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衣不下症 胎兒娩出後,經過較長時間胎盤不能娩出,稱“胞衣不下”,亦稱“息胎”,現代醫學名“胎盤滯留”
病因病機
胎衣不下的發病機理,主要是氣血運行不暢,胞宮活動力減弱,不能促使胞衣排出。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因素,大致分氣虛和血瘀兩種。
1.氣虛孕婦體質素虛,元氣不足,加之臨產用力過度,精神疲乏,無力送出胞衣。如《胎產心法》說:“有因氣血虛弱,產母力乏,氣不轉運,不能傳送而停擱不下。
”
2.血瘀由於產時調攝失宜,或感受寒邪,致令氣血凝滯而胞衣不下。如《諸病源候論》說:“由產婦初時用力,此產兒出體已疲頓,不能更用氣,產胞經停之間,外冷乘之,則血道否澀,故胞久不出。”
辨證施治
胞衣不下,證有虛實兩型,虛者流血量多,色淡,少腹微脹,按之不痛;實者流血量少,色黯,腹痛拒按。
1.氣虛
主要證候:產後胞衣不下,少腹微脹,按之不痛,有塊不堅,陰道流血量多,色淡,並伴有面色恍白,頭暈心悸,神疲氣短,畏冷喜熱,舌淡苔薄白,脈虛弱。
證候分析:素體正氣不足,產時用力過度,氣血耗損,無力運胞外出,故產後胞衣不下。因內無瘀滯,則少腹微脹而按之不痛。胞衣停著,胞宮未復,則按之有塊而不堅。氣虛不能攝血,故下血量多而色談。血虛不能上榮頭面,故頭暈面色蒼白。氣虛中陽不振,營血虧耗,則心悸,神疲氣短,畏冷喜熱。舌淡苔白,脈虛弱,皆為氣血虛弱之徵。
治法:益氣養血,佐以化瘀。
方藥:加參生化湯(《傅青主女科》)。方中人參補益中氣。當歸、川芎養血活血,佐桃仁以增活血化瘀之力。炮姜、甘草、大棗健脾和中以資化源。使其行中有補,氣血充足,運行暢通則胞衣自下。
2.血瘀
主要證候:產後胞衣不下,小腹疼痛,拒按,按之有塊而硬,惡露甚少,色黯紅,面色紫黯,舌質黯紅,脈沉弦或沉澀。
證候分析:因瘀血凝滯,惡露停積胞中,脹而不下,則小腹疼痛,拒按。按之有塊而硬惡露甚少,色黯紅,面色紫黯,舌質黯紅,脈沉弦或沉澀均為瘀血內阻所致。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古沒竭散(《證治準繩》)合失笑散(方見崩漏篇)。方中血竭、沒藥活血散瘀、定痛。失笑散更助其活血化瘀之力。使瘀去則胞衣自下。若血瘀而因於寒者,則見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治宜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方用黑神散(《和劑局方》)加牛膝。方中肉桂、乾薑溫經散寒以通血脈。地黃、當歸、白芍養血和血。蒲黃行血去瘀。加牛膝以引血下行。大豆、甘草滋養補中。使瘀去而不傷正,寒去血行,而胞自下。
胞衣不下,古人對此比較重視,如《寶慶方》說:“產科之難,臨產莫重於催生,既產莫重於胞衣不下。”這便指出了本病的嚴重性。因本病在臨床上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陰道出血,如在短期內出血不多,可按辨證論治。如大量出血者,則易導致出血性休克。此時就應及時取出胎盤,以免危及生命。有時也可表現為陰道出血甚少,或無陰道出血,而表現為宮腔內積血,子宮底逐漸升高,當按壓子宮或加腹壓時,可有大量血塊或血液湧出。嚴重者也可進入休克狀態,應百倍警惕。
其他療法
1.用蓖麻油30克,研細成膏,塗產婦足心,胞衣即下,衣下即洗去。
2.針灸:中樞(臍下4寸),先針後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