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22年參加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被選為工人代表。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連長,中國工農紅軍湘贛獨立第一師三團連長、營長、副官主任,紅九軍團直屬隊總支書記,團政治委員,軍團衛生部政治委員,紅六軍團第十八師五十二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教導隊總支書記兼政治三隊政治指導員,教導大隊組織科科長,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第一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政治部主任,第一團政治委員,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一師三旅政治委員兼蘇中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委員,第十八旅旅長兼蘇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一師參謀長,蘇浙軍區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參謀長,華中野戰軍參謀長,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蘇北軍區副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蘇南軍區司令員,配合地方黨政部門收容國民黨散兵游勇,搜剿殘敵,打擊匪特,保障各級政府接管工作的順利進行。1952年12月任江蘇軍區司令員,1960至1969年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任軍區軍事工廠領導小組組長,負責軍事工廠工作,注重軍代表隊伍建設,狠抓軍工產品質量,扭轉了多年虧損的局面,新產品試製取得很大成績。由於戰爭年代積勞成疾,長期患病,多次主動提出退居二線,1969年8月再次提出退休並獲得批准。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7年10月12日在南京逝世。
履歷
劉先勝(1901-1977)
湖南省湘潭縣人。一九二二年參加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被選為工人代表。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教導隊總支書記兼政治三隊政治指導員,教導大隊組織科科長,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第一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政治部主任,第一團政治委員,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一師三旅政治委員兼蘇中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委員,第十八旅旅長兼蘇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一師參謀長,蘇浙軍區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參謀長,華中野戰軍參謀長,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蘇北軍區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蘇南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蘇南行政公署副主任,江蘇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77年10月12日在南京逝世。
生平經歷
湖南省湘潭縣人,1901年6月出生於湘潭縣石潭區一個貧苦農家。16歲到安源煤礦做工,參加1922年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當選為工人代表。
192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打入礦警隊,協助黨組織做爭取和改造礦警隊的工作。
1927年9月,隨礦警隊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排長。起義失利後,率部分武裝在株洲淥口一帶堅持游擊戰,1928年編入湘東南遊擊隊。
1930年後,歷任湘贛紅軍獨立師第一師連長、營長、師部副官主任,參加了湘贛根據地反“圍剿”鬥爭。
1933年入瑞金馬克思主義學校學習。
1934年春起,先後任紅九軍團直屬隊總支書記、團政委、軍團衛生部政委、紅六軍團五十二團政委。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戰鬥和紅軍長征。
抗日戰爭爆發後,奉命隨陳毅奔赴江南抗日前線,參加新四軍,開展艱苦卓絕的抗日游擊戰爭。先後任新四軍教育總隊總支書記兼政治三隊政治指導員、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第一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政治部主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政委。參與指揮了著名的黃橋決戰,取得了反磨擦鬥爭的重大勝利,保衛了抗日根據地。
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後,任重建後的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政委兼蘇中軍區第四軍分區政委、副司令員、第三旅旅長、第十八旅旅長兼蘇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指揮部隊參加粉碎日軍“清鄉”的戰鬥,為鞏固和發展蘇中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貢獻。
1944年任新四軍第一師參謀長,同年12月協助師長粟裕指揮新四軍南下蘇浙皖邊、擴大江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戰略進攻行動,並任新成立的蘇浙軍區參謀長,為開闢新區、堅持敵後游擊戰爭,建立了功績。
解放戰爭開始後,任華中軍區參謀長,1945年11月任華中野戰軍參謀長。
1946年7月至8月,協助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運用靈活的戰略戰術,指揮了宣(家堡)泰(興)等戰鬥,殲敵6個旅計5.3萬人,取得了蘇中七戰七捷的勝利,受到黨中央、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評價。
1946年12月參與指揮了宿北戰役。
1947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在孟良崮戰役中,不顧自己積勞成疾,以頑強的毅力,組織參謀人員日夜深入前沿陣地,周密偵察敵情,爭分奪秒協助粟裕等首長研究作戰方案,親臨前線指揮作戰。此役全殲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擊斃師長張靈甫,粉碎了敵人企圖南北夾擊華東野戰軍的陰謀。
1948年後,任蘇北軍區副司令員、蘇南軍區副司令員,參與指揮了1949年渡江戰役,為解放華東地區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建立後,歷任蘇南軍區司令員、蘇南行政公署副主任、江蘇省軍區司令員,1960年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為人民軍隊建設做了大量工作。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他作為一名大革命時期入黨的老同志,終身保持著工農本色,為人誠懇、和藹、謙虛,深得幹部戰士的尊敬。
1977年10月12日病逝於南京,終年76歲。
秋收起義
9日,1師師部和1團2000餘人在駐地修水發動起義,1團以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為骨幹,由平江工農義勇軍和崇城、通城農民自衛軍組成。師部新做100面大紅旗,大張旗鼓,向平江進軍。
駐紮在長壽街以北的黔軍邱國軒部不知起義軍實力,為保存自己,前來投誠。師長余灑度未經請示,將其收編為第4團,用為前衛。
11日,由1團團部和二、三營組成的第一梯隊跟進至長壽街附近的金坪,邱國軒派人送來情報,說前邊小河對岸發現有敵人。10連連長張宗遜(上將)奉命率隊過河搜尋。
10連正在搜尋,後面突然響起槍聲。
邱國軒部譁變,從兩側高地發起襲擊,1團被打個猝不及防,傷亡很大,團長鍾文璋等一些軍官失蹤、跑散,輜重全部丟失,有的連隊士兵僅存30餘人。
起義軍總指揮盧德銘收容餘部,,向2、3團靠攏。
11日晨,3團從銅鼓出發,進攻瀏陽白沙鎮。該團由瀏陽工農義勇隊和警衛團的1個營組成,團長為蘇先俊。
毛澤東的腳被草鞋磨爛,不能行走。大家找張椅子,綁上兩個槓子抬著他行軍。毛澤東為抵禦仲秋的晨露,在細布短褂外披上一條白布夾被。沒有四輪小車,沒有羽扇綸巾,毛澤東初出茅廬。輕取白沙後,毛澤東高興地說:真是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12日,3團進占東門市,1個營的國民黨守軍退至達滸。毛澤東要求警惕達滸、官渡之敵,黃埔四期生蘇先俊不以為然。
毛澤東來到東門老街,察看地形。一位看見他的農婦後來對人說:一輩子只看見一個有美人痣的男人,古代傳說這種人了不得,原來是毛主席。
14日早飯後,毛澤東在教堂的二樓上召開3團黨的負責人會議,部署恢復農民協會、打倒土豪劣紳等工作。會議進行中,有與會者突然從窗子上看到,後面山上有軍隊正向東門市急進,立刻驚呼:“穿灰衣服的,是敵人!”
