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組織

神經組織

人和高等動物的基本組織之一。是神經系統的主要構成成分。神經組織是由神經元(即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所組成。神經元是神經組織中的主要成份,具有接受刺激和傳導興奮的功能,也是神經活動的基本功能單位。神經膠質在神經組織中起著支持、保護和營養作用。神經組織(nerve tissue)是高度分化的組織,構成人體神經系統的主要成分。感興趣神經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藥理學、免疫學、發育學等來自多學科、多層面的題材,感興趣發表以基礎實驗性研究為主的揭示大腦皮質、海馬、松果體、神經膠質細胞、脊髓神經元、周圍神經元以及運動和感覺神經損傷與再生的研究原著,對有助於認識神經再生正常和異常機制的臨床類文章,如罕見病例報告、調查分析等也可納入範圍。

神經再生

神經組織神經組織

神經細胞的胞體是神經元的代謝、營養中心。在神經元的突起或腦體受到傷害或軸突斷離時,如損傷部位距胞體較遠,則胞體可出現逆行性改變,胞體腫脹、核偏位、尼氏體溶解,重者核消失。如輕度傷害,3周后胞體開

始恢復。而被損傷的神經纖維遠端的軸突及髓鞘在12~24小時可逐漸出現解體和脂滴,稱此過程為演變反應。

損傷部位的近側斷端,殘留的施萬細胞分裂增生,向遠瑞形成細胞索。受傷的近端軸突以出芽的方式生長。伸入新生的施萬細胞索內,在施萬細胞的誘導下,軸突沿細胞索生長直至伸到原來軸突終末所在部位,新生軸突終末可分支與相應細胞組織建立聯繫,恢復了功能,此過程稱為神經再生。一般神經軸突都有再生能力,可恢復原來的功能,所需時間一般約3~6個月,若損傷嚴重兩斷端相距甚遠,其間長入癲痕組織過多,或與遠端未能良好互相對接,將影響再生。施萬細胞在周圍神經再生修復過程中,有誘導、營養及促進軸突生長和成熟的作用。中樞神經纖維雖然也有再生能力,但由於損傷部位的神經膠質細胞增生較快,形成膠質搬痕,阻斷了神經對接,影響了再生。

神經元胞體或近胞體處嚴重損傷時,可導致神經細胞解體死亡,一般難以修復再生。在損傷部位周圍,可見到神經細胞有絲分裂過程,說明神經細胞損傷後,在一定條件下仍有一定分裂能力,但再生的條件和功能的恢復仍然受諸多因素影響,研究證明神經營養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是能支持神經元生存和促神經突起生長的可溶性化學物質,該類物質對神經系統的發育和神經再生起重要作用。如神經生長因子 NGF(nerve growth factor),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fibroblast growth factor),表皮生長因子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等。關於神經再生仍是當今研究的重要課題。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為英文版雜誌,以國際通用語言研究最前沿、最熱點的神經再生問題。創刊起點高,評估論文研究成果的學術標準高,對論文語言表述水平的要求高。

期刊簡介

宗旨

神經組織神經組織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2006年創刊,面向國際、立足國際,以辦好一本國際神經再生學科界專家公認的專業性學術期刊為工作目標,主要發表神經再生領域基礎及套用基礎研究方面的學術文章。

出版

2009年本刊重點出版對神經損傷修復過程中原位神經幹細胞以及移植的神經幹細胞作用機制的研究,出版神經組織工程、神經退行性疾病組織形態學變化以及中醫藥對神經細胞、神經組織再生過程中生理、病理結構變化影響的相關研究文章。面向國際,立足國際,關注全球範圍內具有創新性的抑制、促進或影響神經細胞、神經組織再生結構變化相關機制的研究,關注由此而發生的一系列功能變化及其相互關係。

感興趣神經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藥理學、免疫學、發育學等來自多學科、多層面的題材,感興趣發表以基礎實驗性研究為主的揭示大腦皮質、海馬、松果體、神經膠質細胞、脊髓神經元、周圍神經元以及運動和感覺神經損傷與再生的研究原著,對有助於認識神經再生正常和異常機制的臨床類文章,如罕見病例報告、調查分析等也可納入範圍。

收錄

科學引文索引(SCI)

2006年被SCI引文庫收錄8篇

2008年1月至2008年7月被SCI收錄文章188篇

美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BIOSIS)

美國《化學文摘》(CA)

荷蘭《醫學文摘庫/醫學文摘》(EM)

波蘭《哥伯尼索引》(IC)

中國英文版科技期刊資料庫(統計源期刊)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期刊)

2007年被CA收錄247篇,被EM收錄173篇

2012年6月SCI公布NRR雜誌影響因子為0.216。

組成器官

神經組織(nerve tissue)是高度分化的組織,構成人體神經系統的主要成分。它廣泛分布於人體各組織器官內,具有聯繫、調節和支配各器官的功能活動,使機體成為協調統一的整體。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所組成。

