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藥鋪

概述

膏藥,中藥外用的一種,古稱薄貼,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藥熬成膠狀物質,塗在布、紙或皮的一面,可以較長時間地貼在患處,主要用來治療瘡癤、消腫痛等。早在久遠的年代,我國醫學家就有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
中醫外科膏藥是運用中藥歸經原則,運用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大複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由於膏藥用於肌表薄貼,所以膏藥中取氣味具厚的藥物,並加以引藥率領群藥,開結行滯直達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膚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功效。貼於體表的膏藥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同時藥物在患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此外,因膏藥中有些刺激性強的藥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藥物穿通皮膚及黏膜後,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也可產生全身性藥物作用。

正確貼法

先在紅腫痛部位,用75%酒精消毒,或用生薑片擦拭;如有傷口,可用稀高錳酸鉀溶液洗淨膿血後試乾,再將折合的膏藥攤開,放在小火上烘軟,有時因病情需要,在烘軟的膏藥上均勻撒上一些藥粉,再反覆折合,攤開膏藥,使藥粉混入其間,以便更快、更好地發揮療效。
如出現患部發癢時,需在膏藥外面按摩,如果不見效,可將膏藥揭下,用酒精棉球塗擦發癢處,再將膏藥加溫貼上。如出現患處膿液時,可在膏藥表面加些紗布,或在膏藥被紙中夾剪一小孔,使孔與傷口對應貼敷,以便排膿。對已糜爛,疼痛不止,或出現水泡者,可貼拔毒膏治療,或將膏藥揭下,用酒精消毒,再塗紅藥水,用紗布包紮。
貼橡皮膏藥,如傷濕止痛膏、消炎止痛膏等時,應先將患處用酒精棉球擦淨,撕去膏藥

