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鎮

臨海鎮

射陽縣臨海鎮是江蘇省重點中心鎮,古稱八大家,是清朝末位狀元張謇在黃海灘上開發創辦的華成公司所在地。位於蘇中北部,東瀕黃海,北與濱海縣、省農墾淮海農場接壤,南與臨海農場相鄰,總面積183平方公里,7.6萬人口,下轄20個村(居)委會。臨海鎮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區域,屬海洋季風性氣候,年均氣溫13.9℃,年均降水量1023.8毫米,年均無霜期224天,鎮域內海岸線長17公里,有灘涂9萬餘畝。

基本信息

交通運輸

水陸交通十分便捷。鎮域位於蘇北灌溉總渠與射陽河之間,境內有雙洋閘奤套閘六垛閘三座出海河閘,戰備河八丈河等水網縱橫交錯,水上交通運輸十分便利,農田水系配套排灌兩分。S309、S204兩條一級化路貫穿鎮內東西、南北,沿海大通道30餘公里,道路即將開工興建,集鎮內道路全部實現了水泥化,村際砂石道路村村聯通;距鹽城機場、鐵路、寧靖鹽高速公路60公里,距射陽港30公里;連雲港180公里,通達便捷。

經濟綜述

臨海鎮臨海鎮
工業經濟初具規模。全鎮擁有各類企業100多家,已形成機械、紡織、食品等一批支柱產業,已創辦了兩大工業園區,並將利用臨近沿海獨特地理位置,創辦一個適合引進低污染的化工工業園區。2006年,臨海鎮實現GDP9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工業增加值3.62億元,同比增長49.6%;完成技改投入4億元,同比增長33.3%;實現工業用電量2400萬度,同比增長60%;引進千萬元以上項目12個,其中億元項目2個。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性收入1020萬元,成為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性收入超千萬元的三個鎮之一。重大項目更是高開高走,其中金馬油脂實現銷售收入8500多萬元,同比增長28%;工業用電180萬度,同比增長35%;實現稅收280萬元,同比增長55.6%,躋身全縣20強行列,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順通離合器實現銷售收入3700萬元,同比增長28%;工業用量1000萬度,同比增長50%;實現稅收120萬元,同比增長20%。鹽城琛裕化學科學有限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2000萬元,工業用電量450萬度,稅收230萬元。上述三家骨幹企業銷售收入、用電量和稅收分別占全鎮52%、75%、57%,對全鎮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強力的支撐作用,成為臨海鎮工業經濟名副其實的“領頭羊”。臨海鎮著重把改善投資環境、推進發展平台最佳化升級作為項目推進的興奮點和著力點,2005年投入巨資2200萬元,突出污水運行系統的建設,已基本調試成功,具備了接納污水的能力,為臨海鎮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臨海鎮臨海鎮
農業生產獨具特色。臨海鎮是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中國蒜薹之鄉,全國著名的“青龍”牌白蒜髮源地和主產區。大宗農產品有棉花大蒜玉米水稻何首烏及多種反季節特種蔬菜作物,蒜薹獲國家綠色食品標誌。海塗開發勢頭強勁。已建成近萬畝高標準海淡水混養塘口,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此建立了3200畝南美白對蝦養殖試驗示範基地,圍墾開發了低壩高網海水養殖8000畝,規劃開發了2萬畝退淡還海養殖。海塗開發勢頭強勁。已建成近萬畝高標準海淡水混養塘口,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此建立了3200畝南美白對蝦養殖試驗示範基地,圍墾開發了低壩高網海水養殖8000畝,規劃開發了2萬畝退淡還海養殖。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臨海鎮基礎教育受國家表彰,是江蘇省科技先進鄉鎮,商業流通網點密布、市場繁榮,醫療衛生設施齊全、文化娛樂豐富多彩,集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連續多年受市、縣表彰。開放力度日益加大。臨海鎮投資政策優惠,服務體系優良。客商的需要就是他們的政策,為客戶服務就是他們的天職。

特色產業

臨海鎮臨海鎮
1998年被中國特產評審委員會命名為“中國蒜苔之鄉”的射陽縣臨海鎮(又名八大家),位於射陽縣東北部,東臨黃海,面積112平方公里,擁有10公里長海岸線,1萬餘畝灘涂,8萬畝耕地。全鎮4.3萬人,98年全鎮人均收入3256元。臨海人瞄準國內外市場,大力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建成了6萬畝“青龍”牌白蒜基地、5000畝灘涂養殖(泥螺、對蝦、魚、紫菜)基地、1.5萬畝稻田養蟹基地、1萬畝出口創匯蔬菜基地、200萬隻家禽養殖基地,逐步形成了“東水、西禽、中特經”的區域種養格局。

