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縣

臨高縣

臨高縣,位於海南島西北部。地處北緯19°34‘—20°02’,東經109°3‘—109°53’。西北瀕臨北部灣,北臨瓊州海峽。全境東西寬34公里,南北長47公里。面積1317平方公里。有黎、壯、苗等6個少數民族,轄8鄉、10鎮。有2個國營農場,902個村民小組。東經澄邁縣至海口市97公里,南至三亞市384公里。海榆西線公路為臨高縣的交通要道,新盈港和調樓港為海路交通運輸港口。臨高縣風土人情獨特,被評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漁歌“哩哩美”和人偶戲被列為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旅遊景點有臨高角、高山嶺、桐鄉夏蔭、孔廟、多文嶺、百仞灘、冼太夫人廟等。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臨高縣東部與澄邁縣毗鄰邦,西部和西南部與儋州市接壤,西北瀕臨北部灣,北臨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隔海相望。全境東西寬34公里,南北長47公里,面積1317平方公里。人口近40萬,有黎、壯、苗等6個少數民族,轄8鄉10鎮,2個國營農場。縣政府駐臨城鎮,東經澄邁縣至海口市97公里,南至三亞市384公里。該縣是海南省糧、糖、魚、豬四大農畜產品主要生產基地,藥材資源也非常豐富,境內沿海海域還有石油資源。
臨高縣地屬瓊北台地,地勢平緩,自南向北緩慢傾斜。南與東南部為丘陵,中部及西北部為河積平原和海積平原。南部有馬鞍嶺、大寒嶺、美郎嶺、黑嶺、美欽嶺和白石嶺;中部偏東有多文嶺。北部有高山嶺。各山嶺的海拔均在306米以下。台地海拔在50~100米之間,坡度為50~150左右。位於東江鄉的馬鞍嶺,海拔306米為境內最高山峰


境內高溫多雨,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3~240C,1月份平均氣溫16.90C,7月份平均氣溫為28.30C。年平均雨日為135.9天,降雨量為1417.8毫米。5~10月份為雨季,雨量占全年的85%。年平均強風有3.1次,年平均風速達3.5米/秒。因地處島西北部受颱風影響較小。
臨高縣有大小河流68條,境內主要河流有文瀾江、東江河、馬裊河、博厚水和文科溪。 文瀾河發源於儋州市境的馬鞍嶺,自南向北貫穿全境,全長86.5公里,集雨面積為776.73平方公里。其支流有加來河,全長25公里;堯龍河全長25公里。全長26.5公里。馬裊河發源於境內的多文嶺,全長23.4公里,流經 多文鎮、皇桐鄉從馬裊港入海。境內海岸線長71公里。西北部瀕臨北部灣,北部灣漁場是海南重要漁場之一,海域面積376平方公里,有馬裊、紅牌、 博鋪、黃龍和新盈等天然漁港。盛產紅魚、馬鮫、蝦、貝類等海產品,新盈、頭咀、調樓、馬裊等8個港口的運輸般直達海口、湛江、榆林、合浦等港口。
臨高縣旅遊資源主要有:臨高角風景區、 高山嶺古銀瀑布、毗 耶靈石、澹庵泉跡、桐鄉夏蔭、南海秋濤等景點。
主要礦藏資源有煤、鐵、鎢、泥炭、 石灰石等。藥材資源有石決明、海龍、海馬、海星、了哥王、大青葉、米風荷、鴉膽子等。
特色產品主要有: 臨高乳豬、新盈魷魚、油甘葉、節瓜、 白蝶珍珠貝、海蜇皮等。

自然地理

臨高縣地屬瓊北台地,地勢平緩,自南向北緩慢傾斜。南與東南部為丘陵,中部及西北部為河積平原和海積平原。南部有馬鞍嶺、大寒嶺、美郎嶺、黑嶺、美欽嶺和白石嶺;中部偏東有多文嶺。北部有高山嶺。


臨高縣境內南部有 馬鞍嶺、大寒嶺、美郎嶺、黑嶺、美欽嶺和 白石嶺;中部偏東有多文嶺。北部有高山嶺。各山嶺 的海拔均在306米以下。台地海拔在50—100米之間,坡度為50—150左右。位於東江鄉的馬鞍嶺,海拔306米為境內最高山峰。 
   
