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信息
【拼音】kǔkǒupóxīn【出處】忠言苦口,三復來奏。 《宋史·趙普傳》
問:‘學人根思遲回,乞師曲運慈悲,開一線道。’師曰:‘這個是老婆心。’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泉州道匡禪師》
【釋義】苦口:反覆規勸;婆心:仁慈的心腸。形容懷著好心再三懇切勸告,多形容''勸'',經常跟勸告、勸誡等詞搭配使用
【用法】作定語、狀語;指真誠的勸誡;含貶義【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語重心長、苦口相勸
【反義詞】口蜜腹劍、笑裡藏刀
【同韻詞】一言可分、剗草除根、人約黃昏、借古諷今、梵唄圓音、邁古超今、虎咽狼吞、狗咬呂洞賓、一年之計在於春、根柢未深、......
【年代】古代
【謎語】老太太吃黃連
【歇後語】吃罷黃連勸兒媳
【相關】此詞語已被編入2011年北京市中考考試說明中。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碰壁後,在冉求的幫助下,終於回到了魯國,他與季康子是不相為謀。於是專心著述,編輯整理《詩》《書》《禮》《樂》《春秋》,回顧一生,周遊列國,遊說君王,苦口婆心,結果是四處碰壁,窮困潦倒。成語示例
1.我和龍濟光苦口婆心的談了十幾點鐘。 清·梁啓超《護國之役回顧談》2.清·文康《兒女英雄傳》:“……得個賢父兄;良師友;苦口婆心的成全他;喚醒他。”
成語辨析
【辨形】婆;不可寫成“波”。【辨義】苦口婆心和“語重心長”;都有含有“善意地進行說服教育”的意思。但苦口婆心偏重在勸;含有“不厭其煩”的意思;“語重心長”含有“話有分量;情深意長”的意思。
造句
1、母親苦口婆心的勸告,我一定牢記於心。2、今天你不聽父母苦口婆心的勸告,總有一天你會後悔。
3、你都做錯事了,我們這樣苦口婆心地勸導,你還不聽?
4、經過父母苦口婆心的勸導,小李終於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5、當年老師在幫助我們這些頑劣孩子上進時,可真是苦口婆心。
6、畢業以後,才真正體會到老師以前苦口婆心的教導,是何等重要!
7、這孩子對我們苦口婆心的勸導根本置若罔聞,我們都不知怎辦才好!
成語故事
苦口婆心”系由“苦口”及“婆心”二語組合而成。“苦口”見於《宋史.卷二五六.趙普列傳》。宋代建國之初,宋太祖即曾與宰相趙普商議,謀復燕雲,但宰相趟普力持謹慎,才暫時作罷。雍熙三年,宋太宗不顧趙普三次勸諫,執意北伐。東路以曹彬為主帥,中路以田重進為主帥,西路以潘美為主帥。戰爭開始時,三路軍隊節節勝利。但因急於立功及主將指揮不力,在歧溝關之役大敗於遼軍。在〈趙普傳〉中有一段文字記載宋太祖賜詔給趙普說:“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復來奏,嘉愧實深。”寫出太宗沒有聽從趙普三次勸諫而執意用兵,以致失敗的悔恨之心。
“婆心”見於《景德傳燈錄.卷一二.鎮州臨濟義玄禪師》。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禪師,在他追隨黃檗習禪的時候,也被黃檗棒打三次。當時他在黃檗身邊習禪許久,一天,首座和尚睦州勉勵他去參問師父,但他不知道要問什麼,和尚就建議他可以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意。”臨濟就跑去問師父,但黃檗沒有回答,反而把他打了一頓。臨濟連續問了三次,就被打三次。他覺得自己很笨,沒有辦法了解師父的意思,想要離開。首座和尚來找黃檗,希望黃檗能開示臨濟。臨濟來向黃檗告辭時,黃檗要他去見大愚和尚。臨濟見到大愚和尚,大愚和尚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他說:“我從黃檗處來。”大愚和尚問:“黃檗對你有什麼教導?”臨濟說:“我三次問祖師西來意,三次都被打一頓,到現在還不知道錯在哪裡。”大愚和尚說:“你師父真愛徒心切,為了讓你能澈底解脫,才動手打了你三次。”臨濟終於徹悟了,於是告辭大愚,回來見黃檗。黃檗看到他就說:“你來來去去是在做什麼?”臨濟說:“我回來是因為師父像老婆婆般地愛徒心切。”黃檗說:“這話一定是大愚說的,這人這么多嘴,等我見到他一定要打他一頓。”臨濟說:“為什麼要見到才打?今天就該打。”說著,就打了黃檗一巴掌。
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苦口婆心”,用來形容以懇切真摯的態度,竭力勸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