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茯苓[菝葜]

白茯苓[菝葜]

烏魚刺,中藥名。為百合科菝葜屬植物小葉菝葜 C. H. Wright.的塊莖。植物小葉菝葜,分布於我國長江流域各地區。具有清熱解毒,祛濕消腫之功效。主治紅崩,白帶,頸淋巴結結核,跌打損傷。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塊莖。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

入心、腎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濕消腫。

主治

紅崩,白帶,頸淋巴結結核,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風濕腰腿痛,烏魚刺30g,牛騰、竹根七、桑寄生、伸筋草各15g,泡酒服。(《本草圖典》)

2、治頸淋巴結核、瘡癤,烏魚刺30g,銀花藤15g,苦參、夏枯草、百部各9g,水煎服。(《本草圖典》)

3、治閉經,烏魚刺30g,見血飛15g,茜草、木通、益母草各9g,煮雞蛋吃。(《本草圖典》)

用法用量

內服:9-30g。

採集加工

四季均可採收,洗淨,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攀援藤本狀灌木,長達4米。根狀莖木質粗壯,結節狀。莖枝具棱,有短硬刺。葉互生;葉柄長3-5毫米;托葉多不顯著;葉片長圓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通常長2-6厘米,可達9厘米,寬5-20毫米,先端芒狀短尖至尾狀漸尖,基部圓形,主脈3-5條,上面灰綠色。傘形花序脈生,總花梗短,小花梗纖細,長3-7毫米。花黃綠色,單性異株;花被6片,長約2毫米;雄蕊6個,短於花被,雌花常有6個不育雄蕊。漿果黑色,球形,徑約5毫米。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灌木叢中。分布於我國長江流域各地區。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塊莖:味甘,微苦,性平。有清熱解毒,祛濕消腫功能。用於紅崩,白帶,頸淋巴結核、瘡癤、跌打損傷。”

中藥材(七)

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中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