臨高縣縣城(臨城)距海口市83公里,橫貫著兩線高速公路、西線普通公路和正在建設的環島鐵路,水陸運輸四通八達。 全縣鄉村道路建設總里程500多公里,全縣鄉鎮、重點村互通公路,且90%多為瀝青路面。縣城輻射各鄉鎮的公路與交通主動脈的西線 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構成公路網路。能 停舶萬噸級輪船的 金牌、和邦和正在建設的武蓮港,為臨高重點交通運輸優良港口。與 調樓、頭咀、美夏、混社等渡口碼頭形成密布連線的海岸線口岸,流通著全省漁業第一縣的漁船和輪渡船。

臨高縣境內高溫多雨,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3—24度,1月份平均氣溫16.9度,7月份平均氣溫為28.3度。年平均雨日為135.9天,降雨量為1417.8毫米。5—10月份為雨季,雨量占全年的85%。年平均強風有3.1次,年平均風速達3.5米/秒。因地處島西北部受颱風影響較小。

歷史沿革

臨高,古名富羅、臨機,早在時屬象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毗善縣改為富羅縣,屬儋州。同年,撤富羅縣,在今治東40里那虞都海濱之臨機村設定臨機(雞)縣。顯然,其縣名稱是以村名而得。唐玄宗開元年(713年)更今名臨高。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立珠崖、儋耳郡時屬儋耳郡。
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並儋耳於珠崖,臨高屬於珠崖。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開始建縣,因縣治毗耶山,故名毗善縣,屬珠崖郡。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毗善縣改為富羅縣,屬儋州。同年,撤富羅縣,在今治東40里那虞都海濱之臨機(雞)村設定臨機(雞)縣。顯然,其縣名稱是以村名而得。
唐玄宗開元年(公元713—714年)中更今名臨高,宋朝時臨高曾併入 瓊州
南宋紹興(公元1131—1162年)初遷於今 治莫村
      
民國時期, 臨高縣隸屬廣東省瓊崖行政公署,南區善後公署,海南特區行政公署。
臨高縣於1950年4月21日解放。
1958年11月30日 臨劉和澄邁合併為金江縣。
1961年5月又從金江縣分出, 恢復臨高縣,屬海南行政公署。
1988年4月,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臨高縣屬海南省。臨高縣人民政府駐地設在臨城鎮。
臨城鎮處於臨高縣中部偏西。

人口民族

臨高縣人口42.76萬人。轄10個鎮、154個村委會、17個居委會、733個自然村,境內有2個國有農場。
臨高縣是海南省西北部的一個縣,歷史悠久。臨高人有自己的語言以及眾多有特色的風俗。臨高的俗語俚語經過歷史的選擇,多含哲理,臨高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引用。聽來簡練,想來發人深醒。 
臨高縣有黎、壯、苗等6個少數民族,轄8鄉、10鎮。有2個國營農場,902個村民小組。

臨高俗語俚語

“養鳥鳥溜飛,養狗狗搖尾。”這是勸人不要做沒有益的事情,要做一些對自己有益有用之事。做沒有益沒有用的事情就像養鳥一樣,到頭來它還是要飛回樹林,離你而去;而養狗就不同,它會永遠追隨在你的身邊為你效力。


“鍋仔涼涼大家搬,鍋仔燙燙眾人散。”這是一個教人跟人交往的道理,在沒有什麼利害衝突的時候,所謂的朋友都好像相處得很好;在有困難有利害衝突的時候所謂的朋友就要做 獸散了。
“雷劈椰子,連累風槁。”風槁是一種藤本 植物,愛攀爬在椰子的枝桿上。這句話是指椰子被雷劈了,風槁也同時受到連累。叫人不要亂攀附權貴,免得到頭來惹禍的時候自己也逃不掉。
“狗看戲。”是指那些根本就不懂戲的人,人家笑它也跟著笑,但根本就不指導是怎么一回事。這裡主要是講不是內行或者是根本對事情沒有了解 掌握的人,人云亦云,沒有自己字的主見。
猴子臉”這是一句罵人的話。說一個人長的很難看,或者是不被別人歡迎。
“簸箕盛飯婆要罵,簸箕裝糞婆也罵。”剛進門的媳婦不知道怎么乾農活,用簸箕(當然是新的)來打飯盛飯,當然是要受到婆婆的責罵;但是用簸箕來裝糞(農村,用簸箕來收集農肥。)也遭到 婆婆的謾罵。這用來說不管做什麼事情,總是受到別人無端的指責;也指輩分大的人老愛找短輩的茬,無緣無故找事情來罵。
“上床檢被。”在人家的床上檢到被子,把它當成自己的了。指那些 厚顏無恥的人拿走本來就屬於他人的東西,而且這東西公認就是屬於他人的。這句話在別人明目張胆地侵犯自己利益的時候經常使用,用來罵架很有份量。
“大辣謾。”用來形容一個女孩子(尤其是青年女性)特別的 潑辣,很蠻橫。有時候女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做出本應該是男孩子才做的事情時,父母會說:“你真的是個‘大辣謾’呀!”。這句話常用來罵“假小子”,程度比現代所使用的浪妹、辣妹還要深。
臨高 俗語俚語浩如煙海,這僅僅“皎明”收集的一小部分。這些俗語用臨高方言說出來時,意味深長,發人深省。翻譯成漢語,神韻依然,看來,讀來,亦是令人深思。