膏藥歷史起源

膏藥,是中藥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在戰國秦漢時期出現的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著作中都有關於膏藥的記載。這時的膏藥,是豬脂膏之類的軟膏。魏晉時期煉丹術盛行,黑膏藥已經出現。唐宋時黑膏藥的製備逐漸完善,得到廣泛使用。明清時已經成為普遍的用藥之一。到了近代,由於湯藥的發展,黑膏藥的使用大大減少。現代工藝的橡膠膏出現後,黑膏藥已幾乎從醫院中絕跡,只流傳在民間。據現代藥理研究,黑膏藥在吸收、療效方面優於橡膠膏。但由於黑膏藥的製作工藝較為複雜,沒有統一標準,不易進行質量控制,導致黑膏藥的質量參差齊。因黑膏藥的製作費時費力,中醫醫院多開展中藥外敷,即用中草藥粉碎後調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質呈軟膏狀外敷後以棉紙、繃帶固定,每24小時換藥次,使用成本較高。黑膏藥每貼可使用3—15天,揭下後可再次貼敷,不影響療效,因此費用較低。
膏,顧名思義,就是粘稠之物。膏劑是常溫下為固體、半固體、半流體的一類劑型。由藥物和基質兩個部分組成(也有不用基質的)。繆希雍《炮炙大法》說:“膏者,熬成稠膏也”;龔雲林《壽世保元》:“膏者膠也”;都反映了膏劑的形態。
膏劑是祖國醫學的一類古老劑型,其淵源久遠。早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羯羊脂,用於塗搽皮膚以防皸裂,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膏藥;《黃帝內經》中記述了“豕膏”,“癰發於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塗以豕膏,六日已。”《內經至真要大論》:“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後代膏藥的濫觴”。南北朝時稱膏劑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稱謂。明清時代將唐代的“煎”改稱為“膏滋”或“膏”,並納入了膏劑的範疇。這樣,膏劑的品種更加豐富了。隨著歷史的發展,膏劑的用途逐漸擴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內病也用膏。清吳師機《理淪駢文》,對膏劑的方藥、套用和製備工藝均進行了專門的論述,並創造出了白膏藥、松香膏藥等膏劑類型。隨著透皮給藥系統(TDDS)的研究迅速發展,外用膏劑的套用範圍也更為廣闊。
膏劑作用比較廣泛,無論是內服還是外用,由於其具有一定的稠度,故而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緩慢、作用長期持久、局部療效切實等優點。徐靈胎說:“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膿祛腐,止痛生肌並遮風護肉之類,其膏宜輕薄日換。治里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靈,藥亦隨病加減,其膏宜重厚久貼。”
外用膏藥古稱薄貼。唐·李綽《尚書故實》載述:“虞元公鎮南海,疽發於鬢,相國姬遂取膏藥貼於瘡上,數日平復。”具體製法:根據不同病情,選用相應藥物,浸於植物油內,浸泡一定時間,入鍋煎熬,等藥物枯黑後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時再按油之比例(視當時不同季節)加入適量的鉛丹,拌勻,將鍋離火(或先離火後放丹)。候藥凝厚如膏,切成大塊,投放於冷水中去火毒。待用時加熱熔化,攤於布片或厚紙或薄油紙片上,貼於患處體表皮膚即可。臨證有用以治里者,如關節疼痛,僵直,深部肌肉酸困,肌膚麻木,深部膿腫,骨折,傷筋等症。取其祛風化濕,行氣活血,續筋接骨之作用,如萬應膏、接骨膏等。有用以治療表者,如體表癰、癤、疽、疔等瘡瘍諸疾,具有消腫定痛,去腐生肌,收口,保護瘡口等作用,如太乙膏、獨角蓮膏、陽和解凝膏、沖和膏等。
膏藥在我國的套用歷史悠久,古醫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膏藥之優劣,療效是根本。膏藥屬於外治,從而避免了內服藥物的毒副作用,再加上療效確切,受到了民眾廣泛歡迎。清代的徐大椿曰:“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膏藥中的藥物直接貼敷於體表穴位上,藥性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滲透達皮下組織,一方面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另一方面可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直達臟腑失調經氣失調的病所,發揮藥物“歸經”和功能效應,從而發揮最大的全身藥理效應。而傳統的注射及口服療法除損傷神經、血管、肌肉等組織和腸道反應,使病人不易接受外,這些方法都易使藥物通過全身的血液循環及腸道破壞,而真正到達疾病局部的藥物少之甚微,所以用藥量極大,並且療效極差。而膏藥的外治療法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使藥效數倍提高,而且不易產生耐藥性。

