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百科全書

至第10版為止《大英百科全書》的重要文章往往比現代的百科全書長得多,也學術得多。 1929年出版的第14版又一次顯示了《大英百科全書》的變化。 1994年正式發布的《大英百科全書網路版》(En

簡介

《英國大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又稱《大英百科全書》,簡稱EB),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權威的百科全書,是世界三大百科全書(美國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科利爾百科全書)之一。不列顛百科全書誕生於18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Scottish Enlightenment)的氛圍中。第一個版本的大英百科在1768年開始編撰,歷時三年,於1771年完成共三冊的不列顛百科全書。

基本介紹

在1901年美國出版商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買下EB的著作權後,出版與編輯工作逐步轉移到美國;現在我們熟知的大英百科全書公司已是總部位於芝加哥的美國公司。1929年,隨著第14版的問世,大英百科更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邀集近14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位學者專家參與撰述,大量收錄歐洲以外地區的資料,完成全部二十四冊的第十四版,確立了它在百科全書界中最崇高、最具權威的地位。

歷史沿革

《大英百科全書》(《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是蘇格蘭啟蒙運動的產物,當地的書商和印刷工人科林·麥克法卡爾(Colin Macfarquhar)和雕刻家安德魯·貝爾(Andrew Bell)決定以“紳士協會”的名義發表一套工具書。他們聘請了當時28歲的威廉·斯梅利,讓他以200英鎊為報酬編輯一部三卷、共100章的《大英百科全書》。第一卷是1768年12月出版的,售價六便士。1771年三卷通通完成,共2391頁,包括160幅銅板雕刻,全部出售量為3000套。三卷的篇幅差不多,分為A-B、C-L和M-Z。
由於第一版相當成功,因此他們決定出版一部更大的第二版。斯梅利拒絕繼續編輯,因此麥克法卡爾本人任編輯。第二版共10卷,8595頁,從1777年至1784年出版。 不過1788年至1797年出版的第三版真正達到了百科全書的標準。這一版開始的編輯是麥克法卡爾,麥克法卡爾死後由喬治·格雷戈擔任編輯。它共18卷,加上兩個補充卷,16,000多頁。這一版中也包括格雷戈聘請的專家和學者特別為《大英百科全書》撰寫的文章。這一版奠定了《大英百科全書》後來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書之一的基礎。 至第10版為止《大英百科全書》的重要文章往往比現代的百科全書長得多,也學術得多。19世紀裡《大英百科全書》的文章往往包含著作者最新的成就。 一般認為法國的《百科全書,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一般被看作是《大英百科全書》的榜樣。不過《大英百科全書》要保守得多。後來的版本往往奉獻給正在統治的國王或女王。 從第四版到第六版中有許多知名的蘇格蘭和英格蘭學者寫的文章:威廉·黑茲利特、約翰·斯圖爾特·密爾、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大衛·李嘉圖、沃爾特·司各特等。托馬斯·楊在他關於埃及的文章中附加了他翻譯的羅塞塔石碑上的埃及象形文。 1820年代末愛丁堡的布萊克兄弟的出版社收購了《大英百科全書》的權利,他們出版了第七和第八版。第九版也被稱為學者版,它是從1875年至1889年出版的,其中包括了眾多著名作者寫的、非常深奧的學術文章。有人稱它為英語百科全書歷史上的頂峰。當時有英國人認為該書的權威性“僅次於上帝”。 1895年布萊克出版社移到倫敦,1901年《大英百科全書》被賣給了《泰晤士報》的報社。第十版共11卷,還包括地圖和目錄卷,實際上是第九版的一個補充版。從1897 《中國大百科全書》
年至1922年美國人胡帕(Horace Everett Hooper)任主編。從1909年的第11版開始劍橋大學幫助編輯出版。 從1910年至1911年出版的第11版基本上被重寫,它被看作是《大英百科全書》的經典版,同時它也反映了其新出版商的新的目標。為了吸收讀者和促進銷售量這一版的文章即保存了其學術嚴謹,也提高了其可閱讀性,它的文章不像過去那么長,但是依然非常徹底。這個版本現在已經被納入公有領域。這個版本也是第一個所有卷同時出版的版本,而不是一卷繼一卷出版的。其所有內容可以在這裡觀賞。 此後《大英百科全書》的出著作權和商標被賣給了喜爾斯百貨商店並移到了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第12和13版均以三卷補充卷的形式出版,它們必須與第11版一起使用。1929年出版的第14版又一次顯示了《大英百科全書》的變化。它的卷數減少,文章更短了,來讓更多用戶得以使用它作為工具書。但也有人批評它刪除了其中不利於天主教教會的內容[1]。 1941年喜爾斯百貨商店將其權利贈送給了芝加哥大學。威廉·班頓從1943年開始任主編,一直到他1973年逝世,此後他妻子到1974年逝世任主編。 1996年1月瑞士億萬富翁雅各布·薩弗瑞買下了《大英百科全書》的著作權。