自然資源

臨高縣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地理氣候條件,土地肥沃,水利灌溉條件好,一年四季溫暖如春,是適宜種植各種作物的天然溫室,素有“魚米之鄉”美稱,是全省農業大縣和漁業大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盛產糧、以水稻為主,其次是蔗糖、油、魚、豬、鹽和香蕉、荔枝龍眼、黃皮等熱帶水果及花生、橡膠、胡椒等經濟作物。

臨高縣 臨高縣

臨高縣主要豐產林為小葉桉、木麻黃等。畜牧業主要飼養豬、牛、養、兔和家禽。其中名優特產有臨高乳豬、東江玉兔南寶鴨等,尤其是臨高乳豬是蠻聲中外的海南名特產,常年暢銷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市場,是我省重要的出口創匯拳頭產品。東江玉兔是1998年從比利時引進的優良兔種,其肉具有高蛋白、高賴氨酸、高磷脂、高消化率等特點,營養價值居家畜肉之冠。另外還有豐富的兔、蛇、穿山甲等動物資源。

臨高縣海岸線長71公里,海港11處,海域面積376平方公里,內陸海域5.66萬畝,可利用淺海灘涂4萬畝,海洋漁業資源及其豐富,發展漁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是全省的漁業大縣。臨高縣瀕臨北部灣漁場,魚種類多,可捕撈量大,經濟價值高,盛產馬鮫魚、鯧魚、石斑魚、墨魚、紅魚、魷魚、海帶、帶子等600多種,尤其是“臨高玻璃魚”,以其透明、肉厚、味美而聞名遐邇,飲譽中外。近海海域適於鮑魚等貝類養殖,海灣灘涂適宜養殖對蝦、珍珠貝、文科哈、螃蟹、石斑魚和黃花魚等。內陸河瑭水庫適宜鰻魚、鯉魚、福壽魚、鰱魚、埃及瑭虱等養殖。

臨高縣旅遊資源比較豐富,全縣旅遊景點包括“臨高角濱海遊覽區”和 “野營度假村”,這裡海底平展,風平浪靜,水清沙明,沿岸林木掩映,是理想的天然浴場。遊覽區內還有鐵燈塔、古烽火台、“南海秋濤”、“仙人指路”等自然景觀及蝶貝自然保護區。還有“毗耶靈石”的高山嶺、“百仞灘聲”的百仞灘、“三潭九曲”的古銀瀑布、文廟(孔廟)、後水灣、紅樹林、鄰昌島等。人文景觀還有世上絕無僅有的臨高人偶戲的漁家女“喱喱美”漁歌對唱,

經濟概況

2005年生產總值37.05億元,增長5.4%;人均生產總值10120元,增長14.7%。農民人均純收入2823元,增長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增長53.4%。


