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螃蟹
茅山螃蟹:又名中華絨鰲蟹拉丁文學名:Clistocoeloma sinensis
策湖出產的茅山螃蟹(湖在浠水,山在蘄春)、學名“中華絨鰲蟹”,以個大體肥、黃多味美聞名遐邇。據清光緒《蘄州志》載:“蟹出茅山下者,黃多而味甘,較它處為勝。”茅山螃蟹體重每隻達半斤,黃多使它爬行時腹貼地,不象它處蟹肉鉗,螯支撐懸空。茅山螃蟹,最肥的季節在立秋前後,有“七月的尖,八月的圓”和“九月重陽,蟹子滿黃”之說。蟹肉氣寒味鹹,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凡蟹生烹,鹽藏糟收,酒浸醬汁浸,皆為佳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尤其是蟹黃(卵巢和消化腺)味更鮮,而且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高。蟹肉蟹膏中含有大量蛋白質(每百克含蛋白質十四點五克)、脂肪、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核黃素,還含有鈣、磷、鉀、鐵等成分。烹飪方法有醉、糟、醬、炒、清蒸等。蒸蟹先用清水將蟹殼外面的污物洗淨,放進鹽水浸泡一小時左右,讓蟹將腸里的細菌及髒物吐出,再換清水洗刷乾淨。蒸蟹要熟透,熟透的標誌是殼色變紅。如將蟹蒸熟,蘸以薑末、醋,同時噴點熱酒,既能殺菌,又能去寒,其味更鮮。據《本草經疏》記載,醋蘸熟蟹,食之能補骨髓,滋肝陰,舒筋活血。茅山蟹還有散瘀血、抗結核的功能,對殺莨菪毒,解鱔魚毒,漆素養,治瘧及黃疸,或將其搗成膏塗疥瘡、癬瘡,搗汁滴耳聾,均有較好療效。浠水策湖一帶流傳這樣一個故事,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朱元璋的大臣康茂才(蘄春人,官至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進階榮祿大夫,死後明封為蘄國公)回家省親,返京時,特將策湖的茅蟹帶到京城,送到御廚房做成蟹黃面,敬獻皇上,朱元璋吃後,稱讚:“這蟹黃色、味都好,妙極,妙極!”。
緣由
策湖產的螃蟹為什麼這么好呢?主要是有個好的生態條件。策湖多眼子菜,苦草,其根脆多甜汁,湖內魚蝦多,是蟹的佳餌;加上湖底土質鬆軟,湖水清澈,日照時間長。這對茅蟹的生長均有利。清初年產兩、三萬斤;光緒二十九年建茅山閘後,產量降到兩萬斤左右;一九六四年茅山閘再次改建,堵死了江湖通道,幼蟹不能溯江入湖,加上圍湖開田,縮小了湖面,茅蟹瀕於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