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鎮

苴鎮

苴鎮位於江蘇省如東縣東北部,靠海邊,隔黃海與韓國、日本相望,北距范公堤2公里,南離如東縣城11公里,是瀕臨黃海的一個古鎮。浩瀚的南黃海,在這裡拐了一個彎,留下了一片灘涂,成為一隻犄角。而這也使苴鎮成為一個戰略要地。由於此地瀕臨海邊,灘涂開闊,又占漁、鹽、柴草之利,清鹹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鎮江、句容、揚中等地的移民紛紛來此,人煙聚集,五業漸興逐漸形成了小鎮,所以又叫“苴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苴鎮苴鎮
“唐家苴”這個地名沿用已久,在明、清兩代志書中都有記載。而“苴鎮”這個地名,是在清末才開始出現的,時間不長。歷史上,苴鎮歸屬有過多次的演變。1912年設苴鎮鄉,上隸如皋縣,龜板的功效下轄苴鎮等九個鄉,稱“東九鄉”。其時全鄉近140平方公里,5400多戶,20800人口。1934年東九鄉劃歸如皋第七區管轄。1940年新四軍東進,如皋(東)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苴鎮地區屬豐利區。1941年8月,日軍占領全縣各大集鎮,豐利區分為豐東、豐中、豐西三區,苴鎮屬豐中地區。1947年春,為適應自衛戰爭形勢,與豐東地區合併,建立苴豐區,1949年夏,仍設苴鎮區,下轄10個鄉,74個村和苴鎮街。解放後,又經多次整合,現苴鎮鎮總面積101平方公里,有16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32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41萬戶,總人口4.06萬。

苴鎮就是海防要塞。千百年來,古苴人民築堰御潮,建寺營宇,抗倭寇、斗海匪。明洪武年間建有“唐家苴墩”,其高4丈,周圍俱系草盪沙地,墩上有儒興寺。墩東八里有火燒苴墩,西十里有尹家堡墩。一旦有事,東西相應,互傳信號,猶如古時的烽火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這裡的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用自己的熱血和汗水保衛了它。如東縣第一支由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部隊——鹽民自衛隊就建於此,蘇中四分區的首腦機關和如皋(東)縣政府曾長期駐紮於此。在這裡創建和擴建了許多戰時工廠,如榴彈廠、軍工廠、被服廠、印鈔廠、印刷廠、毛巾廠、肥皂廠等。並建有野戰醫院,粟裕陶勇姬鵬飛梁靈光劉先勝等老一輩革命家先後在這裡領導、指揮分區人民抗戰,並取得反清鄉鬥爭最後勝利,在抗日戰爭史上譜寫了一曲勝利凱歌。苴鎮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區,曾一度被人稱為“四分區的莫斯科”。

特色產業

苴鎮苴鎮
苴鎮2000多畝青花菜已採收完畢,由於經紀人與菜農簽訂了保護價收購契約,畝均收入1000元左右。大棚秋西瓜到種植麥子有一段空閒期,從2003年開始,苴鎮金鳳王譚等村大棚西瓜種植戶嘗試了種植青花菜,鎮農技站負責種子供應和技術輔導,從當初的100多畝發展到現在的2000多畝。銷售上由秦士兵沈偉丁小建等十多個農民經紀人負責,在供應種子時就與農民落實了保護價收購契約。經紀人在與浙江河南以及南通地區的6家蔬菜加工企業簽訂銷售契約的同時,還與上海五家大中型農貿市場落實了銷售訂單,使菜農吃上銷售的定心丸。金鳳村13組郁兵今年種植了6.5畝青花菜,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新技術,畝產達2300斤,純收入達7500多元。據苴鎮農技站負責人介紹,苴鎮僅青花菜收入在200萬元以上。

土地資源

苴鎮苴鎮
苴鎮總面積9180.87公頃(137713畝),其中:農用地7536.22公頃(113043.3畝),耕地:5075.93公頃(76138.95畝),占55.29%;園地:593.55公頃(8903.25畝),占6.47%;林地:155.32公頃(2329.8畝),占1.69%;其他農用地:1711.42公頃(25671.3畝),占18.64%;建設用地944.76公頃(14171.4畝),占10.29%;獨立工礦用地115.97公頃(1739.55畝),占12.6%;公路交通用地104.42公頃(1566.3畝),占11.4%;水利設施用地23.10公頃(346.5畝),占25%。未利用土地699.89公頃(10498.35畝),占7.62%。

苴鎮土地利用率高,但資金投入不足,產出少,效益低,苴鎮中低產田、低產園地、低產水面所占整個農用地的比重較大,苴鎮低產田500公頃(7500畝),低產園地150公頃(2250畝),未利用地及河流699.89公頃(10498.35畝),其中大部分都未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只要加大投入,就可改變現狀,使之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

