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在日本富士山腳下,茂密陰森的青木原林海,每年都吸引著幾十位特殊的遊客,他們慕名而來決不是為了一覽森林景色,而是為了結束自己的生命。英國《獨立報》記者專門跟蹤日本當地警察,參加了每年一度的收屍活動,並詳細報導了此事。
收屍季節
青木原林海是一個天然林場。野生磨菇布滿有著青苔的洞穴,林子的上方隱隱約約可見富士山的輪廓。
10月24日星期五,日本人又像過去30年一樣,開始每年一度的搜尋自殺者活動。警察、自願者以及隨行的記者也一起進入林中。這種每年一次的大搜查始於1970年。開始的幾年,“收穫”的屍體穩定地保持在大約20具左右,可10年前,這個數字卻大大增加。1994年發現57具屍體,到1999年,已達創紀錄的70多具屍體。今年,僅星期五一天就發現了4具。
率領這次搜尋的清方小山田說,“他們大多數人都是中年人。往年,不論何時何地,都可能看到夫妻雙雙進林海,為愛自殺,可今年卻沒有這樣的一例,也沒有發現一具少年的屍體,我還是挺高興的。” 收屍隊從富士山腳下出發向死亡之林前進,剛走了不到20分鐘,就在離一條羊腸小道幾米的地方發現了第一具屍體。
這是林海永恆的拂曉景色,天在下著雨,只見他跪在地上,臉和手臂都趴在地上,是一種痛苦和乞求的姿勢。頭髮很短,稍稍乏白。襯衣很乾淨,脖子的右側有一條長長的呈交叉型的刀口,看不出他年齡多大。接著,警察嚷嚷著撥開了人群,開始用照相機拍攝死者,並用塑膠袋裝了屍體並封上了口,用金屬推車將其送到附近的一個停車場。可還沒等把這具屍體推入救護車裡,又在密林深處發現了另一具屍體。
樹林中留著警察的字條:“請稍等一會兒!”
隨著自殺人數的增多,搜尋屍體的範圍也越來越大。搜查這天,300名志願的消防隊員和44名警察聚集在停車場上,其中大多數是60歲開外的人。
環境
黑壓壓的森林神秘莫測,穿著制服的隊員正互相招呼著,魚貫而入。的確,這是一個令人膽顫心驚的叢林,樹木密密麻麻,地面上落滿朽枝和腐葉。羅盤在林子裡也會失靈,據說是由於火山熔岩的磁場作用。在這些叢林中迷失方向才叫真正的迷路。有些屍骨被野獸踐踏得七零八落。“肯定有幾年的時間了,那些來這裡尋死的人一定知道,在這裡自殺讓他人很難發現屍骨。”日本文化本身的特點的也導致了搞自殺率——文化中,對極致和短暫的絢麗美的迷戀,武士道精神···同時,煽情的語言某種程度上也在激起潛在的自殺欲望……他們感覺到,那種“神秘的力量”就出現在眼前,他們看得見也摸得著……這種力量,其實就是日本的自殺文化,而這與日本人崇尚“光榮的結束生命”有很大原因。
樹林中釘著一個盒子,裡面放著一張由警察留下的字條,“請稍等一會兒!”“你的生命是你父母親給的禮物,不要將煩惱留給自己,請尋求諮詢。”當地警察還有一輛專門在林中巡邏的車子。根據警方的數字,迄今已經有48名欲尋死的人被救。“我們有時會收到來信,說‘謝謝你們救了我,現在我會盡力活下來。’”當地的警察負責人說。
“如果你向人們報導步行的美妙、林海的神秘,還有它那各式各樣的美景,那么我們會熱愛林海的,”小山田說,“那些愛好爬山的人們由於擔心眼前會突然出現一具屍體,都堅持在富士山的另一側進行爬山活動。我看到一些自殺者的親屬來這裡尋找父親或兒子,我目睹了人們因喪失親人而遭受的巨大痛苦和沉重打擊。我想讓人們了解,自殺是一種無濟於事、只會製造悲痛的行為。”
自殺原因
大多數在那裡自殺成功的人都是以上吊的方式,也有一小部分人藉助吃安眠藥和服毒而自殺,在冬季,有的人就在雪地里躺下自殺。為什麼那些想自殺的人會青睞這裡呢,除了藏身的現實理由,答案還可追蹤到很久以前。在19世紀,封建的日本遭受了嚴重的饑荒,青木原是窮苦人家通常來這裡棄嬰和處理老年人的地方。一位叫松本清張的作家寫了一本著名小說,並被搬上了銀幕,片名叫《浪潮中的寶塔》,片中的一位人物就是到這裡尋找死亡的。
而另一本曾在幾年前賣得火爆的臭名昭著的《自殺手冊》,也曾向讀者建議到這裡自殺。
在所有亞洲國家中,似乎沒有哪個國家的人像日本人那樣喜歡自殺。日本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被稱為自殺大國。緊張快速的生活節奏、來自社會的種種壓力、呆板單調的生活模式、家庭的負擔、疾病的困擾等等常會使一些脆弱的人悲觀絕望,從而走上自殺的道路。
