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旴文化

臨旴文化,系指生活在江西東部地區的人(臨旴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亦為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臨旴文化以臨川古治屬為核心,涵蓋現今撫州市十餘縣區,有時還包括進賢縣,福建的建寧縣等。生成於秦漢,興盛於兩宋,延綿於明清,影響於當今。撫州文學、風物、哲學、教育、藝術、科學、技術、醫理、學術、宗教、民俗、體育、語言、建築、美食等實行向性組合;輻射邵武、南嶺、廬陵、洪都和浙皖、甌閩部分領地,而形成獨具特色,自有特徵,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區域文化。

歷史淵源

一種區域文化的形成,首先是有其歷史淵源的。臨川建置已近2000年,南城早於臨川建置,但最早、最長時臨川文化 間成為郡、州、府治的是臨川,距南宋都城最近的也是臨川。南城有一座洞天福地麻姑山,許多官宦和文人學士曾去遊覽,作詩題書,但他們的活動中心,任職地點都是在臨川,特別是一種"文化向性"和"精神組合",以及"文化趨勢"的歷史進程,使撫州地區的文化屬性納入"臨川文化"的範疇。臨川建置於東漢和帝永元八年,即公元96年。如今,除了發現50餘座漢墓群外,還在金坪磨盤腦、羊坡石、雷劈石、羅成嶺等發現8萬餘平方米的商代遺址。因此,從研究文化的角度看,臨川的文化資源和"精神力度"還要大大地超出它的建置時間。
臨川文化區歷史悠久。夏禹時地處揚州域。春秋時為百越之地。戰國時屬楚。秦時屬揚州九江郡。漢改九江郡為豫章郡。漢高祖五年,建南城縣,屬豫章郡。東漢永元八年分南城一部置臨汝縣,縣治高在臨川古邑,仍屬豫章郡。三國時為吳地,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臨川郡,郡治設在臨汝縣。兩晉、南朝相沿。南朝梁陳時,以今之崇仁、豐城、永豐、新淦等縣增置巴山郡。臨川郡初屬江州,漢武帝時與巴山郡同屬高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郡擴州,以臨川郡並巴山郡之一部置撫州,隸屬洪州總督府,撫州從此定名。唐朝撫州屬江南西道。五代時,屬揚吳,升為昭武軍。宋起,分為撫州和建昌軍,屬江南西路。元朝時改為撫州路、建昌路,另置南豐州,同屬江西行中書省。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改撫州路為臨川府,不久易名撫州府。同年二月升建昌路為肇縣府,九月改為建昌府。明洪武初,仍設撫州府、建昌府,南豐降州為縣,屬建昌府,均隸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東道。清時仍稱撫州府、建昌府,屬南撫建道。1930年至1934年間,黎川、資溪、廣昌、南豐、宜黃、樂安等縣均先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分立蘇區閩贛省和江西省。1932年7月,東鄉珀乾一帶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屬蘇區贛東北省。1949年5月9目,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撫州,7月1日組建撫州分區,江西省撫州分區行處長督察專員公署駐臨川市。1950年9月13日,改撫州分區為撫州區。1952年8月,更名為撫州專區。1967年3月,改為撫州地區。1968年2月,復稱撫州分區。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為撫州地區,屬江西省。1983年7月23日,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1983年9月30日,進賢縣劃入南昌市。至此,撫州地區轄撫州市和臨川、崇仁、宜黃、樂安、南城、南豐、廣昌、黎川、資溪、金溪、東鄉11縣。臨川自古文風昌盛,英才輩出。早在唐朝,王勃在他所寫的傳世名作《滕王閣序》中,就發出過"光照臨川之筆"的由衷讚嘆。至宋,又因科舉連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學者董震譽為"人才之鄉",民間大眾俗稱為"才子之鄉"。臨川自東漢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由於歷史的機緣,大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詩人謝靈運、戴叔倫,詞人馮延已,文學家劉義慶,文學評論家鍾嶸,只學家杜佑等都在這裡做過地方官,對臨川文化的發展產生過積極影響。

發展

五代

戰爭頻繁的五代,北方王、李、吳、曾、晏、陳等世家大族相繼避難南來,卜居臨川。臨川人口逐漸增多,生產迅速發展,商業、手工業日趨繁榮。到了北宋初期出現了"翳野農商"、"賈貨駢肩"(張保和:《羅城記》)的盛況。當時,採取"興文抑武"的政策,大力發展文化,偏重開科取士,對科舉錄取的進士獎賜有加,考取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的,更榮於作戰立功的武將,一時文風大盛。在這一封建文化高漲的歷史時期,著名文學家曾鞏、葉夢得和大詩人陸游相繼來臨川居住或宦遊,大力興辦教育,傳播文化,這裡"各地學館林立,釋來而事筆硯者,十之六七,苦讀書,應科舉之風。

