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二十三日辛丑,陰。午後微雨。晚,英國君主以帖邀入卜靜宮[1],赴望日會。包臘、德善皆系英、法國文官,應著朝服。而所著者則短青褲、高白襪,窄幫皮靴,白緞背心,青氈短衫。脖肩有青綢一塊,長七寸許,寬約二寸,旁有許多小塊,以防辮油。蓋西人古時亦有髮辮,故朝服仍因舊制。手執工字黑氈帽,腰圍細帶,佩長劍。衣之袖口、襟邊、領邊,皆白綿織邊,寬二寸許,露於外面。戴新白皮手套。布來恩則著武官朝服,系紅衣青褲,上鑲金花邊寬寸余。持金邊工字黑氈帽,上插白鵝翎,斜冠於首。腰圍白皮帶,佩銅刀。明等亦公服[2]。
至宮樓門下車,見紅衣護衛百餘,執戈排立。入內盤繞左轉,過長巷四五折,上懸燈火,下鋪氍毹[3],左右鮮花爐火,香暖清幽。登階百餘級,數轉,始抵宴舞之所。樓宇廣闊,高約六丈,廣十餘丈,四壁燈燭輝煌,總計八千六百餘盞。當晚入宮者,男女一千二百餘人,男子免冠露頂,女子長裙赤臂,彼此坐立隨意。四面設坐三層。見其君主、太子與妃,坐於正面。明等暨包臘、德善,坐於對面。樂作,則男女攜手扶肩,跳舞數次。
至子初[4],出正門,入右樓飲酒。內列三面長桌,人皆立而爭取酒食。明等先至正面,太子與太子妃立於案前,明等亦立,並無別禮。太子及妃問:“倫敦景致比中國如何?不時一路平安否?”斌大人一一應答,且言:“中國使臣從未有至貴國者,此次奉命遊歷,始知海外有此勝境”。言罷赴宴,寅初回寓[5]。此宴每月兩次,名曰“望日會”。自酉初起[6],至次日卯正止[7]。又有“卜夜會”,系各大臣輪請。其請帖,白紙,長四寸,寬二寸。上云:“某大臣奉君主命,恭請中國欽差於某月某日某時,在卜靜宮內赴宴。”下書“是日滿服”。滿服者,朝服也。
二十四日壬寅,晴。早見門首有售果品者,乃一老媼也,手扒雙輪小車,櫻桃如李,春橘之大者如木瓜。申刻[8],君主邀入正宮。宮前有騎馬紅衣者四人侍立,氣象嚴肅。下車入正門,有樂官護衛,皆紅衣白褲。遂緣梯上樓,在此少坐。後由包臘引入內門,見君主著青衣,服長裙,而環佩丁當,饒有風韻。君主立,明等亦立。問斌大人云[9]:“來此遠路,尚安妥否?在本國曾住幾日?”並言:“兩國從此和好,自應永息干戈”等語。垂問殷懇,詞氣溫和。大人一一答之得體。是時包臘譯其語而通之,君主甚喜。未刻回寓[10]。明等見英國大臣召對時,鞠躬免冠,握君主之手而嗅之,是為敬君。晚至壽大臣家赴會,子初回寓。
作品注釋
[1]卜靜宮:白金漢宮。
[2]包臘:英國人,廣東幫辦稅務司,為此行翻譯。德善:法國人,東海關幫辦稅務司。布來恩:英國陪同游觀官員。明:作者自稱。
[3]氍毹:qú shū一種織有花紋圖案的毛毯。毛或毛麻混織的布、地毯之類。古代產於西域。
[4]子:古十二時辰之一。夜十一時至次晨一時為子時。子初,應指夜十一時。
[5]寅:天亮前三時至五時為寅時。寅初,應指清晨三時。
[6]酉:十七時至十九時。
[7]卯:五時至七時。
[8]申刻:十五時至十七時。
[9]斌大人:斌椿。
[10]未刻:十三時至十五時。此處與上文“申刻”(注[8]),時間矛盾,有誤。
作者簡介
張德彝(1847—1918),原名德明,字在初。近代職業外交官。1862年考入清政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所設的同文館學習英語。三年後畢業,被奏保為八品官。以同文館學生資格見習外交官。1866年與另外兩名學生一起隨從特派官員斌椿,被派往歐洲遊歷,以了解“外國情形”、“探其利弊”。此行共一百一十天,遊歷了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漢堡、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等國家。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派人到歐洲遊覽。張德彝當時年僅十九歲。他將此行的日記,整理成《航海述奇》一書,第一次真實記錄了大量當時中國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事情,成為了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資料。
1867年(同治六年),他隨蒲安臣等人組成的外交使團訪問歐美。1870年,又隨特使崇厚去法國,1876年郭嵩燾出任駐英公使,他任使館的譯官。他曾自言清政府最初派人“出洋四次,彝皆躬逢其始,噫亦奇矣”。1887年隨洪鈞到柏林使館,1896年隨羅豐祿任駐英、義、比參贊,1901年至1906年任出使英、義、比國大臣。他將自己遊歷外國的日記,一律題為“述奇”,總計有八部《述奇》,總數達一百餘萬字。《航海述奇》、《歐美環遊記》(再述奇)、《隨使法國記》(三述奇)、《隨使英俄記》(四述奇)收入《走向世界叢書》,嶽麓書社198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