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古斯舞

茅古斯舞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大意即渾身長毛的打獵人,漢語多稱為茅古斯,是舞蹈界和戲劇界公認的中國舞蹈及戲劇的最遠源頭和活化石,從其服飾、道具到表演形式、表演內容,茅古斯真實地再現了父系社會至五代時期土家人的漁獵、農耕生產生活及婚姻習俗狀況。茅古斯們赤身裸體的肌膚上扎滿了茅草,每股五塊,腹前捆有一條尺余長並用紅布包頭的草把,結草為衣以示先民不會織布做衣,腹前所捆之物代表人類生產一種的繁衍工具。茅古斯舞於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簡介

茅古斯舞茅古斯舞
茅古斯舞,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漢語多稱為茅古斯或毛獵舞。屬土家族流傳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主要於每年歲首參與土家族擺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一定場合單獨表演。茅古斯以近似戲曲寫意、虛擬、假定等技術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漁獵、農耕、生活等內容,既有舞蹈的形,又具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糅交織,形成渾然一體的祭祀舞蹈

茅古斯相傳為茹毛飲血時代的土家先民,後來把他們所創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茅古斯舞是土家族最為原始的古典舞蹈。是土家族為了紀念祖先開拓荒野、捕魚狩獵等創世業績的一種原始戲劇形式,流行於湘西永順、龍山、古丈等土家族地區。茅古斯雖然還不是成熟的戲劇形式,但已有模擬遠古先民勞動和生活的故事情節,並通過舞蹈、道白來表達表內容,被專家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1959年,中央民族民間舞蹈考察團將“茅古斯”劃入舞蹈範疇,並認定是中國舞蹈的源頭之一。

起源

相傳古時候,湘西土家族地區森林莽莽,荊棘遍野,人煙稀少,土家族先民為了覓食,或上山打獵,或下河捕魚。後來又從漁獵生活步入農耕時代,有一位土家族青年獨自下山去學習農耕技能,之後急於趕回山寨傳授技能,一路上風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荊棘撕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時已是夜晚,正逢土家“調年”(過年),舉行跳擺手舞等活動。他衣不遮體,不好露面,便躲在調年場旁的雜草叢中觀看調年活動。不料幾個參加調年活動的小伙子在草叢中發現了他,他只好走出來,急中生智地扯了一些茅草被在身上,參加到調年活動的人群中去。他用舞蹈的形式向鄉親們傳授所學到的農耕技能。從此,土家人為了紀念這位傳授農耕技能的先祖,每逢還願、祭祖等活動時,都要表演茅古斯,有時也單獨表演。

表演

茅古斯
表演茅古斯的人數10至20人不等,一人身著土家族服飾,飾老茅古斯(土家語叫“巴普”),代表土家族先祖,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動,其餘為小茅古斯,代表子孫後代。他們都身披稻草紮成的草衣,赤著雙腳,面部用稻草紮成的帽子遮住,頭上用稻草和棕樹葉擰成沖天而豎的單數草辮,四個單辮的是牛的扮演者。土家人跳擺手舞時,茅古斯的扮演者們事先裝扮好,在擺手舞場不遠的樹林中等待,擺手舞跳到一定的時候,他們轟然入場,擺手舞立即停止,為之讓場,說是“祖先爺”來了。

內容

茅古斯的表演內容以反映古代土家族先民的生產、生活為主,諸如“生產”、“釣魚”、“掃堂”、“祭祀請神”、“打獵”、“挖土”、“釣魚”、“讀書”、“接親”、“接官”等,粗線條地勾勒出土家族從遠古走到現在的發展歷史。他們全身上下不停地抖動,讓所穿的草衣發出窸窣聲響,行走用醉步進退,左右跳擺,搖頭抖肩,表演者模擬上古人古樸粗獷的動作,講土家語,唱土家歌,融歌、舞、話為一體。

整個茅古斯的演出有情節、有人物、有語言及其它的故事內容,基本具備了戲劇形態雛形,因而說它是原始戲劇;但它又沒有戲劇的基本規範。

程式

其程式分為“掃堂”(意為掃除一切瘟疫、鬼怪,使後代平安)、“祭祖”、“祭五穀神”、“示雄”(表現全家族人民的生存和繁衍)、“析求萬事如意”等幾個大段落,每個段落中細節繁多,如祝萬事如意的表演中,有打露水、修山、打鐵、犁田、播種、收穫、打粑粑、迎新娘等等。

