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出血性大腸埃希

EHEC為出血性腸炎之病原,主要有大腸埃希桿菌O157∶H7,是1982年新發現的一種致腹瀉大腸埃希桿菌。 血性便、病程短者,陽性率高;水樣便、病程長,尤其超過7天者,陽性率低。 DNA序列分析,發現其溶血素AB基因為EHEC特有,其特異性強,敏感快速,3~4h可出結果。

由腸出血性大腸埃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HEC為出血性腸炎之病原,主要有大腸埃希桿菌O157∶H7,是1982年新發現的一種致腹瀉大腸埃希桿菌。此外,O26∶H11也可能是病原之一。我國目前尚未見有正式報導。

早期症狀

潛伏期1~14天,常見為4~8天。病前可有進食冷藏的半成品加工快餐食品史。分無症狀感染、輕度腹瀉、出血性腸炎三種臨床類型。典型的表現是急性起病,腹瀉,初為水樣便,繼之為血性便。伴痙攣性腹痛,不發熱或低熱,可伴噁心、嘔吐及上感樣症狀。無合併症者,7~10天自然痊癒。少數病人於病程1~2周,繼發急性溶血性尿毒綜合徵(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HUS),表現為蒼白無力,血尿少尿、無尿,皮下黏膜出血,黃疸昏迷驚厥等。多見於老人、兒童、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死率10%~50%。
除流行病學及臨床特點支持外,從大便中發現O157∶H7大腸埃希桿菌及其毒素才能確診,其鑑定方法有:
1.細菌培養分離 提高大便培養陽性率就能提高確診率,影響培養的因素,主要是大便性狀、病程及培養基的選擇。血性便、病程短者,陽性率高;水樣便、病程長,尤其超過7天者,陽性率低。山梨醇-麥康凱瓊脂(SMAC)可提高陽性率。
2.免疫學檢測 用單克隆抗體進行直接ELISA反應檢測O157∶H7大腸埃希桿菌。
3.基因檢測 套用EHEC特異性DNA探針,其敏感性、特異性均可達99%;或套用PCR對EHEC DNA序列分析,發現其溶血素AB基因為EHEC特有,其特異性強,敏感快速,3~4h可出結果。其他尚有對SLT1、SLT2兩對寡核苷酸引物同時擴增的多重PCR法,但尚未在臨床廣泛套用。深圳鵬程專家指出:基因檢測可用於臨床研究與流行病學調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