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心臟按壓

胸外心臟按壓

胸外心臟按壓,依傳統的觀點是“心泵機制”,即在胸外按壓時,心臟在胸骨和脊柱之間擠壓,使左右心室受壓而泵出血液;放鬆壓迫後,心室舒張,血液回心。近年臨床觀察證明,人體循環的動力不單是心泵機制,主要還是來自胸腔內壓增減的變化, 心臟驟停病人的胸廓仍具有一定的彈性,胸骨和肋骨交界處可因受壓下陷。因此,當按壓胸部時,使血液向前流動的機制是由於胸腔內壓力普遍增加,以致胸內壓力>頸動脈壓>頭動脈壓>頸靜脈壓。正是這個壓差使血液向頸動脈,流向頭部,回流到頸靜脈。

基本信息

簡介

胸外心臟按壓,依傳統的觀點是“心泵機制”,即在胸外按壓時,心臟在胸骨和脊柱之間擠壓,使左右心室受壓而泵出血液;放鬆壓迫後,心室舒張,血液回心。近年臨床觀察證明,人體循環的動力不單是心泵機制,主要還是來自胸腔內壓增減的變化, 心臟驟停病人的胸廓仍具有一定的彈性,胸骨和肋骨交界處可因受壓下陷。因此,當按壓胸部時,使血液向前流動的機制是由於胸腔內壓力普遍增加,以致胸內壓力>頸動脈壓>頭動脈壓>頸靜脈壓。正是這個壓差使血液向頸動脈,流向頭部,回流到頸靜脈。

適應證

各種原因所造成的循環驟停,包括心搏驟停、心室纖顫及心搏極弱。

禁忌證

(1)胸壁開放性損傷;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確心、肺、腦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無法逆轉者,可不必進行復甦術。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方法

(1)按壓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處的正中線上或劍突上2.5~5cm處。  

(2)按壓方法:

①搶救者一手掌根部緊貼於胸部按壓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兩手平行重疊且手指交叉互握稍抬起,使手指脫離胸壁。

②搶救者雙臂應繃直,雙肩中點垂直於按壓部位,利用上半身體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壓。

③按壓應平穩、有規律地進行,不能間斷,下壓與向上放鬆時間相等;按壓至最低點處,應有一明顯的停頓,不能衝擊式的猛壓或跳躍式按壓;放鬆時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離開胸部按珏部位,但應儘量放鬆,使胸骨不受任何壓力。

④按壓頻率為80~100次/分,小兒90~100次/分,按壓與放鬆時間比例以1:2為恰當。與呼吸的比例同上述。

⑤按壓深度成人為4~5cm,5~13歲者3cm,嬰、幼兒2cm。

(3)按壓有效的主要指標

①按壓時能捫及大動脈搏動;收縮壓2>8.OkPa;

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膚等色澤再度轉紅;

③擴大的瞳孔再度縮小;

④出現自主呼吸;

⑤神志逐漸恢復,可有眼球活動,睫毛反射與對光反射出現,甚至手腳抽動,肌張力增加。  

 

(4)在胸外按壓的同時要進行人工呼吸

更不要為了觀察脈搏和心率而頻頻中斷心肺復甦,按壓停歇時間一般不要超過10秒,以免干擾復甦成功。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比例按照單人復甦方式應為30:2。

注意事項

(1) 首先檢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阻塞。口腔內如有異物應及時清除(包括義齒),為人工呼吸或氣管插管打下基礎。因為維持循環與呼吸功能同等重要,兩者缺一不可。

(2) 準確、及時判斷心跳停止,果斷有效地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是保障搶救成功的關鍵。在胸外按壓的同時建立良好的靜脈通路,以保障復甦藥物及時有效地發揮作用。

(3) 操作者準確、熟練、動作要到位。應注意按壓正確部位、操作手法的準確性。按壓應平穩、均勻、有規律。

(4) 按壓部位不宜過低,以免損傷肝、胃等內臟。壓力要適宜,過輕不足以推動血液循環;過重會使胸骨骨折,導致氣血胸。

(5)心肺復甦施救應堅持20~30分鐘,如為低溫、溺水、觸電、藥物中毒、高血鉀症等患者,可適當延長心肺復甦實施的時間。

常見錯誤

1)按壓部位不正確。
向下錯位時則受壓部位為劍突,可至劍突受壓折斷,肝臟受衝擊破裂或胃部受壓導致嘔吐定位向兩旁偏移或按壓時手指沒有翹起時則易至肋骨骨折及連枷胸,導致氣胸、血胸。
所以按壓前一定要按照標準的方法進行定位,手掌根部的長軸應與肋骨的長軸平行,不要偏向一旁,手指、手心翹起,避免接觸和按壓肋骨或肋軟骨。

2)搶救者按壓時肘部彎曲,導致用力不垂直,按壓力量不足,按壓深度達不到4~5公分。
正確的方法是搶救者雙臂繃直,雙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壓,按壓時可利用髖關節為支點,以肩、臂部力量向下按壓。

3)衝擊式按壓、猛壓、揉面式、搖擺式、搓搓板式、按壓放鬆時抬手離開胸骨定位點,導致下次按壓部位錯誤等情況,均可由此引起骨折。
正確的方法是按壓要平穩,垂直用力向下,有規律的進行,不能間斷,不能左右搖擺,不能衝擊式地猛壓。按壓與放鬆時間應大致相等。放鬆時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離開胸骨定位點,但應儘量放鬆,使胸骨不承受任何壓力,否則,心臟則不能充分舒張,從而導致血液回流障礙,影響心臟按壓的效果。

4)放鬆時未能使胸部充分鬆弛,胸部仍在承受一定的壓力,影響血液回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