首先表演的一般是“掃堂”。茅古斯們把系在腰間的紅頭棍上下左右到處掃動,口裡不停地高聲齊唱:

五穀豐收,人丁興旺的掃進來;
打牌賭博,偷雞摸狗的掃出來;
風調雨順,滿倉稻穀掃進來;天災人禍,瘟氣濕氣掃出來;
好的東西統統掃進來;壞的東西統統掃出去。

緊接著是農事表演,其間最活靈活現的是“圍豬”表演,他們以報信、開山理腳跡圍山趕杖、分肉、祭梅山封山等一系列情節,真實、古拙地再現了原始社會中土家族祖先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直到如今,土家人在打獵活動中,還保留這種“上山趕肉,見者有份”的原始公社式的勞動分配方式。

茅古斯”表演中最讓人感覺神秘的是“祭梅山”。土家族尊崇的“獵神”像是用七根茅草紮成的,土家人稱為“梅山”。傳說中的土家族獵神,是一位有膽有識的女獵手。因山中有虎患,她替民除害,在搏鬥中被虎爪把衣物抓得片紗未存,羞憤下她與虎抱在一起,跳崖身亡。為紀念這位替民除害的女英雄,遂奉為獵神。但因為她死時是裸體,不便塑像,才以草把代神像而祭之。

表演人

表演茅古斯的人,須渾身裹扎稻草或茅草,儼然以“茅人”象徵遠古蠻荒時代的先民。其中,一人扮演“撥鋪卡”的代表祖先,其餘扮演小茅人的則代表後代子孫。演出自始至終講著土話,唱土歌,語焉不明。表演動作以碎步進退,屈膝抖身,搖頭聳肩,左右晃動等動作,顯出粗野、詼諧的民族氣息。

語言

全用古代土家語演唱,以至有些土語今人無法翻譯。其動作原始粗獷,滑稽有趣,粗線條地勾勒出土家族從遠古走到現在的發展歷史。保留至今的劇目有《做陽春》《趕肉》(即狩獵)、《捕魚》《搶親》《甩火把》等。

形式和特點

茅古斯舞茅古斯舞
每逢正月,土家族村民結稻草為服,扮演原始初民漁獵農耕等故事,用以祭祀祖先創業功德,祈求保佑人畜興旺、五穀豐登。茅古斯表演的內容,主要是表現先民的生產勞動、生活方式,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及一定的表演程式,以村落或姓氏為單位輪流舉辦,持續五至九天不等;按序分“生產”、“打獵”、“釣魚”、“接親”、“讀書”、“接客”等段落。

價值茅古斯舞動作特點別具一格,表演時曲膝抖身,渾身抖動,全身茅草唰唰的響,頭上五條大辮子左右不停擺動;碎步進退,左右跳擺,搖頭抖肩。根據表演的動作內容,可一目了然,如“打露水”、“掃進掃出”、“圍獵”、“獲獵慶勝”。

舞蹈最突出的特色是服飾原始,身穿草衣樹皮,古老大方,頗有原始人的形象;表演者的動作古仆健康,對話時要求變腔怪調,使觀者辨認和監聽不出表演者是誰,這是舞蹈者最大的成功。

價值

歷史價值

茅古斯舞茅古斯舞
茅古斯實錄了父系社會初期至五代時期的“酉溪人群”的漁獵、農耕的生產生活,婚姻習俗情況,以及湘西原始毛人的生存繁衍狀況,說明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還應上溯得更遠。

茅古斯以豐富的內容與湘西酉水流域石器、新石器考古遺址相佐證,擴寫了土家族古老文明的歷史進程。

文化價值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考察,茅古斯是一筆彌足珍貴的古老遺產。

從戲劇發生學來說,茅古斯是中國戲曲的一條古根,從中可以找到戲曲的寫意性、虛擬性、模仿性等基本性的創始緣由和載歌載舞表演形式的造因。因此,有些戲曲專家贊它為“中國戲曲的最遠源頭”。

從舞蹈發生學來說,茅古斯是我國民族舞蹈的一條古根,被稱為“中國舞蹈的最遠源頭。”

從宗教學的角度來考察,茅古斯保留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神崇拜等上古時期遺存的種種精神符號,其巫詞、巫術、巫歌巫咒巫祀為人們研究中華上古時期的宗教源要提供了珍貴的“活化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