從1999年開始,日本每年因自殺身亡的人數超過3萬人。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日本青少年的自殺率呈大幅上升趨勢,19歲以下青少年自殺率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長。也就是說,日本每天有近一百人自殺身亡,該人數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4倍。在所有的發達工業國中,日本的自殺率是最高的,美國的自殺率只是日本的一半。
除了疾病以外,日本最主要的自殺誘因是失業、破產、債務等與財政有關的因素。專家將自殺的主要原因歸咎於日本十多年的經濟衰退。一位日本青年對本刊記者說,在日本,如果35歲以後失業,意味著一生事業的毀滅,因為很少有僱主願意雇35歲以上的新人。所以,如果你年屆35被炒魷魚,只有三個選擇:自己做生意,當一輩子臨時工,或自殺。
專家還指出,日本人內向拘謹的性格,也是導致高自殺率的原因之一。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多數日本人選擇沉默。內心的鬱結長期得不到疏理和排解,便可能最終引致輕生的念頭。
不僅普通民眾如此,就連文學家、藝術家的自殺事件之多也令人瞠目,如北村透谷、川上眉山、有島武郎、芥川龍之介、生田春月、太宰治、田中英光、原民喜、久保榮、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等等,這其中不乏曾在日本文學史上留下醒目一頁的一流作家,如芥川、有島、川端、三島等人。正如美國人對謀殺事件津津樂道一樣,日本人對自殺事件偏偏情有獨鍾。
認識
日本文化本身的特點的也導致了搞自殺率——文化中,對極致和短暫的絢麗美的迷戀,武士道精神···同時,煽情的語言某種程度上也在激起潛在的自殺欲望……他們感覺到,那種“神秘的力量”就出現在眼前,他們看得見也摸得著……這種力量,其實就是日本的自殺文化,而這與日本人崇尚“光榮的結束生命”有很大原因。在基督教文化里,自殺是一種罪孽、一種懦弱和不負責任的表現。而在日本傳統文化中,自殺是一種對失敗負責的行為、一種謝罪的形式。
從古至今,日本人讚賞櫻花的剎那芳華瞬間的寂滅使其短暫的繽紛更為絢爛,人的生命亦如是。在日本文化和歷史的核心,存在一種追尋自我毀滅、自我升華的傳統。日本人歷來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便是與此息息相關。
在日本古代和現代文學中,有許許多多關於死亡的悽美的描述。很多日本文人更是用自殺來書寫自己人生的最後一章,其中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和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
幾年前,一部名叫《自殺俱樂部》的電影,成為日本當年最賣座的驚悚片之一。影片的開始,54名女中學生在東京一個捷運站旁一字排開,在列車疾速進站的一剎那,這些女孩一起跳入了鐵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一本名叫《完全自殺手冊》的書在日本成為暢銷書。
“自殺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完全自殺手冊》的作者鶴見濟如是說。
預防
為了遏制自殺之風,東京的捷運站已採取措施,沿站台放一些鏡子,目的是讓那些欲自殺的人看到鏡子中的自己三思而後行。日本勞動福利省已要求撥出兩億多日元,專門對付自殺。不過,每個人都知道減少自殺率惟一可行的辦法是恢復經濟的景氣。
不過,即使在經濟繁榮的年代,走上自殺之路的日本人比起其它國家來說,仍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