臨海種植白蒜,從清朝末年至今大約有150多年的歷史。十年前種植規模還是提藍小賣,因種植分散,管理粗放,產量不高,未形成規模效益。臨海鎮通過統一規劃,對大蒜實行集中連片種植,由過去分散在20多個村零星種植,集中到土質適宜,蒜農有良好種植技術的同勝、西興、中五等11個村,面積也由以前的1.5萬畝左右擴大到98年的5萬畝,是市級“三高”農業示範區。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全國客商的雲集,臨海白蒜基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崛起了“大蒜一條街”,建立了一支500多人的經紀人隊伍。湧現出蔡明橋陳海青等一大批年行銷額達千萬元的優秀經紀人。99年該鎮進一步將大蒜基地面積擴大到6萬畝,建立了5個萬畝片。

臨海鎮黨委、政府注重科技投入,他們與南農大聯合舉辦兩屆現代農業大專班。同時採取短期農業培訓班、趕科技集等形式,推廣農業科技,提高農民科技水平。94年,該鎮協同縣局、縣科委等科研部門聯合成立了射陽大蒜研究所。五年來,研究推廣了立體種植、提純復壯等新技術,“棉套蒜”、“玉米套蒜”、“蒜套菜”等高產立體間套模式普及率達80%以上。同時研究開發了頭大、苔粗、味鮮、耐35保鮮的臨海白蒜新品種──“青龍牌”白蒜。“青龍牌”已註冊成國家馳名商標,並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授予“青龍牌”綠色食品證書。99年,該所和揚州大學農學院聯合研究開發的4萬畝大蒜提純復壯,被國家科委列為國家星火計畫課題。

臨海鎮臨海鎮
臨海鎮積極探索白蒜生產一體化之路,大力興辦與白蒜基地相配套的龍頭加工企業。興建了海星、信星、靈星、臨東等龍頭加工企業,擁有4000噸的保鮮、6000噸的加工能力和4條大蒜保鮮、脫水、加工、速凍系列生產線。大蒜系列產品蒜苔、蒜頭、蒜油、蒜米、蒜片遠銷山東河北北京河南安徽內蒙黑龍江等大中城市,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國際市場上俏銷。臨海不僅是“天下第一蒜”之鄉,而且還是外向型農業的領頭雁。臨海鎮大力實施農業生產一體化、外向化“兩化聯動”戰略,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從日本引進常磐黃瓜、甘理想大根蘿蔔、榨菜、辣根、海綿椒等16種優質創匯蔬菜品種,建立了萬畝出口創匯蔬菜基地。創辦了鹽城星海鹽城宏利鹽城晨龍鹽城金碧4家中外合資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擁有蔬菜醃製、速凍、保鮮、脫水、紫菜育苗等6條系列深加工生產線,與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有著密切的貿易合作關係,外貿出口供貨額超億元。

園區建設

臨海鎮臨海鎮
射陽縣臨海鎮萬畝大蒜綠色栽培產業園區,涉及同勝居委會、華興村團窪村和中五居委會四個村居,核心園區位於同勝居委會。該居委會共有3024人口,1089戶,專業從事大蒜種植農戶830戶,從事大蒜種植勞力1450人,種植大蒜4500畝,均為普通栽培。由於連茬種植,大蒜病害較重,品質逐漸變差,產量逐年下降。規劃建設萬畝大蒜綠色栽培產業園區,不僅徹底改變了大蒜傳統栽培落後技術,而且正順應了當前蒜農的心理需求。

大蒜綠色栽培是指種子或種苗來源於未經基因工程技術改造過的自然界,在生長過程中少用或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生長調節劑等一切違禁物資。目前該萬畝園區周邊無污染企業,水源良好,河道、條溝通暢,達到了“澇能排、旱能灌”的要求。

臨海鎮臨海鎮
臨海鎮萬畝大蒜綠色栽培園區規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建成10000畝綠色栽培示範區,集生產、貯藏加工和銷售“三位一體”,最終建成蒜產品精深加工出口基地。整個園區以同勝居委會為核心,新建大蒜綠色栽培基地3000畝,完善園區內溝、渠、路、橋、涵等配套設施,在園區內新建3.5米寬、2.2公里長的水泥路,改善農田生態條件和生產條件。以同勝居委會、華興村為核心,新建大蒜綠色栽培基地3000畝,修造寬3米、長4.5公里砂石路2條,新建6座橋、2畝排灌站、16個涵洞,形成相互配套。以團窪村、中五村為核心,新建大蒜綠色栽培基地4000畝,使總面積達萬畝。配套農田水系和林網,修建寬3.5米、長4.5公里硬質路一條,修建了3米寬、8公里長的砂石路3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