實有耕地2.51萬公頃。農業總產值47.3億元(當年價),增長16.9%。種植業、畜牧業、海洋漁業等產業蓬勃發展。糖蔗工業產量49.61萬噸,減少44.7%;糧食總產量11萬噸,增長10%。其中,水稻制種面積1.8萬畝, 香蕉產量9.1萬噸;畜牧業肉類總產量2.94萬噸,增長6.3%。水產品總產量40.1萬噸,產值29.8億元(現行價),增長6.2%和10.2%。農田水利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共投入資金3850萬元,重點建設松濤波蓮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新盈土地平整,頭髮洋、冰廉洋農田整治等項目。共維修大小水利渠道1351條,全縣新增灌溉面積2.7萬畝,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6.9萬畝;完成農村沼氣池1823個。
工業總產值3.58億元,增長0.5%。 糖業製藥煉油、復混肥等工業生產不斷發展。 製糖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418.1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8.4%;煉鋼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090.1萬元;煉油工業總產值9292.1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倍;紙製品增長10.0%;食鹽增長24.3%;復混肥增長22%;燃料油增長111.9%;全年用電量10602萬千瓦時,增長20.3% 。
全年交通運輸郵電倉儲業完成增加值0.9億元,增長5.4%;貨物運輸量570萬噸,增長7.5%;旅客運輸量611萬人公里,增長3.9%。城鄉消費環境明顯改善,消費市場日漸趨旺。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877萬元,增長10.1%;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27618萬元,增長11.4%。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總額48617萬元,增長8.9%,住宿餐飲業零售總額7124萬元,增長17.8%。 郵電業保持增長。2005年全縣郵電業務總量(不含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完成3650萬元,比上年增長8.0%。固定 電話年末用戶36050戶,減少6.8%;行動電話年末用戶66050戶,國際網際網路用戶1518戶。
財政總收入38758萬元,同口徑比增長25.6%,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936萬元,減少34.2%;增值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主要稅收收入均實現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17億元,增長7.4%,其中農業支出2158萬元,增長13.6%;教育事業費支出7608萬元,增長70.1%。農業、教育、科學、社保等項目支出實現增長。

行政區劃

臨城鎮 
轄6個社區、33個行政村:躍進社區城內社區、東風社區、勝利社區、臨山社區、美台社區、多璉村、美當村、蘭秦村、學田村、蘭河村、金龍村、大波村、宮花村、南江村、樓台村、仙還村、發豪村、龍貫村、

臨高縣 臨高縣
祿道村美梅村、羅萬村、頭星村、蘭羅村、 文新村、調俗村、吾魯村、楊梅村、抱瑞村、群玉村、文潭村、邦浪村、奇地村、昌拱村、德老村、西田村、洋甘村、 龍躍村、文書村。

波蓮鎮
  
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波蓮社區、和棉村、抱美村、乾彩村、古柳村、冰廉村、武來村、古柏村、太坡村、美珠村、多賢村、帶群村、紅星村。

東英鎮
  
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東英社區、靈山村、文連村、和新村、蘭劉村、高秀村、高定村、伴康村、居留村、美鰲村、波浪村、美夏村、博縱村。

博厚鎮

轄2個社區、20個行政村:博厚社區、馬裊社區、抱珍村、武新村、美所村、南賢村、博西村、博北村、龍乾村、頭國村、加六村、紅牌村、得祿村、五堯村、頭稍村、和豐村、道灶村、昌富村、親賢村、洋大村、樂豪村、大雅村

皇桐鎮
  
轄2個社區、16個行政村:皇桐社區、龍波社區、洋黃村、頭文村、中林村、龍波村、和正村、群城村、潭樓村、文賢村、和伍村、金波村、古風村、美香村、武維村、富雄村、居仁村、美本村。

多文鎮
  
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多文社區、多郎村、蘭合村、頭神村、美巢村、抱利村、鳳雅村、羅忱村、和舍村、頭龍村、東江村、美文村、博郎村、美山村。

和舍鎮
  
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和舍社區、布大村、抱堂村、新風村、茶胡村、先光村、布佛村、羅爺村、鋪仔村、群儒村、羅忱村。

南寶鎮
  
轄8個行政村:武郎村、南寶村、郎基村、松明村松梅村、博廉村、古道村、好賢村。

新盈鎮
  
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新興社區、頭咀村、龍蘭村、洋所村、良愛村、彩橋村、倉米村、南堂村、抱蛟村、郎英村、和貴村、昆社村、安全村、新盈村、龍昆村。

調樓鎮
  
轄2個社區、1個居委會、16個行政村:調樓社區、青龍社區、龍樓居委會、武蓮村、抱才村、黃龍村、黃龍上村、美良村、羅堂村、沙潭村、武鬧村、群道村、博賢村、東春村、拔色村、抱社村、東里村、隆道村、龍田村。