宋代

正是宋代的科舉制度,導致臨川人才激增。從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至宋度宗鹹游八年臨川先後有129人考取監生,205人考取貢士,525人考取舉人,446人考取進士。進十中,北宋138人,占32.58%;南宋308人,占67.42%。中榜人數之多,在江西各縣名列前茅。尤其是嘉定十六年一次考取12人,寶慶二年一次考取18人,鹹淳元年一次考取22名,占且國錄取進士總數的4%、6%和7.33%。"儒林傳為美談,公卿聳觀,朝野震動,盛稱臨川為'人才之鄉'。"(董震:《東發日鈔》)宋代臨川人通過科舉踏入仕途,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節度使,4人官拜御史,17人官任尚書、侍郎,10人擔任知府、刺史,俱各政績顯著。特別是晏殊、晏幾道、王安石,不愧為"臨川才鄉"的出類拔萃的人物。同一時期,還有王安禮、王安國、王雱(世稱"臨川三王"),謝逸、謝薖(世稱"臨川二謝"),危稹、危和(世稱"臨川二危"),陳郁、陳世崇(世稱"臨川二陳")和汪革、饒節、俞國寶、鄧名世等一批文人才士,在詩、文、詞、賦上的成就也很高。據《苕溪漁隱叢話》引述《復齋漫錄》:"元估中,臨川謝無逸過黃州關山可花村館驛,遇湖北王某,江蘇諸某,浙江單某,福建張某等秀才。四人知其來自臨川,戲以'曹植七步成詩,諸君七步為詞'相謔。逸行五步,詞成,揮毫疾書《江城子》一闕於壁;'可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落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蔭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夕陽樓上晚煙籠,粉香濃,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圖中。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標緻依水,情乎俱妙,遂以'五步成詞'聞名江南。"謝逸與謝薖、 汪革、饒節並稱為江西詩派中的"臨川四俊"。饒節還被詩人陸游譽為"詩僧第一"。鄧名世一生從事學術研究,著有《春秋論》、《春秋類史》、《古今姓氏書辯證》等370餘卷,在姓氏考證上成就尤高。南宋,臨川"才鄉"還升起一顆耀眼的明星,這就是一代名醫陳自明。他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寫成《婦人大全良方》24卷,成為中醫婦產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又敢於創新,主張外科外敷內服,辯證施治;敢於突破禁區,最早從事"乳岩"(乳癌)的觀察和研究,為祖國醫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元代,臨川比較著名的人物只有針灸名醫席弘、法律專家張紹和地理學家朱思本。

明清

明朝臨川的人才迅速走出低谷,重新興旺發達。先後有213人考取監生,364人錄取貢士,302人鄉試中舉,166人進士及第。通過考試,先後有383人入仕,其中御只4人,巡撫總督1人,尚書侍郎8人,布政使3人,知府27人,知州21人,總兵、守將11人,擔任同知、知縣的,則多達136人。入仕人數有宋代130人的2.9倍。職官中,有中央的,有地方的;有文臣、有武將;有內政,有餐交;有義士,有諍臣。人才結構的群體性和多樣性,"比之'兩宋',有過之無不及"。(李紱:《臨川縣誌》序)。前有艾南英、陳際泰、羅萬藻、章世純,四人飽讀經書,博學多才,所作時文風靡一時,是譽滿江南的"四大才子"。邱兆麟與祝徽、帥機並稱為"三大名士"。邱作詩才思敏捷,用詞造句,常能化腐朽為神奇,別開生面;祝的文章師在王安石,勁骨奇姿,博大精深;帥機作賦即景生情,妙筆生花,所作"兩頌"(《平西夏頌》、《出閣講學頌》)、"一賦"(南北二京賦),深為明神宗賞識,"公卿競相傳抄,紙為之貴"。湯顯祖是明代傑出的戲劇家。他的巨著《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世稱"臨川四夢"。三百多年來,一直受人稱讚,久演不衰。《牡丹亭》已被譯成日、德、法、英、俄等多種文本。在歷史和天文學領域,也眾星璀璨,引人注目。著名文史學家徐奮鵬花了半生的精力寫成可與《資治通鑑》相比美的《今古治統》20卷。傳到日本後,被視為"佐治之妙藥,興國之良方",在"明治維新"中起過一定作用。著名天文學家吳昊,通過細心觀察,精密計算和反覆實驗,糾正了舊渾天儀的誤差,製成星象位置更準確的新渾天儀,其製作技術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明代,臨川還出了許多正直、愛國人士。"一朝諍臣"傅朝佑嫉惡如仇,先後6次上書彈劾奸相周延儒、溫體仁;愛國商人朱均旺,身居日本,情懷祖國,前後三次冒著生命危險偷渡過回國,密報軍情,使明朝得以預先準備,及時調整部署,援助朝鮮,取得反擊日本侵略者的軍事勝利;傅朝佑堅持真理,朱均旺受罪愛鄉,獲得了"正氣在臨川"的聲譽。清王朝建立三百多年間,通過各次科舉考試,臨川只有187人考取監生,306人考取貢士,202人考取舉人,101人考取進士。錄取進士的人數是兩宋的25%,明代的66%。入仕後,有37人擔任朝官(御史3人、侍郎4人、內閣中書10人、翰林院8人、各部主事12人),121人擔任地方官(知府5人、知州3人、同知3人、知縣73人),武職(總兵、把總、鎮守)9人,合計167人,比兩宋多28%,比明朝少56%。這一時期,臨川入仕者居高位的不多,但大都才華出眾,為世人注目。一代名臣李紱,歷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歷官廣西巡撫、直錄總督及工、戶、吏、禮、兵5任,敢於斷請命,彈劾貪贓枉法的河南巡撫田文鏡;敢於快刀斬亂麻,疏通津沽漕運,緩解京城糧荒,政績顯著,獲得清世宗"奉國罄心"的獎勵。一代才士李來泰,"博學多識,工詩善文"。康熙十八年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力挫來自各地的一百七八十名懦學,奪得高奎,任四川會邡知縣時,"興利除弊,發展生產",深受當地士民愛戴。清官馬汝良,任山西黎城知縣,巧斷大案、要案。鐵面無私,為受害者伸冤解恨,時人稱"馬青天"。愛國志士黃維翰,任吉林呼蘭知府時,"雷厲風行查禁罌粟,力阻外輪駛入呼蘭內河",保護了人民利益,維護了國家主權,"東北輿論,交相稱許"。在學術界,則是"理學盛於南,文學興於北。",李紱、紀大奎都是南臨川理學名家。前者著有《陸子學譜》、《朱子晚年學譜》、《陽明學錄》,力圖調和朱、陸的學說;後者都很有影響。李宗瀚、李聯琇、李瑞清則是北臨川詩文高手。李宗瀚、李聯琇,文學韓愈、歐陽修,搖曳生姿;詩宗李商隱,沉博艷麗,是當時江西文壇上的佼佼者;李瑞清是全國知名的教育家和書法家,他善於以篆作畫,以畫入篆,畫花卉微妙微肖,繪佛更是栩栩如生,日本書畫界不惜重金求購,譽灌東瀛。