隨即,彈雨瓢潑。
原來,退守達滸的國民黨軍,由一個熟悉道路的反共分子(於35年被蘇維埃政府處決)指引,抄小路反撲。3團只在東門通往達滸的大路上設定警戒哨,山上的瞭望哨也只注視大路,沒有發現敵人。國民黨軍占據瀏陽河大溪支流兩岸的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其火力得以充分發揮。
3團處於不利地形,加之病號較多,難以支撐,退至上坪。
11日,2團從安源出發,進攻萍鄉縣城。該團由安源工人糾察隊、安源礦警隊和安福、永新、蓮花、萍鄉、醴陵等縣部分農民自衛軍組成,團長為王興亞。
2團本來想偷襲守軍,不料派遣的爆炸隊混進城後,被守軍發覺,被迫退了出來。偷襲變成了強攻,連攻數次,均未得手。2團改變計畫,分乘5列火車,經株萍鐵路,西進奪取老關。
12日,2團奪取醴陵縣城。13日,公開成立了湖南省最早的縣級紅色政權:中國革命委員會湖南醴陵分會。3營8連連長劉先勝看到:“滿街是人,有不少用紅布扎著脖子,都是喜氣洋洋的互相打招呼。一打聽,原來都是各處逃來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積極分子。他們在別的地方遭受了百般迫害,今天到了自己的城市,怎么不揚眉吐氣呢!”
歡樂是短暫的。國民黨軍集結兵力,準備包圍醴陵。14日,2團放棄醴陵,向北攻擊瀏陽城。
15日晨,2團進占瀏陽縣城。官兵們信心十足,準備圍攻長沙。有些幹部認為:“一鼓作氣,連下三城,反革命力量也不過如此。不消三天,長沙城一定會是我們的。”
2團在城裡休息兩天,官兵們都去逛街,到處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8連駐紮在東門附近,東門外是大路,劉先勝向上級請示如何布置警戒,營部回答:“團部沒有組織偵察警戒,你們看著辦吧!”劉先勝只好自己拿主意,在山上布哨,向東警戒。
劉先勝曾幾次去找團長王興亞,都沒有見到,有一次聽說他是和營長們喝酒去了。
17日下午三四點鐘,一位瀏陽農民軍的同志告訴劉先勝:“城外不遠發現了反革命部隊。”
劉先勝急忙說:“快報告團部去!”
“報告過了,團長不相信。”
劉先勝感到事情不妙,趕快跑到營部,營部沒有人。
再趕往團部,還未趕到,四面八方槍聲大作。
劉先勝轉身回連集合部隊,部下還未到齊,國民黨軍已撲到眼前。他只好帶領20餘人,以炸藥包開道,殺出城去。
學校校長
江蘇師範大學位於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江蘇徐州。淮海經濟區面積達17.8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是一個跨越四省且經濟文化高度關聯的特殊區域。徐州,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交通四通八達,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蹟不勝枚舉,其中尤以“漢代三絕”——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兩漢文化最為奪目,是中華養生學的鼻祖彭祖、漢代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
江蘇師範大學的前身是1952年創辦於江蘇無錫的轉業幹部文化速成學校,戰功卓著的劉先勝中將是第一任校長。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轉制為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成立江蘇師範專科學校。1958年學校北遷徐州,1959年與徐州師範專科學校合併,成立徐州師範學院,當年起招收本科生,是當時蘇北地區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60年代初,全國高校布局調整,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指示:“徐州地區地域遼闊,要有大學”,學校因此得以保留。從此,學校紮根蘇北,艱苦創業,逐步發展。1989年,成立於1984年的第二所徐州師範專科學校併入學校。1996 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學校更名為徐州師範大學。1999年,原隸屬國家煤炭部的徐州工業學院併入學校,促進了學校工科專業的發展。2011年11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江蘇師範大學。
人物榮譽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