加來鎮
  
轄1個居委會、6個行政村:加來居委會、賢郎村、美漢村、美巢村、美龍村、龍靈村、向前大村。

社會

基礎設施

通訊:全縣已實現電話交換程控化,國內外長途傳輸數位化。據有關資料顯示,該縣縣城程控電話交換機容量為20020門,移動通信網路覆蓋全縣。村村通廣播電視,縣內已實現了光纜聯網,基本形成了現代化的通訊網路系統。
電力資源:電力供應與全省聯網運行,實現了村村戶戶通電。據有關資料顯示,該縣有110KV變電所2座,35KV變電所8座,500千瓦以上水電站8個,500千瓦以下水電站13個,總裝機容量1.54萬千瓦,年發電量6500萬千瓦時。
管道天然氣:東方1—1氣田天然氣洋浦至海口輸氣管道穿過臨高境內。據有關資料顯示,臨高城市天然氣供氣工程每日可向臨高城地區供氣1.5—2萬M3,可同進為6000—8000居民輸送清潔天然氣;二期工程每日可向臨高城地區供氣5萬M3,用戶量達1.2—1.5萬戶。
供水:臨高水資源豐富,水質好,滿足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文瀾江、東江河、馬裊河、博厚溪和文科溪。全省最大的松濤水庫東乾渠流經縣境內5個鎮(流長50公里)。據有關資料顯示,該縣有中小型水庫7宗,總庫容量為8000立方米。地下水儲藏量約6億立方米,理論可采量4.3億立方米。

農村科技

據有關資料顯示,臨高縣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套用工作,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85場,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88期,受訓農民1萬人;推進農業科技“110”標準化建設,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建立盛豐、多文、寶路等三家技術服務站和6個甘蔗良種示範基地,推廣套用良種甘蔗面積覆蓋率達85%。

衛生事業

臨高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3個(不含診所),病床750張,衛生技術人員1357人。兒童計畫免疫“五苗”全程接種率98.2%,嬰兒死亡率8.88‰,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3.23‰。人口出生率15.09‰,符合法定生育率90.32%,人口自然增長率9.59‰,出生人口性別比120,較好地完成了人口與計畫生育任務指標。動員和組織全縣打贏了一場傳染病防控的人民戰爭,手足口病、霍亂等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三鹿奶粉”事件受害嬰兒得到免費診治。

居民生活

據有關資料顯示,臨高縣在崗職工人均年工資收入17889元,增長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7元,增長13.1%;農民人均純收入3898元,增長14.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8.2億元,增長15.5%。社會保障全面推進,參合農民27.4萬人,參合率達86.5%;率先在全省實施門診報銷統籌,緩解了農民“看病難”問題;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6.1萬人,參加率達96.9%;參加養老保險人數2.1萬人,增長8.9%;參加醫療保險人數1.7萬人,增長16.6%。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3336人,發放低保金1680萬元,其中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9273人,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4063人,增加4290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428人,失業率2.2%。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860個,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6013人,分別比增多240人和693人。農村貧困人口及低收入人口減少4000人。

文化藝術

文化建設

據有關資料顯示,臨高縣有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各1個,廣播電台、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各1座,報社1家,藝術表演團體11個,鎮文化站10個。繼續企業文化下鄉活動,送電影下鄉1100場,進入村莊320個,觀眾達16萬人次。成功舉辦臨高縣第二屆民間文化節和第二屆漁民節、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周年暨全省北部片區廣場文藝晚會。舉行縣級體育比賽和全民健身活動5次,組織運動員參加第三屆海南省體育運動會和海南省第十四屆中學生田徑錦標賽,分別獲得了16枚金牌和2枚銀牌的好成績。民眾體育活動開展活躍,自發組織的各類賽事豐富多彩。

