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苕菜是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細柔蔓生,幾無毛或被稀柔毛,有棱,高10~30厘米。托葉一邊有線形的齒或4~5個線形的齒,下面被稀柔毛。羽狀複葉;小葉4-8對,線形或線矩形,長5~15毫米,寬1~4毫米,頂端截形或微凹,具細尖,基部狹楔形,兩面無毛,葉軸末端有卷鬚,總狀花序腋生,2~5花,較葉短;萼鍾狀,外面疏被短柔毛,萼齒5,等長,線針形;花冠白紫色,旗瓣橢圓形,翼瓣先端圓,與旗瓣等長,無耳,龍骨瓣比旗瓣短;雄蕊10(9+1),無耳;於房無柄,密被棕色長硬毛,花柱頂部四周被柔毛。莢果矩形,扁圓形,被棕色長硬毛。種子1~2顆,長8~10毫米。花果期3月下旬~5月下旬。
生長環境
多野生於小麥田或山坡。
分布範圍
分布江蘇、浙江、四川、山西、台灣等地。
主要價值
《本草拾遺》里是這樣描述苕菜的,"味辛,平,無毒。" 苕菜入藥始載於唐代《食療本草》,中醫認為其性平味辛無毒,入手足太陰、陽明經。能解表利濕,活血止血,治鼻衄、瘧疾、黃疸、小便不利、婦女帶下、月經不調。《食療本草》載小巢菜“利五臟,明耳目,去熱風,令人輕健”,“療五種黃病”。《本草拾遺》言其“主破血、止血、生肌”。《本草綱目》謂之“止熱瘧,活血,平胃”。
但實際上,苕菜更是一種特別的鮮食蔬菜,因為它的纖維較粗,入口並不細膩,四川等地常見食用方法是用米湯煮食,加上芋頭增加爽滑的口感,是一道別有風味的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