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該寺始建於明朝。禮拜大殿為正方形建築。全寺占地面積2畝,全寺建築總面積2653平方米。大殿建築面積650平方米,本坊教民5OO戶,共2O00人,均屬回族。遵行賽萊非耶.現有阿訇4名,滿拉1O名,學董及鄉老1O名。藏阿文《古蘭經》、《聖訓》數十卷。清真寺匾額有“天方國學”、“護國佑民”等。繁城清真寺,在臨潁縣城西北15公里,繁城回族鎮清真寺街東側。坊上有回民2300人,回族主要以丁、白、馬、張、杜、洪、李等姓氏居多。
歷史及布局
早在明初,回族已定居繁城。清真寺是廣大穆斯林禮拜的神聖殿堂。為了過好宗教生活,繁城回族穆斯林於明朝嘉靖三年(1525年)創建了一座清真寺。寺院坐西向東,占地面積7850平方米,規模宏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1798年)季春清真寺得到重修。
清真寺前門兩側有石獅一對。門前是十三級表石台階,門樓是明三暗五,銜山磨角送木挑檐,五脊六獸,彩色滾龍脊上,中間有兩米多高的鐵柱,上套著鈞瓷串成的寶葫蘆,有四根鐵鏈拉向房坡。陽光之下,耀眼奪目。房檐四角持有鐵馬小銅鐘,風吹鐘響,聲播全鎮。門樓前檐是油漆木柵欄,三個朱紅油漆大門,布滿了虎頭釘。中門上方高懸著“天方國學”大字匾額。進前門下六級台階,是一條高台磚砌甬路,能往二門。二門是一座六角木亭桃檐班克樓,兩根明柱,四扇屏風。南北對開雙扇門,上邊六柱六棱賀頂子,寺脊之上串有三個彩色葫蘆,亭高15米,建築面積24.2米。進二門兩邊為阿訇和哈利發講《古蘭經》用的南北講經樓各六間,連南北配房各三間,明柱走廊,懸有名人贈的匾額,建築面積320平方米。磚砌月台面積120平方米。上月台通往高大寬闊的二殿,八根明柱高20米青石柱墩,建築面積220平方米,過二殿進入大殿(即禮拜堂)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前是透花欞子門。刻有各種花卉鳥獸,正門四扇,高四米。寬四米,南北配門各四扇,高三米,寬四米,大殿正門與二殿內懸清乾隆高題的匾額金字“護國佑民”。二殿北牆立“永垂禁血”石碑一通。伊斯蘭教發源地阿拉伯文碑一通。南牆立重修清真寺碑一通。大殿內是雕樑畫棟,外圍十六根柱子,青石柱墩,方磚鋪地,殿高22米,建築面積250平方米,大殿和二殿都是金碧輝煌。脊頂金龍麒麟,飛馬鹿羊,鳳尾花卉,生動形象,光彩奪目。大殿西牆有券門,通往四層望月樓,第一層用表石條築成,二、三、四層為木質結構,迭木挑檐,尖圓頂子上有鈞瓷寶瓶,角脊獸頭各立一隻鐵葉仙鶴,隨風飛展,絢麗多彩;三、四樓之間懸有明嘉靖五年風歲丙戌匾額,上刻“一中真宰”。樓高28.5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這座巍峨壯觀的古建築因歷經地震,年久失修於1966年十一月十一日夜十一點突然轟隆一聲倒塌了。寺內北跨院是練武場,有三間兵刃庫,南院有男女水房屋11間(內有水井一眼),占地面積450平方米。後門三間筒子房、外掛“清真寺”木匾,兩邊各五間群房,建築面積160平方米,出後門是十一台階,面臨清街。
繁城清真寺與明初南京淨覺寺建築風格相同,在河南省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比開封東大寺略勝一籌。不幸的是該寺經歷數百年的風雨侵蝕,戰亂破壞,已是破舊不堪,岌岌可危,失去了壯觀的原貌。在回族穆斯林民眾心目中,清真寺是比家還重要的地方。由於歷史的原因和各種條件的制約,生活並不富裕的回族民眾雖然為日漸破舊的清真寺心急如焚,寢食不安,但終因經濟拮据,而不得不望寺興嘆。