文學影響

明朝時的臨高縣是著名穿越小說《臨高啟明》的故事發生地。

教育

本縣教育,始於宋紹興二年(1132年)。當時學校稱學宮。明清設有書院、義學、社學、私塾。清朝末年,書院改為學堂,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縣建立第一、第二高等國小堂,每校招生各1班,50人,教師2-3人。1911年辛亥革命後,增設四、五、六區高等國小堂以及美當、龍田、發豪、金龍、宮花、昌拱、啟明、金波、美所、安全、邊興、龍波12間初等國小堂,學生1525人,教師52人。民國七年(1918年),由於軍閥混戰,學堂停辦。1921年,成立縣國民學校,校址在城隍廟,設2個班,學生60人,教師2人。1923年,本縣第一間女子學校成立,校址在關帝廟,學生50人。1925年,全縣共有國小校28間,學生2303人。1926年,第一、第二高小合併稱第一高等國小校,地址在原臨江書院。1930年,全縣國民學校增至44間,學生2612人。當時,師資水平不高,學生文化質量低。1939年,日軍侵入臨高,大多數師生逃散,學校停辦,只有抱瑞村和昌拱村2間私塾堅持上課。在日軍占領期間,日偽為了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人先後在新盈、縣城和加來開設3間學校,校長由日本人擔任,教師22人,其中日本人8人。學生200多人,分8個班級,課程以教《日語》為主。1945年日本投降後,學校全部復辦。1946年,全縣17個鄉鎮中,有中心學校14間,保學校110間,共220班,學生7918人,教職員工281人。1951年,除了恢復原有的國小外,還增設初國小校78間,學生2121人。1952年,區立高國小校20間,98個班,學生4121人,教師146人。下半年鄉村國小經過整頓後,有137間,450個班,學生8114人,教師321人。1954年,學校向廣大工農民眾開門,全縣12590名小學生中,工農子女占94.7%。同時,還將一些民辦國小改為公辦國小。1957年,在教師中開展整風反右運動,出現了反右擴大化,全縣598名中國小教師中,有54人被錯劃為右派分子,74人錯定為中右分子。1958-1960年“大躍進”期間,學校師生都參加“大煉鋼鐵”運動,教學秩序被打亂,教學質量下降。1964年,本縣大抓普及國小教育,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半日制學校,其中耕讀國小284所,463個班(組),學生8053人。當時全縣7-11周歲的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5.4%,被評為省、區普及國小教育的先進縣。1965年,耕讀國小發展到546所,學生增至1005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上升到97.3%,實現了村村隊隊有國小。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鬧“革命”。1968年8月,成立臨高縣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各公社、大隊也相應成立了。貧管會”和“貧管領導小組”,派貧宣隊進駐學校,派工農講師上講台,許多教師下放到農村或“五·七”幹校勞動。把國小下放到生產大隊管理。整個“文革”期間,師生主要參加政治活動和體力勞動,很少學文化。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後,進行撥亂反正,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給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和被批鬥的教師進行平反,恢復工作。同時,配備國小校長218人,教導109人。1980年,給550名民辦教師轉正。1983-1984年,給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教師,戶口在農村的家屬辦理“農轉非”。1985年,全縣國小340間,1330個班,學生39567人,教職員工1668人,其中專任教師1490人,全縣學齡兒童28446人,已入學的有27752人,入學率達97.5%。經省、區檢查驗收,批准為完成普及國小教育的縣。