神經細胞在醫學界取得的成果

神經祖細胞三聯修復療法

神經祖細胞三聯修復療法是由神經祖細胞、物理治療、康復三者聯合的綜合療法,以特殊藥物祖細胞治療為引導和為核心,以康復理療為輔助,是一種鞏固、綜合、整體、系統的全新療法。能夠全面激活、修復腦神經,內外兼治雙向作用,快速根除神經系統疾病,徹底攻克了腦病難題,是目前唯一能徹底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特效療法。

神經祖細胞三聯修復療法,採用具有針對性的特殊藥物,幫助改善病灶部位的毛細血管的微循環能力,提高人體肌體免疫力。加上細胞的注入能徹底斬斷對腦神經的各種損害,修復受損病變的腦神經細胞,使其自身產生細胞免疫保護膜,完全阻斷再次復發的途徑從而使神經系統得到很好的恢復和改善,同時雙向調節機體免疫,配合康復理療來鞏固療效,避免疾病復發。

結構

神經組織神經組織

1.胞體:神經元的胞體(soma)在於腦和脊髓的灰質及神經節內,其形態各異,常見的形態為星形、錐體形、梨形和圓球形狀等。胞體大小不一,直徑在5~150μm之間。胞體是神經元

的代謝和營養中心。胞體的結構與一般細胞相似,有核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l)細胞膜:胞體的胞膜和突起表面的膜,是連續完整的細胞膜。除突觸部位的胞膜有特有的結構外,大部分胞膜為單位膜結構。神經細胞膜的特點是一個敏感而易興奮的膜。在膜上有各種受體(receptor)和離子通道(ionic chanel),二者各由不同的膜蛋白所構成。形成突觸部分的細胞膜增厚。膜上受體可與相應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結合。當受體與乙醯膽鹼遞質或γ-氨基丁酸遞質結合時,膜的離子通透性及膜內外電位差發生改變,胞膜產生相應的生理活動:興奮或抑制。

(2)細胞核:多位於神經細胞體中央,大而圓,異染色質少,多位於核膜內側,常染色質多,散在於核的中部,故著色淺,核仁1~2個,大而明顯。細胞變性時,核多移向周邊而偏位。

2.突觸

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非神經細胞(肌細胞、腺細胞等)之間的一種特化的細胞連線,稱為突觸(synapse)。它是神經元之間的聯繫和進行生理活動的關鍵性結構。突觸可分兩類,即化學性突觸(chemical synapse)和電突觸(electrical synapsse)。通常所說的突觸是指前者而言。

化學突觸

光鏡下,多數突觸的形態是軸突終未呈球狀或環狀膨大,附在另一個神經元的胞體或樹突表面,其膨大部分稱為突觸小體(synaptic corpuscle)或突觸結(synaptic bouton)。

神經組織神經組織

根據兩個神經元之間所形成的突觸部位,則有不同的類型,最多的為軸-體突觸(axo-

somatic synapse)和軸-樹突觸(axo-axonal synapse)此外還有軸-棘突觸(axo-spinous),軸-軸突觸(axo-axonal synapse)和樹-樹突觸(dendroden-driticsynapse)等等。通常一個神經元有許多突觸,可接受多個神經元傳來的信息,如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有2000個以上的突觸。大腦皮質錐體細胞約有30000個突觸。小腦浦肯野細胞可多達200 000個突觸,突觸在神經元的胞體和樹突基部分布最密,樹突尖部和軸突起始段最少。

電鏡下,突觸由三部分組成:突觸前部、突觸間隙和突觸後部。突觸前部和突觸後部相對應的細胞膜較其餘部位略增厚,分別稱為突觸前膜和突觸後膜,兩膜之間的狹窄間隙稱為突觸間隙。

1.突觸前部(presynaptic element)神經元軸突終末呈球狀膨大,軸膜增厚形成突觸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厚約6~7nm。在突觸前膜部位的胞漿內,含有許多突觸小泡(synaptic vesicle)以及一些微絲和微管、線粒體和滑面內質網等。突觸小泡是突觸前部的特徵性結構,小泡內含有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各種突觸內的突觸小泡形狀和大小頗不一致,是因其所含神經遞質不同。常見突觸小泡類型有:①球形小泡(spherical vesicle),直徑約20~60nm,小泡清亮,其中含有興奮性神經遞質,如乙醯膽鹼;②顆粒小泡(granular vesicle),小泡內含有電子密度高的緻密顆粒,按其顆粒大小又可分為兩種:小顆粒小泡直徑約30~60nm,通常含胺類神經遞質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大顆粒小泡直徑可達80~200nm,所含的神經遞質為5-羥色胺或腦啡肽等肽類;③扁平小泡(flat vesicle),小泡長徑約50nm,呈扁平圓形,其中含有抑制性神經遞質,如γ-氨基丁酸等。

神經膠質細胞(neuroglia cell)簡稱神經膠質(neuroglia ),廣泛分布於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普通染色只能顯示胞核,用特殊銀染方法才能顯示神經膠質細胞整體形態。神經膠質細胞一般較神經細胞小,突起多而不規則,數量約為神經細胞的十倍。多分布在神經元胞體、突起以及中樞神經毛細血管的周圍。神經膠質細胞具有支持。一營養、保護、髓鞘形成及絕緣,並有分裂增殖與再生修復等多種作用。

