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課

茶課

茶課既茶稅。茶課產生於唐代中葉。當時茶葉產量已有相當的規模,銷量很大,飲茶普及。由於安史之亂,唐國庫日絀,公元782年,唐結宗為維持李家王朝,採納了侍郎趙贊的建議,對竹、木、茶、漆實行“十稅其一”,這就是我國茶稅的開始。

茶課

正文

中國古代自唐朝以後歷代對茶實行的徵稅或專賣。唐德宗建中三年(782)為籌措軍費,對竹木茶漆課徵什一稅,作為常平本錢;興元元年(784)停止。貞元九年(793)恢復茶稅的徵收,每年徵得錢四十萬貫;文宗大和年初,實行茶榷(專賣),至大和九年(835),令民移茶樹於官茶場,由國家壟斷產銷,百姓忿怨,不久即恢復徵稅制。武宗時(841~846)茶商所過州縣有重稅;宣宗以後,因為重稅茶商,私茶泛濫,嚴刑苛法不能止。宋初,對茶實行專賣,種茶園戶從官府領取本錢種植,採制的茶除輸租還本外,其餘皆全數交售官府批發給商人運銷;仁宗嘉祐時(1056~1063),改專賣為通商,茶戶種茶,官府收租;商人販茶,官府收稅。徽宗崇寧元年(1102),蔡京(1047~1126)改行茶引法,商人向官府交錢領“茶引”(茶券),憑茶引赴茶場取茶運銷。元朝初期,沿襲此法未改。到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七年(1280)實行俵配法,茶稅向民戶攤征。至元三十年(1293)改江南茶法,於茶引外又增茶由,徵收零售茶稅:每由3~30斤,分十等課稅。明初至孝宗弘治年間(1488~1505),分官茶、商茶,官茶儲邊易馬,商茶專賣;茶民種茶交官,商人請引,憑引運銷,嚴禁私茶販賣。清初沿襲明制。世宗雍正八年(1731)邊事漸平,官茶需要量減少。清後期漸廢引制,除陝、甘、藏仍用引法外,其他各省改為收茶稅或過卡抽收厘金,茶稅稅率西北重於東南。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