苴鎮緊靠南黃海,堤外灘涂面積較大,可供開發整理的潛力較大,加之根據土地詳查的資料,苴鎮尚有12.3公頃(184.5畝),荒草地尚未利用,苴鎮範圍內零星分散的待覆墾宅基地近100公頃(1500畝),在其他農用地中,可復墾的坑塘水面,廢棄的農村道路、渠道280多公頃(4200畝),各類磚瓦窯用地13.52公頃,墾區通過開發利用可淨增耕地132.18公頃(1982.7畝),這些就是苴鎮2010年前可復墾、開發、整理的潛在土地後備資源。

產業發展

苴鎮苴鎮
主要產業結構:工業發展,以農、副產品加工為龍頭,拉長產業鏈。擴大繅絲、絲織、建築業生產規模,同時發展裝璜和水產品加工,力爭工業年增長率達18%,總產值達15.7億元。

農業發展,農業是農村的經濟基礎,苴鎮農業規劃的指導思想是:加強農業投入,強化農業基礎,提高生產水平,根據農業區劃,農業生產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發展三高農業,認真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速農田整理,努力改造中、低產田,全面推進科技興農戰略,創優勢,創名牌,以市場為導向,抓好結構調整。努力提高糧、棉、油、桑單位面積產量,規劃期末糧食總產達3.8萬噸,農業總產值2.5億元。

第三產業發展,充分利用苴鎮海洋灘涂自然優勢,大力發展特種水產養殖和海產品深加工,積極發展河蟹育苗、紫菜文蛤對蝦養殖,瞄準國內國際市場,打出自己的品牌,培養和發展一批經濟能人,使民營經濟不斷拓展。

特色旅遊

苴鎮共有9萬多畝的灘涂,文蛤養殖面積達3.5萬畝。為了做好南黃海特色旅遊品牌,苴鎮明確一名主要領導負責三產服務工作,搞好對外宣傳,組織環東近海何丫等沿海村做好美化環境、遊客接待、安全保衛等服務工作,備好20輛拖拉機接送遊客下海。苴鎮還加強了海鮮餐飲服務的建設,劉埠大酒店投資100多萬元,擴建了門面,海晨一品鮮酒店也改造了軟硬體環境,提升服務水平,“五一”期間每天有1500多人前來品嘗海鮮。此外,鎮何丫村投資700萬元,在海邊新建了劉埠休閒農莊

黨建工作

苴鎮苴鎮
苴鎮黨委在切實抓好黨員隊伍教育管理的同時,採取紮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加強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建設,嚴把“入口關”,積極為黨員隊伍儲備源頭活水。一是建立培養檔案。鎮黨委對農村、社區、機關和企事業單位35周歲以下教師、優秀青年、優秀團員、非黨幹部、復退軍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學生、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個體工商戶、致富能手民營企業管理人員及業務骨幹等開展深入的調查,全面準確地掌握各類人員中入黨積極分子的數量、結構和分布情況。根據掌握的情況分析查找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建設中的存在問題,匯總後進行對比研究,並建立入黨積極分子分類信息庫和後備人員培養庫,便於黨組織進行分類、分層、分批培養。

二是落實培養責任。確定黨支部書記為培養入黨積極分子的第一責任人,支部組織委員為具體責任人,培養聯繫人為直接責任人。通過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入黨積極分子培養工作落到實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落

苴鎮苴鎮
實定向聯繫責任。特別是農村黨支部書記、支部委員及優秀黨員每人至少聯繫一名積極分子,確保每個村支部每年培養的入黨積極分子數量不少於全村總人口的2‰。重點在35周歲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優秀青年、農村致富能手、村組後備幹部、退伍軍人、外出務工青年和打工返鄉創業者以及農村青年婦女中確定入黨積極分子,突出入黨積極分子年輕化、知識化、技能化。苴鎮共培養入黨積極分子400多人。三是健全培養制度。建立以鎮黨校為主陣地,專業生產基地、專業大戶為依託的教育培訓培養體系,充分發揮黨員電化教育有線電視等載體的作用,採取集中培訓與分類培訓、理論教育與實際鍛鍊相結合等多種形式,加強對入黨積極分子的政治理論、實用技能和市場經濟知識的培訓。完善各項制度,如入黨積極分子活動制度,要求入黨積極分子要參加黨內的組織活動。完善定期談心制度,及時掌握入黨積極分子的思想、工作和學習情況,督促其認真完成支部分配的工作。健全入黨積極分子學習制度,要求入黨積極分子每年必須訂閱一份黨建刊物,黨支部定期檢查其學習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