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膠質細胞

神經組織神經組織

1.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是膠質細胞中最大的一種,胞體呈星形,核大呈圓形或橢圓

形,染色較淺。胞質內有交織走行的神經膠質絲(neuroglial filament)。由胞體伸出許多呈放射狀走行的突起,部分突起末端膨大形成腳板(end foot),附著在毛細血管基膜上,或伸到腦和脊髓的表面形成膠質界膜(gliolimitan)。星形膠質細胞約占全部膠質細胞的20%。星形膠質細胞依其分布及結構又可分為兩種。

(1)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protoplasmie astrocyte):分布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灰質內,位於神經細胞體及其突起的周圍。原漿性星形膠質細胞的突起不規則,分支多而短曲,表面不光滑。胞質內的神經膠質絲少。

(2)纖維性星形膠質細胞(fibrous astrocyte):分布於白質內,位於神經纖維之間。其突起呈放射狀,細長而直,分支少,表面光滑。胞質內有許多交織排列的原纖維,其超微結構是一種中間絲,稱神經膠質絲,其內含有膠質原纖維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用免疫細胞化學染色技術能特異性地顯示出這類細胞。

星形膠質細胞含有高濃度的K+,並能攝取某些神經遞質(如γ-氨基丁酸)。它通過調節細胞間隙的K+和神經遞質濃度,來影響神經元的功能活動。因此,星形膠質細胞對維持神經細胞微環境的穩定和調節代謝過程起重要作用。當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時,星形膠質細胞迅速分裂增殖,以形成膠質瘢痕形式進行修復。

神經纖維

神經纖維(nerve fiber)是以神經細胞的突起(包括軸突與樹突)為中軸,外包神經膠質細胞(施萬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根據神經纖維有無髓鞘包裹,分為有髓和無髓神經纖維兩種。

神經纖維

有髓神經纖維

有髓神經纖維(myelinated nerve fiber)由軸突(或樹突)、髓鞘、神經膜構成。髓鞘(myelin sheath)及神經膜(neurolemma)呈鞘狀包裹在軸突的周圍。在軸突的起始部無髓鞘包裹,稱此部為起始段(initial segment)起始段遠側的軸突部分,髓鞘呈節段包捲軸突,形似藕節,其間斷部位,軸膜裸露,,可發生膜電位變化,稱此部位為神經纖維節(node of nerve fiber),又稱郎飛結(Ranvier node)。兩個相鄰結之間的一段,稱結間體(internode),長約0.5~lmm,它是由一個施萬細胞所形成的髓鞘及其周圍的神經膜構成。施萬細胞核呈長橢圓形,位於髓鞘邊緣的少量胞質內。髓鞘主要是由類脂質和蛋白質所組成,稱為髓磷脂(myelin)在常規染色標本上,因髓鞘中的類脂被溶解,僅見殘存的蛋白質呈網狀,稱神經角演網(neurokeratin network)。在鋨酸浸染標本上,髓鞘呈黑色,其中還可見數個呈漏斗形的斜裂,稱髓鞘切跡(incisure of myelin)或施-蘭切跡(Schmidt-Lanterman incisure)。電鏡下,髓鞘為明暗相間的同心圓板層排列。髓鞘有保護和絕緣作用,可防 止神經衝動的擴散。有髓神經纖維的神經衝動傳導,是從一個郎飛結跳到相鄰郎飛結的跳躍式傳導,長的神經纖維,軸突就粗,髓鞘亦厚。結間體也長,傳導速度快。反之,傳導速度慢。大部分腦、脊神經屬於有髓神經纖維。 中樞神經系統有髓神經纖維的髓鞘由少突膠質細胞形成。一個少突膠質細胞的幾個突起,可分別包卷幾條軸突形成髓鞘,其郎飛結較寬,無髓鞘切跡,其胞體位於神經纖維之間。

無髓神經纖維

無髓神經纖維(nonmyelinated nervefiber)較細的軸突及施萬細胞構成,無髓鞘、無郎飛結。電鏡下可見一個施萬細胞深淺不同的包裹5~15條粗細不等的軸突。無髓神經纖維的神經衝動傳導是沿著軸突進行連續性傳導,其傳導速度比有髓神經纖維慢得多。植物神經的節後纖維和部分感覺神經纖維屬無髓神經纖維。

人體四大組織

人體四大組織分別是: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上皮組織也叫做上皮,它是襯貼或覆蓋在其它組織上的一種重要結構。由密集的上皮細胞和少量細胞間質構成。結構特點是細胞結合緊密,細胞間質少。
結締組織由細胞和大量細胞間質構成,結締組織的細胞間質包括基質、細絲狀的纖維和不斷循環更新的組織液,具有重要功能意義。細胞散居於細胞間質內,分布無極性。
肌肉組織 由特殊分化的肌細胞構成,許多肌細胞聚集在一起,被結締組織包圍而成肌束,其間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纖維分布。主要功能是收縮,機體的各種動作、體內各臟器的活動都由它完成。
神經組織
人和高等動物的基本組織之一。是神經系統的主要構成成分。神經組織是由神經元(即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所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