膏藥章歷史發展

膏藥章”在傳統秘方配製基礎上,利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成功研製了新一代高科技產品“膏藥章”系列產品。該產品克服了古方膏藥中含鉛毒、易污染的缺點,讓患處快速發熱打開體表之毛孔,使藥物直接快速滲透直達病灶。同時按照“膏藥章”特有的“經俞立體複合療法”治療,使療效明顯增加。
章氏一世祖仔鈞,唐時自福建古田遷居遂安貂山,部分章氏後人遷徙山東,他們為官正,為民順,為醫良。
據《章氏家書》記載,明朝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在大學士張居正的輔佐下,任賢有道,廣納賢才,在政治上,經濟上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使得當時的政府面貌煥然一新,尤其在求醫問藥方面,更是悉數蒐集民間偏方、驗方。正因如此,萬曆6年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萬曆29年楊繼洲的《針灸大成》這些時代巨著得以一一誕生,萬曆10年,章氏膏藥也被納入皇宮,冊封為“宮廷聖方”,從此“膏藥章”隨之名聲鵲起。
膏藥章”以祖傳的秘制方式製作的膏藥,獨具三大特點,一、拔出骨中毒:藥物經透皮吸收後,強力穿透骨膜、骨質、骨髓,形成微分子游離狀態,快速鎖住風、寒、濕,骨刺、骨垃圾等毒素,切斷“骨毒”分子鏈,使骨毒素瓦解隨人體代謝排出體外,讓關節部位活動自如,倍感輕鬆;二、生出骨中津:藥物有效成分,提高血液流速的同時,快速在骨內形成營養圈,加強骨、肌肉細胞的更新速度,使之快速滋生出隨液,營養軟骨面和減少骨之間的摩擦,令關節曲張自如,關節不麻不腫不脹了,走路沒問題;三、補出骨中骨:通過藥物持續不斷的高度滲透,刺激骨髓細胞造血,提高骨自愈能力,讓病變的骨組織重新活起來,使得風、寒、濕、毒侵蝕後在關節上留下的細小空洞,同步注入骨營養,激活骨關節細胞,修復損傷,防止風寒濕毒等外邪的再次侵擾,補一次骨,等於換一副新骨,以防風濕骨病再次復發,幾百年來救治風濕骨病患者無數,享譽京、津、魯、翼、晉、陝,有劇本及家書記載至今。
時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退卻台灣,時任國民黨高官愛國人士——章氏後人某某為了不讓“膏藥章”失傳,冒著被錯殺的生命危險,謝絕去台,誓死捍衛“膏藥章”,方使“膏藥章”得以傳承下來。
“膏藥章”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了,歷經滄桑歲月,“膏藥章”後世傳人採用祖傳秘方和獨有的“古今立體穴位療法”,為無數病人祛除病痛,是專治頸、肩、腰、腿病的百年老字號膏藥。
2003年,“膏藥章”傳人某某以秘方和品牌入股的方式成立了陝西運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公司地處文化底蘊深厚、人傑地靈的古都西安。以“中藥化、專業化、品牌化”為公司的戰略方向,嚴格秉承“捫心棄疾,積善餘慶”之祖訓,認真恪守“明理才會追求卓越,精工才有優良品質,修行才能博得厚愛”企業理念,在嚴格遵循祖傳秘制的基礎上,按照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精心選料,精心炮製,實現了傳統秘方和現代工藝的完美融合,發展成集生產、研發、分銷為一體,擁有獨立的通過GMP認證的生產基地。

膏藥章加盟

為了更好地將“膏藥章”這一具有悠久歷史底蘊的品牌發揚光大,讓“膏藥章”的神奇功效為更多患者擺脫病痛折磨送去福音,在繼承數百年老字號的傳統基礎上,在國內首創“膏藥章”特許經營連鎖專賣店,多年來在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得以持續、健康、膨脹式的發展。“膏藥章”以質量為根本,以創新求發展;以品牌為紐帶,以共贏為目標;打造健康品牌,服務社會、創造和諧,攜手社會各界有志於獨立創業的人士,讓“膏藥章”百年老號在全國各地生根開花,服務千家萬戶。竭誠歡迎各位有識之士加盟“膏藥章”,與“膏藥章”共享品牌,共創輝煌。
正確揭膏藥的方法,膏藥怎么容易揭掉而且不疼:
1.避開毛髮。儘量避開毛髮較多的地方,或者將患處的毛髮剪掉。
2.熱敷。貼膏藥前,最好先用熱毛巾將患處的皮膚擦淨,拭乾後再貼。
3.揭膏藥時抹點油。揭膏藥時,可以一邊揭一邊塗一些爽身粉或嬰兒油。如果沒有這些,用點橄欖油等植物油也可以。
4.揭下膏藥後,用溫水沖洗。這樣可以緩解其對皮膚的刺激。

膏藥章膏藥清洗

取下膏藥後應該如何清洗身上殘渣呢? 膏藥的印記不好去除,如果不是明顯的的地方不用去管它,它會自然掉下,如果是明顯部位可以用酒精試一下。必須用澡巾撮,或等比較乾一些時,不怎么粘時再祛除掉。
用松節油清除最快,最理想,並有協助治療作用;用家中炒菜用的植物油亦可清除,但較慢;用揭下的膏藥油麵或透明膠帶反覆貼上遺留在皮膚上的膏藥痕跡,也可清除。用“正骨水”、“正紅花油”、“六神花露水”均可清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