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稀疏

自然稀疏

自然稀疏的二分之三乘積法則:在具有單層立體結構的植物種群中,初期密度非常大,隨著植物的生長,將會出現劇烈的自然稀疏。這時假定種群密度為ρ,平均個體重為ω,則下式可以成立:ωρ<sup>a</sup>=K(=常數)α=3/2,因此稱為二分之三乘積法則。這種關係式是根據這樣假定而導出的,即與個體生長各個階段無關的相似形態,然其比重則相等,同時自然稀疏只有在覆蓋度超過100%時才會發生,而且只有保持100%覆蓋度才會出現自然稀疏。若以下列數值代入上式的ω,則對群落高度和胸高直徑(初級量),樹幹胸高斷面積(次級量)、乾材積(三級量)等平均值來說,相同的關係式也可以成立:Xρ<sup>α</sup>=K′(=常數)。

自然稀疏

自然稀疏 natural thinning 在個體密度非常高的植物群落中,由於對和營養等條件的個體間的競爭,隨著生長的進行,個體間的差異越來越大,處於劣勢的個體逐漸枯死,隨著群落的生長而個體的密度逐漸降低,此現象稱為自然稀疏或自我稀疏(self thinning),它是群落所具有的自我調節機能之一。在固著動物方面也可見到同樣的現象,但此法則還是根據同種以及同齡植物的種群而提出的。這樣的群落在初期密度ρI與某一時期t的存活個體群密度ρ(t)之間有1/ρ(t)=(1/ρI)+(1/ρmax(t)的關係,這裡ρmax(t)為各該時間t的密度的上限值,在同一生長階段地力越高值越小,在同一環境條件下隨著時間的進行,值越來越小。關於密度的降低初期密度越高越明顯,各生長階段的密度有上限,經過長時間當ρI>ρmax,則現實密度與初期密度無關,向上限密度收斂。另外,從某一初期密度出發,在稀疏過程中接近最大密度曲線的過程,經驗地提出如下關係:1/ρ=AW+B。這裡A和B為由初期密度和該植物種的最高密度曲線所決定的常數。又與時間過程相伴的個體密度降低曲線,長時期是反邏輯曲線,短時期近似指數曲線。

相關條目

太陽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