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宋代臨賀城又稱主城,利用東漢、五代城垣,用青磚包砌,城上築城垛,四面辟門並建敵樓,周圍開護城河,元、明、清沿用宋臨賀城。清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1908年)和民國初均有修葺。清中葉以後形成河東故城,內有石板街、民居街巷及粵東會館、文廟、魁星樓、八聖廟、觀音樓等。城址歷史脈絡清晰,文物遺存豐富,城郭保存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與科學價值。
2001年6月25日,作為漢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建築結構
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賀州市賀街鎮,包括四個城址。人鴨村城址建於西漢早期,長方形,版築土城垣,南垣中部有缺口為城門,東、西垣外有寬10米、深2米的護城壕。洲尾坡址是西漢晚期縣坡新址,現四周殘存版築土城垣,縱橫約1000米。河西城址是東漢時由洲尾遷此的新縣城址,略呈長方形,版築夯土牆,殘高3—6米,寬23—25米,東、南、西垣分別長840、879、569米,北垣西段已毀,東段殘存280米。
城外有東漢護城河,五代時將西、北城牆內縮90餘米,重新夯築土城牆630米,南宋時包砌青。
文物保護
保護級別
2001年7月,古建築群——臨賀古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建議
(一)建議自治區級層面通過立法,出台《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加大力度對臨賀故城等廣西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管理和利用。(二)建議自治區層面通過立法,出台《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並將臨賀故城列入專項資金項目庫,同時,整合各部門爭取中央補助資金用於臨賀故城的保護與利用。(三)建議自治區加大對臨賀故城保護與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指標、城建規劃、財稅扶持等方面給予傾斜。儘快規劃一片新區,作為故城核心區居民的搬遷安置點。支持賀街鎮政府等機構搬遷,利用這些地方來建設博物館、展示廳等與故城有關的項目。把臨賀故城與周邊的大桂山森林公園、客家圍屋、南鄉溫泉等旅遊景點連線起來,形成賀州旅遊發展新一極。
(四)借鑑梧州騎樓城的成功經驗,建議將賀州臨賀故城的保護和利用上升為自治區級戰略,從自治區級層面對臨賀故城的保護與利用進行整體規劃,妥善處理文物保護與利用的關係,結合賀州市是世界長壽市的優勢,把賀街鎮打造成具有嶺南特色的歷史文化名鎮和休閒養生長壽為特點的休閒旅遊大鎮,為賀州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添磚加瓦。
修繕保護
2012年安排480萬元用於臨賀故城南城牆西段、粵東會館修繕保護、環境整治工作。
2015年安排350萬元用於臨賀故城蔣家大院修繕工程建設。下一步,自治區將積極爭取中央部門補助資金給予臨賀故城保護和利用工作傾斜支持,並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財稅政策給予傾斜支持。
2017年4月,南城牆中段、河西故城魁星樓維修、大鴨村漢城牆遺址維修、粵東會館、蔣家大院的修繕、故城內基礎設施及環境整治等,投入經費200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