旅遊

百仞灘
百仞灘,距臨高縣城東北約四公里,古為臨高八景之一。百仞灘地處文瀾江下游,灘中多奇岩亂石,千姿百態,遠望像人頭聚簇,在明朝,就被讚譽為“百人頭灘”。
居仁瀑布
居仁瀑布位於海南臨高縣皇桐鄉居仁村西部附近,距縣城以東20公里。石稱“古銀瀑布”,有居仁三潭九曲之美稱。瀑布系平川落差而致,落差20米,幅面20米,幅寬400平方米;周圍怪石林立,形狀各異,千姿百態。後面樹木茂密,宛如碧海,屹立在怪石上,枝繁葉茂,覆蓋如亭。錯節盤根,透出倔強的生命力。處處花香鳥語不斷。
高山嶺
高山嶺位於臨城鎮西北4公里處,是海南省級自然保護區。海南高山嶺岩石多姿多態,林木蒼翠,野花爛漫,一年四季生機盎然。嶺上小徑蜿蜒曲折,段段林木蔭翳,石景各異。嶺中有永不乾涸的千鏡湖、嗡昂湖和斑鳩池三處不大的水面。嶺上的岩洞石孔和茂盛的樹林裡,棲息著山龜、穿山甲、蛙、晰蜴、黃京、狸貓、野兔、毛雞、斑鳩、貓頭鷹、鷓鴣、蛇等幾十種野生動物。
臨高角
臨高角風景名勝區,位於海南臨高縣北端,北臨北部灣,與雷州半島隔海相望,地處海口市和洋浦經濟開發區之間,距縣城10公里,水陸交通極其方便。臨高角是瓊州海峽突出中的一岬角,三面環海,有7公里長的海岸線。岬角頂端有250米長的天然攔潮礁石堤直伸大海,古有“仙人指路”之說。
臨高角風景名勝區位於臨高縣北部,瀕臨北部灣,是海南省政府批准的重點旅遊開發區之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區內沙灘潔白細柔,海水清澈,是良好的天然海濱浴場;有百年燈塔、清代海關遺址、明代烽火台遺址和媽祖廟等文物和古蹟;有雄偉的解放海南紀念塑像及江澤民題詞,經省政府批准確定為全省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海南西部唯一的集紅色經典旅遊和現代濱海旅遊為一體的旅遊度假區。
臨高角風景名勝區規劃面積38平方公里,規劃區以文瀾江出海口為中心,沿海岸線從文瀾江出海口至美夏港,全長約9公里。通至景區的道路、供電、供水及電信等基礎設施已建成使用。
後水灣紅樹林
後水灣的彩橋紅樹林保護區,廣泛生長著大片的紅樹林,面積5250畝。這裡繁衍的紅樹林種類很多,有紅樹林植物26種,半紅樹林和紅樹林伴生植物有40多種,占中國紅樹林植物種類的90%以上,是科學研究的天然寶庫,也是海上抵禦颱風和海嘯的堅強衛士。
繁茂壯闊的彩橋紅樹林保護區里還棲息著不少的鳥群。在此棲息的鳥類就有159種,鷺類、行鳥鷸類等候鳥一直是彩橋紅樹林保護區的常客。在此棲息的鳥類,其中列入中澳保護候鳥協定的鳥類就有30多種,列入中日保護候鳥協定的有70多種。

著名人物

謝渥,男,號四西,字景惠,進士出身,授文林郎,福建晉江人,是臨高縣遷縣治於莫村後的首任縣令。
胡銓(1120年—1180年),男,字邦衡,號澹庵,南宋吉州廬陵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愛國名臣,廬陵“五忠一節”之一。
戴定實,男,臨高縣富羅鄉西塘都博頓村人,名列吏部仕籍。
冼雷,男,臨高縣永寧鄉縣郭都人,授臨高縣縣學教諭,後任昌化軍學正。
王佐(1428年—1512年),男,字汝學,臨高縣新化鄉蠶村都透灘村人。因其家鄉多刺桐,又稱為王桐為。明代海南著名詩人,主要著作有《雞肋集》、《經籍目略》、《瓊台外紀》、《庚申錄》、《原教篇》、《金川玉屑集》、《珠崖表錄》等。
劉大霖(1596年—1635年),男,字孟良,號心瓊,臨高縣永寧鄉縣郭都人,是臨高縣唯一的進士。
史流芳,男,陝西華州人,1691年至1698年(清康熙三十至三十七年)任臨高知縣。任職期間,注重史治,發展生產,推行教育,編史修志。
樊度,男,字潛庵,江蘇揚州人,1703年至1712年(清康熙四十二至五十一年)任臨高縣知縣。在任各縣期間,注重吏治,關心文化和建設。
張岳崧(1773年—1842年),男,字子駿,另字瀚山,號覺庵、指山,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出生於臨高縣新化鄉遵憲都羅萬村,海南在科舉時代唯一的探花,清代知名的書畫家,博學多才,文章、詩詞、書畫、政治、經濟、水利、醫學無所不精,其詩賦宗漢魏而出入唐宋諸家,書法得晉唐諸家奧秘。
聶緝慶,男,湖南衡山人。於1887年至1888年(清光緒十三年至十四年)任臨高縣知縣。
張延,男,直隸天津人。於1888年至1894年(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任臨高縣知縣。在任期間,注重文化教育事業。
王良弼(1886年—1944年),男,號肖岩,臨高縣波蓮鎮美珠村人。他青少年時期,勤奮好學,涉獵廣泛,知識淵博,會吟善寫,是個墨士文人;為人正義清廉,愛國憂民。早年樹立雄心壯志,負航東遊到日本留學,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歸國後,1920年(民國九年)應民選任臨高縣縣長,接著充任粵軍第五統統領,卸任後解甲還鄉,於1931年(民國二十年)親手創立臨高縣鄉村師範學校,並擔任校長。在其擔任縣長期間,為民辦了許多好事。
劉和貴(1910年—1974年),男,臨高縣人偶戲演員,飾演的薛仁貴、薛丁山、狄青、海瑞等角色,最為出色,觀念傳頌不衰。
劉教英(1911年—1981年),女,臨高人偶戲女演員,工旦行。乳名女不教,臨高縣皇桐鄉和伍村人。自幼愛看人偶戲,愛唱人偶戲,生平出演的劇目頗多,拿手劇和角色有《穆桂英》中的穆桂英,《木蘭從軍》中的花木蘭,《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鄧懷玉下山》中的鄧懷玉,《拜寒江》中的樊梨花等。
王興明(1985年—1981年),原名顯金,又名景倫,臨高縣波蓮鎮美珠村人,曾任藝新劇團藝術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省分會員、海南藝人福利委員會副主任、瓊劇傳統藝術顧問等職。
吳奇勳(1914年—1981年),男,原名寧萬,別名吳芬,出生於臨高縣臨城鎮發豪村,歷任《海南日報》第三副總編輯、海南中學校長、海口市民盟副主任、海南行政區黨委知識分子辦公室主任、海口市教育局長、《海南日報》總編輯兼黨委書記等職。
王綱(1909年—1992年),男,原名正路,號耐辛。臨高縣美良龍田村人,多次被評為省、地、縣先進教育工作者,連續三屆當選為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1年當選為臨高縣政協副主席。