版本介紹

國際中文版

中國,1980年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社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合作,並在1986年出版了中文版的10卷本《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Concis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1990年增補了第11卷。1994年4月又推出了全新的《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ition.共20卷,收入條目81600條,圖片15300幅,4350餘萬字。

電子網路版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電子出版核心媒體發展上面也不落人後。在1989年出版第一個多媒體百科Compton’s Multimedia Encyclopedia。1994年公司推出大英百科全球網 《不列顛百科全書》
絡版(Britannica Online),成為網路上的第一部百科全書。如今,雖然出版的媒介已改變,但大英百科全書的使命仍與1768年創立時一樣:成為全球參考書、教育與學習的領導者! 不列顛百科全書,歷經兩百多年修訂、再版的發展與完善,已形成英文印刷版裝訂32卷,電子版本和線上版本也已推出。1994年正式發布的《大英百科全書網路版》(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網路版除包括印本內容外,還包括最新的修改和大量印本中沒有的文章,可檢索詞條達到98,000個。收錄了322幅手繪線條圖、9,811幅照片、193 幅國旗、337幅地圖、204 段動畫影像、714張表格等豐富內容。

內容精要

這套百科全書共20卷,字數達到4350萬字;條目多達81600餘條;圖片有15300餘幅。內容涵蓋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社會語言宗教民族音樂戲劇美術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地質天文生活醫學衛生環保氣象海洋新聞出版電視廣播廣告軍事電腦網路航空體育金融等200多個學科。例如對冰川凍的解釋:“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轉變而來的。雪的晶體逐步圓化變為粒雪,使積雪的密度逐漸增加。這一過程在溫度接近融點和存在液態時進行得最快。其後,占優勢的重結晶作用的平均粒徑增大。當集合體的密度達到約0.84克/立方厘米時,顆粒之間便沒有空隙,而變得不可滲透。這標誌著從粒雪冰川冰的轉化。”

知識分布

生命科學 古生物、生物與生物學、藻類植物無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爬蟲類與兩生類、解剖、解剖與生理、醫學、環境、農林漁牧、食品、人物小傳 自然科學 物理、化學、天文、數學、地球科學、礦物與燃料、度量、人物小傳 社會科學 人類學考古學、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教育法律心理組織機構、人物小傳 工程技術 通訊交通、電子與計算機、太空科技、軍事科技工程、機械與工具、人物小傳 歷史 古代史、美洲史、歐洲史亞洲史、大洋洲史、非洲史、中國與台灣地區史、史學與歷史事件、人物小傳 地理 地理區國家、行政區及其它、城市與鄉鎮、中國與台灣地區、地形山脈、水系與湖泊、海洋、島嶼、公園與保護區、探險、人物小傳 哲學與宗教 哲學觀念與流派、宗教、聖經玄學經籍、人物小傳 人文藝術 建築、繪畫與書法、雕塑攝影工藝藝術流派、語言、文學與創作、寓言與神話、音樂、舞蹈、戲劇、大眾傳播、機構文化、人物小傳 運動與休閒娛樂 運動遊戲、休閒娛樂、民俗與節日、人物小傳

競爭概述

今天《大英百科全書》最大的競爭者是網路上的資訊。許多人更喜歡使用搜尋引擎如Google、雅虎、百度等來搜尋他們需要的資訊,不過這樣的資訊往往是零亂的,而《大英百科全書》則可以從一個來源提供眾多組織嚴謹的信息。 其它網路上的競爭者包括維基百科。大英百科全書與維基百科之間質量上的比較很困難。2005年12月14日《自然》對兩個百科全書間41篇科學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並認 D.狄德羅
為維基百科含有162個錯誤,大英百科全書含有123個錯誤。大英百科全書指責《自然》的比較犯了嚴重錯誤,首先它說屬於大英百科全書的文章不全部取自大英百科全書。其中兩篇文章取自大英百科全書的年書,而不是大英百科全書本身,另兩篇取自《康普頓百科全書》。另有一篇來源不明。此外有些是大英百科全書中數篇文章結合在一起的內容。有些被《自然》說成是錯誤的實際上並非是內容錯誤(比如拼寫錯誤)。《自然》堅持它的比較結果,否認這個比較有錯。 與其它印刷版的百科全書的比較也很困難。比如1994年Kenneth Kister的一個比較認為《大英百科全書》位於大多數其它百科全書之上,但不如《大美百科全書》、《世界圖書百科全書》和《康普頓百科全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