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菌核的乾燥外皮。
性 味
味甘、淡,性平。
歸 經
歸肺、脾、腎經。
功 效
利水消腫。
主 治
用於水腫,小便不利。
相關配伍
水腫尿澀,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湯,日飲取效。(《普濟方》)
用法用量
15~30g。
禁 忌
陰虛者不宜用。
炮製方法
加工“茯苓片”、“茯苓塊”時,收集削下的外皮,陰乾。
生理特性
本品呈長條形或不規則塊片,大小不一。外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疣狀突起,內面淡棕色並常帶有白色或淡紅色的皮下部分。質較鬆軟,略具彈性。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產 地
主產於安徽、雲南 、湖北等地。
相關論述
《本草綱目》:水腫膚脹,開水道,開腠理。
10版中國藥典新增藥材及飲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已由衛生部2010年第5號公告頒布,自2010年10月1日起執行。本版藥典與歷版藥典比較,收載品種明顯增加,其中新增藥材及飲片65種。本次任務為整理類任務,可添加摘要、信息模組、圖片、內鏈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