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彩光唇魚

紅彩光唇魚

紅彩光唇魚,屬鯉形目,鯉科,䰾亞科,光唇魚屬。俗稱:五槓鯪,火燒鯪,花欖魚,花魚,疴肚魚。味道鮮美,兼具藥用價值。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紅彩光唇魚紅彩光唇魚
體長,側扁,尾柄較細,背部在背鰭前呈弧形,腹圓而平直。頭尖,頭長小於體高;吻突出,稍短於或等於眼後頭長。吻皮稍下垂,止於上唇基部,不與上唇相連,其邊緣完整。口小,下位,呈馬蹄形;唇肉質,上下唇寬度約一致,下唇分左右兩側瓣,相距頗寬,約為口寬的1/3或超過。下頜外露,具角質邊緣。須2對,吻須短於頜須,頜須約等於眼徑或稍短。背鰭刺粗壯,後緣具強鋸齒;尾鰭大,分叉甚深,末端尖長。體側有5條橙黃色橫帶。雄性成熟個體的吻部及臀鰭第4、5分枝鰭條出現珠星;體長超過15厘米的雄性個體,背鰭末根不分枝鰭條及第1分枝鰭條延長呈絲狀,其長度超過頭長。

生存習性

紅彩光唇魚為江河中下層魚類,生活於石礫底質、水質清澈的溪流中。性雜食,以著生藻類、水草為主食。體長約10厘米的個體即達性成熟,每年2—5月為其繁殖季節;6月以後,性腺退化,體內大量積累脂肪,以備越冬。

種群分布

紅彩光唇魚主要分布於珠江水系、元江水系及海南島各江河。

其他種類

紅彩光唇魚紅彩光唇魚
雲南光唇魚

雲南光唇魚(Acrossocheilusyunnanensis)屬鯉形目,鯉科,䰾亞科,光唇魚屬。俗稱:馬魚,花魚。體細長,側扁,腹部圓;頭小,錐形;吻圓鈍,吻皮止於上唇基部。口小,下位,呈馬蹄形。上頜後伸達鼻前緣的垂直線。上唇較厚,光滑,緊貼於上頜外表,上唇溝深而明顯;下唇縮在下頜邊緣之後,分為兩部分成為側瓣,其間距約等於眼徑的2/3。下頜外露,無角質邊緣。須2對,頜須大於眼徑,吻須僅及其1/2。背鰭刺發達,後緣具強鋸齒。體背部青灰色,體側下半部及腹部灰白色略帶黃,尾鰭青灰,鰭間膜黑色,其它各鰭灰黃,尾鰭下葉稍帶淡紅色,背部及體側每個鱗片前部具黑色邊緣,尾鰭基部黑色。幼魚沿側線具10-11個小黑點。成魚無斑紋。

光唇魚

雲南光唇魚為中下層的定居性魚類,在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常棲息於多石塊的緩流水環境。性雜食,以絲狀藻為主,水草次之,也食一些動物性餌料。5-7月在流水中產卵,個體不大,常見多為15-20厘米。

雲南光唇魚分布於珠江水系、長江中上游及其支流。肉可供食用。產量頗大,具一定經濟價值。卵有毒,尤以產卵期毒性最大,誤食魚卵而中毒者,症狀為腹脹、腹痛、惡性嘔瀉、頭昏頭痛等,須及時治療。

雲南光唇魚體長1~1.5米,重15~30公斤。大可達50餘公斤。由於數量稀少,加上沿海各地捕撈強度加劇,目前瀕臨滅絕。解放前,浙江沿海常有捕撈雲南光唇魚,視為上等補品,尤其是魚膘(俗稱“魚膠”)甚為珍貴,素有“貴如黃金”之說。

雲南光唇魚主要產區在廣東沿海與閩南漁場。棲息於近海水深50~60米海區,幼魚棲息於河口及其附近沿岸,一般體長為1~1.5米,大者可達50公斤以上。該魚以蝦、蟹等甲殼類及小魚為食。喜逆流渾水,厭強光;3~6月向沿岸洄游,產卵繁殖。在此期間,由於其鰾內空氣振動在水下傳出媚媚動聽的聲響,時強時弱,且有音樂之旋律,100米周圍海區可聞其聲。以往,溫州洞頭、南、北麂漁場及甌江河口段也時有捕撈。

光唇魚

根據歷年捕獲的雲南光唇魚性腺發育的資料統計,東莞海域,天然生長的雲南光唇魚,體重要達15kg以上時,才有完全成熟的卵。卵巢重可達魚體重的20%,卵粒大小如鯉魚卵,吸水後比原來大30-50%,估計為粘性卵。雲南光唇魚在清明至穀雨左右產卵,東莞海域的產卵場,在龍穴到大虎一帶的獅子洋海域,該處雖為河口,但洋面開闊,各處水流情況不同、深淺不一,最深處有30多米,沉船較多,底部為沙質或蚝殼底。產卵後雌性雲南光唇魚腹部鱗片粗糙,疑是產卵時,磨擦硬物所致。

厚唇光唇魚

鯉科,學名Acrossocheiluslabiatus(Regan)

