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概述
簡介

1918年生,浙江紹興人。
師從沈尹默。為其入室弟子。曾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上海出版學校和上海市青年宮任書法教師。現為上海中國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上海文史館館員。書學論文曾入選全國第一、二屆書學討論會。為《辭海》《美術辭典》書法詞條撰稿人之一。師從沈尹默,為其入室弟子。生前曾任上海中國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上海文史館館員。1951年師從沈尹默先生學習書法。1960年調入上海中國畫院,參與籌建“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
作品

1985年為國小生書《歐體大楷》字帖,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1986年榮獲市文聯頒發的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獎。1989年應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之邀赴香港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在港出版《胡問遂書法選集》。1991年應邀赴紹興舉辦個人書法展覽。1993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胡問遂從藝六十年書法回顧展》。出版大型作品集《胡問遂書法集》。1994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第四次個人書法展覽。1995年榮獲第三屆上海市文學藝術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胡問遂行書字帖》。
個人履歷

1960年 調入上海中國畫院,參與籌建“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
1961年 “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成立,任主要業務幹部。
1962年 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上海出版學校書法教師。《大楷習字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71年 為韶山毛主席紀念館書毛主席《七律·到韶山》大型詩碑。
1972年 在《文匯報》發表行草書魯迅《七律·自嘲》。
1978年 參加編寫《常用字字帖》行書部分,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1979年 被選為上海市書法家首次訪日代表團成員,訪問日本。
1980年 任第一屆全國書法展覽會評審會委員。
1981年 參加在紹興舉辦的全國首屆中國書學研究交流會,發表論文《論入帖和出帖》。為國小生書《國小生字帖》(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1985年 為國小生書《歐體大楷》字帖,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1986年 榮獲市文聯頒發的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獎。
1989年 應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之邀赴香港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在港出版《胡問遂書法選集》。
1991年 應邀赴紹興舉辦個人書法展覽。
1993年 在上海美術館舉辦《胡問遂從藝六十年書法回顧展》。出版大型作品集《胡問遂書法集》。
1994年 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第四次個人書法展覽。
1995年 榮獲第三屆上海市文學藝術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胡問遂行書字帖》。
人物事跡

有一次,師徒一起臨寫《鄭文公》,沈師對比兩人臨書後說:“你比我臨得像。”胡問遂聽了很高興,以為在表揚自己。可仔細品味沈師臨作,發現沈書神態、意趣深得原碑真髓。才恍然大悟,不能以形似為滿足,當貴在得古人之神韻。
胡問遂早年學柳公權,繼學顏魯公,得厚重豐潤之精髓,轉習褚遂良,得縝密靈動之韻致。後溯“二王”行草,兼及智永、李北海、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數十年堅持不懈。其書法渾厚凝重,灑脫靈動,氣韻高雅,意態從容,是海派書法藝術的典型代表人物。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重大書法展覽,並為博物館、紀念館、名勝地收藏或翻刻入石。
在習帖的同時,胡問遂對北碑亦深有研習。《始平公》、《魏靈藏》、《鄭文公》、《嵩高靈廟》等碑,均反覆臨寫,將北碑的雄強恣肆融於自己的書法之中,把山隔水阻的碑與帖融為一體。書藝五體皆善,尤以擘窠行書最為著名,其名作曹操《觀滄海》中堂,字大經尺,雄強峻利,氣勢磅礴。
藝術成就

書法評論

胡問遂先生生於1918年,出生於文人輩出的浙江紹興,耳濡目染於大家墨韻,潛移默化於書道帖學。胡問遂作為書法主體,他的書藝實踐及其書道探索,已進行了成功的文化積累,給我們一系列深沉跌宕的文化啟迪。
書品與人品並重,為其一。胡問遂重書品,更重人品。他一生勤勉,從小在方磚上揮毫練字,把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放成徑尺大字而日臨百字;以“書不驚人死不休”而暗中自勵;用四年時間臨了顏真卿《自書告身》一千餘遍;“為了諳熟技法,天天揮毫達十個小時,一天需用毛邊紙一刀”。他真誠相待,在書房中常年掛上“嚴以律己,誠以待人”的自勉聯;學生有求必有助,輔導之中見真誠;他把“率真”兩字印上了《胡問遂書法集》的封面,以示書藝以“率真”為文化定向,他引領了“率真入書化質實”的藝術實踐;當申城大型文化設施落成,他總是奉獻墨寶以示祝賀。他以情動人,說得十分精闢:“書法藝術的高尚之處,正是在於一個‘情’字。這才是法外之大法,乃是藝術的真諦所在。這裡寄語後學,切切不能忘記這一點。”他以情入書,雖厚凝雄渾卻情真意切。他平和簡靜,孜孜以求而從容不迫,開拓“自家風貌”而水到渠成,險而不怪,平而不頗,聚墨不狂,結體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