織密集火力,封鎖通向城內的5條大道。中午,前線指揮部在丁家腦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重新部署兵力。17日拂曉,紅軍發起總攻,於上午9時從北門攻占樂安縣城,全殲敵27師1個旅。19時,紅1、3軍團會攻宜黃縣城,困守該城的敵27師約4個團被殲大部,殘部往撫州逃竄,紅軍追至龍骨渡地區將其大部殲滅。
根據地人民熱烈慶祝反“圍剿”勝利根據地人民熱烈慶祝反“圍剿”勝利

第四次反“圍剿”主要戰役戰鬥:
黃陂戰役:1933年2月9日,紅軍強攻敵有重兵固守的南豐城不克,主動從南豐撤圍,以紅11軍佯裝主力回到黎川附近活動,迷惑敵人跟進,紅軍主力則秘密轉移到寧都東韶一帶隱蔽集結,待機殲敵。
陳誠被紅11軍的行動迷惑,以為紅軍主力撤回黎川地區,中路軍為尋紅軍主力決戰,遂以第1縱隊於宜黃以南地區集中,然後出廣昌、寧都堵截紅軍歸路;第2縱隊由南城、南豐出康都側擊黎川、建寧;第3縱隊由金溪地區南下,從正面向黎川方向進攻,企圖合擊紅軍主力於黎川、建寧地區。據此,敵第1縱隊52、59師準備由樂安地區東進宜黃黃陂,由宜黃南下與第11師會合。
紅軍鑒於敵第1縱隊與第2、3縱隊相距較遠,態勢孤立,且敵第52、59師由樂安向黃陂開進所必經的登仙橋以東地區山高林密,便於大兵團伏擊。遂決定在樂安谷崗、登仙橋以東,宜黃河口、黃陂以西地區,選擇有利地形,伏擊敵第52、59師。
2月22日,敵52、59師由樂安分兩路向黃陂前進,由於兩師之間有摩羅嶂大山相隔,聯絡協同較為困難,加之當時細雨濃霧,為紅軍在黃陂山地伏擊敵軍創造了有利條件。27日下午,戰鬥打響。紅1、3軍團和紅21軍在樂安登仙橋地區與敵第52師激戰至28日上午11時,全殲該師。紅5軍團和紅12、22軍在霍源一帶與敵第59師激戰一天,殲該師大部。
黃陂戰役殲敵近2個師,俘敵師長2人(其中1人傷重斃命)及以下官兵1萬餘人,繳槍1萬餘支,機槍百餘挺,無線電台一部。首創紅軍戰史上大兵團伏擊戰的成功先例。
東陂戰役:黃陂戰役後,陳誠錯誤判斷紅軍主力在廣昌,於是將其中路的3個縱隊改為前後梯隊,由黃陂、東陂向廣昌推進,尋找紅軍主力決戰。紅一方面軍得知敵這一企圖後,一面令紅11軍佯裝成紅軍主力進至廣昌西北地區,吸引敵前縱隊加快南進,以拉大其前後縱隊的距離;一面令主力秘密北移,埋伏在宜黃東陂至寧都一帶山間。1933年3月20日,敵前縱隊進至甘竹、羅坊、洽村一帶,後縱隊第11師進至草台崗、徐莊一線,第9師進至東陂附近,第59師殘部隨後跟進。兩縱隊相距已近50公里,中間又隔著雷公嵊大山,後縱隊力量較弱,再一次出現了對紅軍極為有利的戰機。
21日,紅一方面軍集中優勢兵力,發起東陂戰役。以一部兵力牽制敵第9師,並向新豐市方向警戒,阻止敵前縱隊回援;以主力圍殲敵第11師。拂曉,紅軍各部隊總攻開始,至13時,敵11師被殲,敵9師一部和敵59師殘部企圖增援11師,在雷公嵊以南也遭到紅軍沉重打擊。敵11師被殲後,中路軍其他縱隊也紛紛後撤。
東陂戰役傷敵師、旅長各1人,擊斃敵旅長1人、團長3人,俘敵官兵6000餘人,繳槍5000餘支,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東陂戰役的勝利為中央紅軍以弱勝強開創了戰例,1936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還稱讚“這是一次大勝仗”。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

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以50萬兵力,採用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方針,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當時中共中央領導權掌握在一些不懂中國國情、卻得到共產國際信任的“左”傾教條主義者手中。他們採取“禦敵於國門之外”、“兩個拳頭打人”的策略,實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於9月至11月,以東方軍進攻黎川,中央軍進攻南城、南豐等敵軍堅固據點,使紅軍遭到不應有的損失,被迫撤回。1934年1月下旬,蔣介石平息福建事變後,集中全力進攻中央蘇區,中共臨時中央和李德在防禦中實行保守主義的錯誤路線,針對敵人的六路進攻,實行“六路分兵”把守,把單純防禦的陣地戰當做法寶,結果被優勢敵軍各路擊破,節節敗退。到10月不得不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大轉移。
宜黃革命烈士紀念碑宜黃革命烈士紀念碑

第五次反“圍剿”前期戰役戰鬥:
宜黃雲蓋山、大雄關戰鬥:1933年11月16日,紅1、2、14師由宜黃神崗進入南源、余家山一帶。17日,國民黨軍以5個師的兵力,在吳奇偉的指揮下,首先向神崗、雲蓋山進擊。扼守該地的紅14師全力抵禦敵軍的進攻,因兵力相差懸殊,至黃昏,雲蓋山被國民黨軍占領。19日晨,國民黨軍第9師欲由大雄關進占黨口,紅2師擔任大雄關正面阻擊任務。11時,國民黨軍以4個團的兵力在飛機掩護下向紅軍陣地猛烈攻擊,摧毀了紅2師前沿陣地,搶占了木魚嶺陣地。紅2師調整部署,以1個團的兵力奪回了木魚嶺陣地。國民黨軍不斷增援,加強兵力火力,又相繼攻占大雄關口和木魚嶺陣地。紅軍隨後實施反攻,由於國民黨軍炮火較猛,未能攻克,紅軍從大雄關一帶撤出戰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