民國

民國廢了科學,興了新學,但臨川只有300多人考取大學、中專;所聘任才,軍界有2箇中將,5個少將;政界有2個專員,14個市,縣長;學界有12個教授、副教授。他們之中,有中將師長劉世均、"國防部"西北兵部中將總監萬舞、蘇魯戰區政治部少將主任周復、第38師政治部少將主任兼遂川、吉安縣長楊耕經、"國民政府"立法委員黃強、三青團江西支部幹事長李德廉和七行政區專員吳養愚、江西省高級法院院長梁仁傑、南昌市市長艾懷瑜。從事科技教育事業的,有北京大學工商法律系教授吳英荃、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易錫麟、中山大學經濟系教授辛膺、盲人教育家萬維章、鄉村教育家桂瑞藩、唐式麒。桂瑞藩創辦的桂橋國小,為臨川、撫州、進腎、南昌、豐城、東鄉、南城、南豐、崇仁、宜黃、樂安、餘干、高安等13個縣市培養人才,桃李滿天下。經營工商企業的,有著名紡織專家朱仙舫和四川巨商湯子敬。朱仙舫長期在上海中新紗廠任職,致力改進紡織技術,提高同外國紗廠競爭的能力;以後在漢口、安慶、九江等地創辦紗廠和麵粉廠,為發展民族工業,特別是發展江西的輕工業作出貢獻。湯子敬在重慶開設布疋、山貨店和錢莊,"經營有方,成為蜀中巨富,人稱湯百萬,'湯半城、湯財神'"。這一時期,臨川許多熱血青年投身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和抗日救亡運動,湧現了一批彪炳史冊的革命英烈。主要有:傅烈(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兼軍委書記)、傅大慶(孫中山的政治的總顧問鮑羅延、軍事總顧問加倫將軍的翻譯,曾被派到馬來西亞,作馬共中央宣傳部長)、周治中(女,中共江西省委婦女部長)、周壽南(中共臨川縣委書記)等
臨川才子臨川才子是臨旴文化的得意之筆。宋代,臨川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節度使,4人官拜御史,17人官任尚書、侍郎,10人擔任知府、刺史,俱各政績顯著。明代,臨川人擔任御史4人,巡撫總督1人,尚書侍郎8人,布政使3人,知府27人,知州21人,總兵、守將11人,擔任同知、知縣的,則多達136人。清代,臨川人有御史3人、侍郎4人、內閣中書10人、翰林院8人、各部主事12人,知府5人、知州3人、同知3人、知縣73人,總兵、把總、鎮守9人。民國時,臨川人在軍界有2箇中將,5個少將;政界有2個專員,14個市,縣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臨川出了1個政治局委員,2個大區書記、1箇中央組織部長、7個副省級領導、41個地師級幹部。《中國歷史名人辭典》內有134臨川人,《江西曆代文學藝術家大全》共收錄了1296人,其中臨川籍名家近300人,幾占四分之一。“宋詞四開祖,臨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家,臨川有荊公”,“江南四才子,陳、羅和章、艾”。“江西詩派”前期25人,臨川有謝逸、汪革和被陸游稱為“詩僧第一”的饒節。全國兩宋詞人867人,江西為153人,而臨川就占40餘人。北宋著名詞人晏殊、晏幾道、偉大改革家王安石、明代劇壇偉人湯顯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