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鳴盛

胡鳴盛

胡鳴盛(1886~1971)即胡文玉。文史學家,教育家。其研究範圍廣泛,涉及詩詞、音韻、歷史、典籍、哲學理論、醫學、農業、軍事諸方面。湖北應城(今歸湖北省孝感市管轄)城關人。

1905年進應城縣立高等國小堂。因成績特別優異,經校方特許提前畢業,免試進入德安府中學堂。1911年8月,他在父親及大哥的支持下,赴武漢考入江漢大學,先攻讀歷史,後改學法律,視野逐漸開闊,求學之志愈堅。1913年7月(當時江漢大學已停辦),邀約同學劉博平(即劉賾)等進京報考北京大學,以優異成績進入北大文科(相當於現在的文學院)中國哲學門(相當於現在的哲學系,當時只設中國哲學,無西洋哲學)第一班專修哲學。其時,恰逢章太炎在京舉辦“國學講習會”,便師承章氏,研習經學、史學及諸子百家。1918年7月畢業,獲北大文學學士學位,旋即受聘於北大國學研究所,協助整理明、清兩朝檔案,同時兼任國史編纂處湖北省名譽徵集員。1921年,改任北京醫科專門學校教授。是年5月,參加北京八所國立高等學校教職員聯席會議,並出任秘書。在秘書長李大釗的直接領導下,從事進步活動。
1927年4月28日,共產黨人李大釗被奉系軍閥殺害。胡鳴盛憤然棄職返回應城,被推選為縣民大會副主席兼總工會秘書。後出任縣教育局長,對縣立中心國小的教育教學有諸多的改進,如不準體罰學生,勸導教師上課不要死板著面孔,對學生要善於啟發和引導。他還利用職務之便,盡力擁護共產黨員和革命者,遂為地方頑固勢力所不容。不久辭職,再赴北平從事學術活動。
1929年8月,胡鳴盛應聘於國立北平圖書館,為該館編纂委員會委員,兼寫經組組長。寫經組在胡鳴盛主持下,重編敦煌遺書目錄,名為《敦煌石室寫經詳目》及《石室寫經詳目續編》。編輯過程中,專聘周叔迦先生幫助考證。至1935年上述兩部目錄已經基本草就,著錄敦煌遺書約萬件,惜因北平圖書館南遷,未能出版。1935年7月,胡鳴盛應邀赴青島出任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兼圖書館主任。次年,仍返北平就任故宮博物院特詢委員會委員。“七七事變”後,離北平南下,擬取道武漢轉赴雲貴川。途經廣水時,火車遭日機轟炸,交通受阻,方輾轉返回應城。1938年10月,縣城淪陷,舉家遷居黃灘。身棲小樓,終年閉門不出。日寇欲利用其聲望,多次“邀請”出任要職,皆為其拒絕。
胡鳴盛在避居期間,堅持每天看書學習,研習書法,修訂古籍,寫了約20萬字的《唐詩選讀》。他堅持不讓孫子們上敵戰區的學校,免受奴化教育的毒害。為了不荒廢學業,他督促其子茂實輔導孩子們學國文、英文,其侄茂績輔導他們學習數學,自己也抽空指導他們讀《左傳》、《呂氏春秋》、唐宋名家詩詞等。這樣使孫輩的兄妹三人在戰亂時期不僅沒有影響學業,而且都有所學,大有長進。抗戰勝利後,胡鳴盛一家從黃灘遷回城關寓住於設在馬坊街的縣立中學內,其子茂實擔任該校教員。1947年,他主持應城縣文獻徵集委員會的工作,蒐集、整理成了5萬餘字的“應城抗戰史料”初稿,以具體翔實的史實,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應城的滔天罪行。
應城解放後,胡鳴盛被選為湖北省政協委員及湖北省各界代表會議特詢代表,駐會常委;後又當選為湖北省人大代表,應城縣人大代表。1955年,當選並出任應城縣副縣長,主管文教衛生工作,長達13年。在任期間,他十分重視和關心應城教育事業的發展,經常為學校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入學、升學、教育經費、師資培訓以及掃盲等問題,主動找縣長、縣委文教部門的同志商量,尋求解決辦法。1954年應城縣第一屆人代會上,他和王育之先生聯名建議在城關大南門內右側劃撥一塊空地,由政府撥款,將設在公園內的原中心國小遷出,新建一所國小。這個建議被大會通過,縣政府立即組織財力、物力、人力付諸實施。一年後,新的中心國小(即現在的實驗國小)建成。他經常向學校的教師提出“教師必須為人師表”;對縣裡每年至少集訓教師一次,以提高教師思想、教學水平的作法,極表贊同。1957年,學校重視勞動教育卻削弱了課堂教學,他為此找縣委文教部負責人提意見說:“勞動教育要搞,但學校應以教學為主,學生總得要讀書,不讀書就不叫學生”。
胡鳴盛不僅是一位從教多年並主管過教育行政的教育工作者,而且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他精通哲學、法學,而且對經學、史學、訓詁均有很深的造詣,尤精於文字、音韻及版本、目錄、校勘之類。他早年在教學期間,即著有《扁鵲倉公列傳注》、《韋莊詞注》(1923)、《安定先生年譜》(1925)、《清太宗聖訓的稿殘本(附校勘記)》(載於《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第1卷第7期,1925年11月)、《陳士元先生年譜》(載於《國立北平圖書館月刊》第3卷第5號,1929年11月)、《故宮雜鈔》、《四庫薈要目錄索引》(1930)、《敦煌寫本佛經草目》(1933年由北平中央刻經院排印出版)、《唐詩選讀》等著作數十種。新中國建立後,他在分管工作之餘,又著有《周濂溪》、《高似孫子略補註》、《陸賈新語注》、《唐婦女詩抄》、《木農具結構圖集》(與李必達合著)、《又玄集注》(1961)、《德安府藝文志》等著作。胡鳴盛先生在晚年,還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先後完成《偉大革命導師恩格斯年表》(1959)、《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年表》(1963)、《偉大革命導師列寧》(1966)等的寫作,達40餘萬言。他計畫在有生之年,完成史達林、毛澤東兩個年表,卻因“文革”的影響,未能如願。
胡鳴盛先生於1971年10月30日逝世。身後留給子孫的錢財無幾,但給社會留下了一筆知識財富,成為人們對他永久的紀念。胡鳴盛先生有四子兩女,長子茂實,出生於1904年,曾用名慕實、振聲。1930年畢業於武昌中華大學外國文學系。此後,長期在應城從事教育工作,執教40年,他辛勤耕耘,教育有方,深受歷屆學生的尊崇和喜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