體長,側扁,背部弧形,腹部圓。頭側扁,其長約與體高相等。吻鈍,突出。口下位。下頜弧形,前緣露於唇外。唇厚,下唇分兩側瓣,在頦部中央互相接角蟲。須2對,頜須稍大於眼徑。背鰭刺極細,後緣光滑,末端柔軟.雌體體側有6條垂直黑狹條;雄體中軸具縱紋,垂直條紋在側線之上。

生活在山澗溪流中。小型魚類。常棲息於礫石底的急流處。

分布於台灣、浙江福建和廣西等地水系。

半刺光唇魚

鯉科,英文名字:Acrossocheilushemispinus(NiChols)

俗名:石斑魚體側扁,背部隆起。頭錐形,頭長小於體高。吻尖突。口下位。唇較厚,下唇側瓣相接處有一小溝。下頜稍外露。須2對,頜須與眼徑約相等。背鰭刺基部較粗,後緣具鋸齒,末端柔軟。鰓蓋和尾基各有一黑斑。生活在山區溪流,喜棲息在底層多礫石的流水環境。常集群。以著生藻類為食。個體不大,常見體長100~200mm。2~3月產卵,卵巢有毒。分布於閩江、珠江等水系。

溫州光唇魚

鯉科,學名AcrossocheiluswenchowensisWang

體側扁,頭後背部隆起。頭尖。吻較長,一般大於眼後頭長。口下位。唇厚,下唇側瓣肥厚,在中央互相接觸。下頜前端為側瓣遮蓋,不外露。須2對,較長,頜須長略大於眼徑。背鰭刺稍粗壯,後緣具細鋸齒。體側有6條垂直黑斑條。

生活於石礫底質的溪流。以刮食著生藻類或苔蘚為生。個體中等大,一般體長150~00mm。卵巢有毒。

分布於福建和浙江南部各水系。

長鰭光唇魚

鯉科,學名:Acrossocheiluslongipinnis

俗名:花欖魚、五槓鯪、火燒鯪、阿肚鯪

體高,側扁。背、腹緣均隆起。吻較尖,吻長大於眼後頭長。口下位。下唇側瓣間隔頗寬。下頜外露,具銳利角質。須2對。背鰭外緣內凹,硬刺後緣具強鋸齒,生殖季節,雄魚背鰭末根不分枝鰭條和第一根分枝鰭條均延長呈絲狀。

棲息於江河中下層,主食著生藻類和水草。3~5月產卵。體中小型,體長100mm已成熟,大者超過1kg。肉肥多脂,但卵巢有毒。

分布於珠江水系。

烹飪方法

酥麻花魚

主料輔料

小麻花魚1000克,醋15克,川鹽30克,胡椒粉5克,白糖30克,蔥段15克,料酒30克,姜15克,味素3克,熟菜油500克,醬油30克,鮮湯300克

烹製方法

1、選每條約50克的小麻花魚,經剖殺,去鰓和內臟洗淨後,入六成熱的油鍋中,炸至呈金黃色時撈起。

2、鍋內留油100克,燒至五成熱時,下蔥段煸香,摻鮮湯,下川鹽、白糖、醬油、醋、料酒燒沸,放入炸好的魚,用小火慢至汁將乾時,加芝麻油、胡椒粉、味素,推轉起鍋,裝盤即成。

工藝關鍵

1、小麻花魚剖殺後不心去刺,用鹽少許稍醃,成菜口味更佳。

2、中火溫油,炸酥炸透,連皮帶骨一起吃。

風味特點

1、麻花魚學名圓口筒魚,又名水密子、水鼻子、肥索。屬魚綱鯉科動物,產於長江上游的乾支流中,肉嫩脂肥,味道鮮美,是名貴淡水魚品種。在川東奉節(古奎州)有“三月桃花筒魚肥,鑾州府入此為珍”的詠贊。奉節入吃魚也很講究,民諺云:“鯉魚的尾,鯽魚的背,水密子全吃一張皮。”對大一點的麻花魚,帶皮清炸帶皮吃,小的麻花魚就帶骨刺酥炸,連皮帶骨一齊吃。

2、此菜是川東地區傳統名品,酥軟化渣,魚肉肥美,乃佐酒佳肴,可作冷碟入席。

旱蒸腦花魚

主料:花魚800克

輔料:豬腦200克,豬網油100克,芝麻15克

調料:薑汁5克,姜10克,小蔥15克,鹽15克,醬油15克,白砂糖10克,料酒20克,胡椒粉2克,醋15克,味素2克,辣椒油25克

做法:

1.將魚宰殺,洗淨;

2.在魚身兩邊順長劃一條約0.2厘米的刀口,再在每片劃五刀,碼上鹽、姜、蔥、料酒、胡椒粉等;

3.網油洗淨,將魚包上置於盤中,上籠蒸熟後取出;

4.潷去汁水,再揀去網油;

5.將薑汁、蔥、鹽、醬油、白糖、料酒、胡椒粉、味素、紅油兌成紅油味汁待用;

6.將腦花漂洗後撕去血筋,分成兩半,入沸水鍋中煮熟後撈起,擺於魚身四周,淋上味汁即可。

製作要訣

蒸魚宜用大火,魚熟即出籠,否則質地將烹老變綿。

淡水魚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