1991年7月,在鎮黨委、鎮政府的關心下,經過多方籌資,清真寺重建第一期工程正式開始主要工程有前門、女寺、男水房、講堂屋、學生住室、阿訇住室,建築面積1057平方米,1991年10月1日竣工。清真寺重建第二期工程於1993年夏開工,是年12月份竣工,主體工程是大殿和卷棚,建築面積653平方米。1997年,繁城清真寺的標誌性建築,六層望月樓,經廣大穆斯林的共同努力,又重新屹立在民族古鎮的中央,望月樓樣式新穎,寬敞華麗、樓頭尖塔、圓頂、星月標誌閃爍發光。到1998年底,清真寺的重建工程已全部峻工。新建的清真寺雄偉壯觀、富麗堂皇。總建築面積達2653平方米。寺院內植以蒼松翠柏、鮮花綠草,顯得富麗氣派,清新典雅。
清真寺自民國以來的主要任教阿訇有:虎延章(四川人)、張慶林(雲南人)、尚希賢(開封人)、舍學仁(繁城人)、丁殿榮(許昌人)、張國順(郟縣三郎廟人)、丁自政(張家川人)、張少臣(郟縣三郎廟人)、黃萬均(長葛白寨人)、白玉江(繁城人)、尚明德(開封人)、張常清(繁城人)、傅常德(泌陽象河關人)、馬應清(青海人)、丁江濤(繁城人)等。
在原清真寺拜殿內南山牆上離地三米處曾貼著一張黃色草紙,長有尺余,寬約八寸,字大如指頂,楷書十分工整。據清真寺阿訇介紹,殿內牆壁準備刷新,在清除舊灰壁時發現此文,不知何時留下的。拜殿脊檁上寫著嘉慶三年字樣,此文卻無日期及撰書人名字,恐日後清真寺拜殿失去創修賃據,故將此文附錄於此,以為存照。
拜殿序
嘗思事無常主,主善為師,所慮極盛難繼。則生其後者或畏其艱巨,或○遷延,往往昔人之創於前;後之人不克踵事增華,擴而充之隘矣!
如茲里清真寺大殿、門樓及望月樓,皆白阿宏(訇)與其嗣相繼創理,歷有年數,誠盛果也,迄今猶稱道伊喬梓於不衰。幸蒙主恩慈憫,數十春秋,殿則擾是也;而戶口加多,○晨昏拜跪之所局勢狹隘,難以容膝,眾等憂焉。
有孫阿宏(訇)諱世貴,字永福者,接踵而興,大殿之前更建立拜殿,維時、經營圖庶之勞,難以枚舉。茲值大廈落成,稱翠飛羨鳥革,與前所創建者娩美輝映,庶兼容○並○有餘裕,而寺已居乎為完寺矣,謂非主善為師之明證○!夫何患極盛之難繼也。爰刊之於石以志其事,後有作者,亦將有○於斯舉。
按:文中的“○”系無法辨認的字。
此外,在繁城回族老少中,廣泛流傳有“白光道阿訇碎影院”的故事,現根據蒐集資料一併附錄於後。
始末
白光道,曾用名黃順,1907年出生於臨穎縣城一姓巴的貧苦農民家庭,一歲時因父病故生活困苦,被送到繁城鎮白家做養子。
白光道幼年讀私塾,17歲下學到繁城清真寺學習阿拉伯文和伊斯蘭教經典。一年後,又到許昌、禹州等地清真寺住學深造,由於他學習刻苦、修養、遵行好,在當地回民中威信甚高。1929年,白光道到漢口南京路清真寺住學,9月,陳立夫辦的“世界電影院”公演美國影片《戰地英魂》,此片內容荒唐,對伊斯蘭教大肆污辱。白光道看後義憤填膺,次日,他手持斧頭沖向放映室影機前將影機砸碎,頓時影院漆黑,亂成一團,白光道正欲離開,從樓上走下一人用手槍對準他,他不顧生命危險,跨上一步把那人砍傷後衝出影院。白光道為維護民族尊嚴,伸張正義,到當地警察局投案自首,國民黨司法當局認為把事情鬧大會激起眾怒,對他們自己不利,只好登報聲明不再演類似影片,並賠禮道歉,結束此案。當天晚上,《漢口晚報》即以“黃順砸影院投案、影院理屈求和”為題出號外。此事轟動武漢三鎮,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報紙也分別轉載這一訊息,全國各地清真寺阿訇相繼來電邀請黃順先生蒞臨講述砸影院實況。
1936年,白光道應邀先後到北京、天津、廣州等大中城市住學、遊學並講述為宗教雪恥之事。1938年,到西安、蘭州、漢中、上海等地辦學。在上海時,曾任中國經書出版社副編輯。1940年又在西安國小.習巷清真寺國小任阿文教師。1948年回繁城清真寺辦學,任阿文教員兼任阿訇。1953年,因幫助商人葉大五出國朝覲被捕,以反革命罪判15年徒刑。刑滿後仍戴反革命分子帽子,1979年平反,1981年6月,在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