地方特產

臨高乳豬,產地以南寶鄉為主,特別是軀體小,肉質細嫩結實,頭小皮薄,骨小且軟,瘦肉多,是海南出口東南亞地區特色之一。製作:烤、燜、蒸,以烤為特,用臨高乳豬燒烤後的乳豬肉皮酥、骨脆、色澤細紅,肉味濃香可口,以姜泥、碎蒜、白糖、酸醋等佐食,多吃不膩,別具風味,享譽中外。
東江玉兔,產於臨高縣東江鄉,是從荷蘭、比利時引進改良的品種,皮厚肉嫩。製作:乾煸、紅燒。特點:肉嫩爽口。
南寶鴨,產地是南寶鄉,以食稻穀為主,個肥肉厚。製作鹵、煸、烤。特別是肥而不膩,美味可口。
多文通菜,又稱總統菜,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期間,國內有關部門專門從海口空運此菜到北京招待他而得名的。產地:臨高縣多文鎮頭神村。主要生長在天然泉水中,種植面積僅30多畝,由於它生長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中,它同其它通菜完全不一樣,其桿長葉少,生放3—4天仍保持其鮮綠,炒吃其味道鮮嫩可口,別具一格。
牛眼螺(亦稱太陽螺),產地臨高新盈鎮、調樓鎮沿海一帶。製作:紅燒(帶辣)。特點是鮮紅色澤、口味鮮辣。
沙蟲,產地:以馬裊、新盈產為主。製作:白灼、滑燒。特點:爽口清甜。製成沙蟲乾,是臨高特產之一。
膏蟹,產地:以馬裊產為主。殼薄膏厚、富含蛋白質。製作:清蒸、白灼。特點:色澤鮮紅、美味可口。
腩肉蘿蔔乾,產地臨高,以臨高縣特產的蘿蔔乾和臨高豬腩肉為原料。製作:炒、燜、煲。特點:爽脆、甘口。
傳統小食
清蒸南寶芋頭、蔥煮臨高小芋頭,油膏蝦米韭菜餅、臨高煎堆、臨高粉、毛薯蔥蒜油膏。
特產工藝品
沙蟲乾、銀魚乾、龍眼、玻璃尤魚乾、紅魚乾、漁家斗笠、漁家服飾。

海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海南省有3個地級市,6個縣級市,4個縣,6個民族自治縣,1個經濟開發區。
地級市海口市三亞市三沙市(原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
縣級市五指山市 | 文昌市瓊海市 | 萬寧市 | 儋州市 | 東方市
定安縣 |  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
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 |  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開發區洋浦經濟開發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