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學者的解釋
天津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久已馳名,但三個台究竟指何為台,又各距何處為八里、七里、六里?
今晚報副刊曾刊載楊德華師長教師(八里台)地名新考一文引,<元史>第29卷\"泰定本紀\"泰定元年八月躬諸王八里台,因元代譯文無定字,八里台原稱八裡帶親王屬地.八裡帶為元世祖忽必烈之侄孫.封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帶,迤西有防水堤衍稱王頂堤.八里台是八裡帶親王屬地之通稱,並不指特定之樓台,亦無距何處為八里之量化概念.楊文中闡明六里台與七里台均未得出處,想是近代人以自八里台核算里程數推想得出.以上論據比擬可托.
天津六里台地名呈現於解放前,那時為一片荒地,處於海光寺與八里台之間,人跡稀少,那時僅有一個中日中學建於該處,以進修日語為主由日本軍方資助,講課教員有沈兼士、周作人……等,1945年日本降服佩服後該校停辦,校址移交於南開大學北院.1952年院系調整後又將該校轉撥於天津大學土建系,兩年後轉給天津市工農速成中學,目前是天津師範大學北院,那時八路公共汽車即由東站開通至六里台終點站.這是在天津地圖上初次呈現六里台地名,其起原估量是按距八里台約1公里而揣測得出,並沒有台的根據.
天津市七里台不斷到解放初仍無此命名,但人們都斷想在八里台與六里台之間理應還有一個七里台裝點其間.1952年天津三大學(北洋大學、南開大學、津沽大學)進行院系調整,箇中將調整後的北洋大學(已改名為天津大學)將由西沽北洋大學原址遷至七里台現址.那時該地址有地盤1500餘畝,水坑數百畝,廢體育場一座,財務局舊倉庫一座、交通部電台一座、校區東鄰衛津河與衛津路,那時為彈石路,東校門衛津河上有舊木橋一座名南國橋.
修建工程於1952年5月開工,多量磚、灰、砂、石源源運到工地.因為場地生疏,運輸工人屢屢不得其門而入,有的運至南開大學,有的運到六里台定址找收料人,進料較紊亂.那時作者任建校總工程師,杜齊禮傳授任工程組副組長,郭冰同志任資料組長,經三人協商便在校東門木橋處立上大木牌一個,上書\"天津三大學七里台工地\",從此天津基建工人六千餘人,運料工人及大車、汽車等都日日收支校門,七里台的地名也就隨之迅速傳播.
1952年10月,天津大黌舍舍正式建成並在新校址開學,數千學生與教職工開端進入運動,八路公共汽車也由六里台延伸至八里台作為終點站,七里台站名正式呈現在校東門外,校部新印的信封也以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七里台作為新校址.天津市地圖示出七里台為正式地名至今已51年,跨越兩代前史.此一地名是無意中提出的,現在杜、郭二老均已仙逝,作者現年也已83歲,以上由來數百年後恐無人再知此地名來歷了.
民間老人的解釋
筆者近日乘坐643路公車時,當車行駛到八里台附近,與一位老人同路的年輕女士問那位老人,八里台這一地名的由來。那位老人向年輕女士作了解釋,筆者在旁邊側聽,大概記錄如下:這裡之所以叫八里台,緣於這裡距天津市的老城中心(也就是鼓樓)相距有8里地,筆者後來從地圖上測量,從八里台立交橋起算,到鼓樓的直線距離也正好是4公里(即八里地),這也證實了老人的說法。但是,另外一個問題又浮現在了我們的眼前,就是為什麼天津有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卻沒有“一里台”、“二里台”等這樣的地名呢?同樣,老人也給我們做出了解釋:原來解放以前,天津老城(即現天津東西南北四馬路以里的地方)外是一片荒地,這荒地並不是實實在在的土地,而是一片大沼澤,或者說是一片大水塘,那時候,只有現在八里台和六里台這兩個地方有那么一塊高地,因為人們習慣於把高地稱之為“台”,因此就留下了“八里台”和“六里台”這兩個地名。解放以後,天津城市不斷擴張,不再局限於老城區那狹小的一塊地方,因此原本荒蕪的水塘,都被填成了陸地,八里台、六里台這原本兩塊水中的高地的景觀也就消失了。至於七里台名稱的由來,正如上面那位學者所說的,乃是人們附會之作,“天津市七里台一直到解放初仍無此定名,但人們都斷想在八里台與六里台之間理應還有一個七里台點綴其間”,因此後來被人們附會了這么一個地名。原本八里台附近的一片荒地,現在也已成為了天津市的中心繁華地帶,天津的兩所著名學府: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也正坐落於此,八里台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小地方,也逐漸成為了天津的一個耀眼的明珠。
其他解釋
“八里台”處在南開、和平、河西三個區的交界地帶,原是舊城外南部坑窪葦塘中的一塊高地,後漸成村落,因距老城八里而得名。連通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的衛津路,約在1913年形成,初名“八里台大街”。1946年,因西側的衛津河而更為今名。
《今晚報·副刊》1994年12月27日刊載楊德華先生《八里台地名新考》。文章引《元史》29卷“泰定本紀”載:泰定元年八月躬諸王八里台。因元代譯文無定字,八里台原稱八裡帶親王屬地。八裡帶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侄孫,其封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帶。八里台是八裡帶親王屬地之通稱,並不指特定之樓台。楊文認為:六里台與七里台均未得出處,想是近代人以自八里台計算里程數推想得出。
查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影印本《二十五史》第九冊7217頁第四欄第23行,《元史·二九泰定帝記》:“八月……丁巳賜諸王八里台。”但楊文所言“八里台為八裡帶親王屬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帶”,惜其沒能列舉確切史料加以論證,僅可聊備一說,尚不足為確論也。
六里台處於南門外海光寺與八里台之間,作為地名,出現於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這裡是一大片開窪荒地,人煙稀少,僅有一所“中日中學”。該校以學習日語為主,由日本軍方贊助開辦。沈兼士、周作人等曾在該校任教。1945年日本投降後,該校停辦,校址移交南開大學北院。1952年院系調整,將該校址轉給天津大學土建系,兩年後又轉給天津市工農速成中學,後成為天津師範大學北院。《天津地名志·河西區》影印《1952年河西區圖》,就標明“六里台、吳家窯、佟樓、梁家花園、丁家花園”等地名。當時公共汽車八路,由天津東站始發,終點站即為六里台。推測“六里台”地名由來,因距八里台一公里而派生。
1952年,院系調整,北洋大學更名天津大學,由西沽遷到今址。當時新建校區占地1500餘畝,水坑數百畝,東鄰衛津河、衛津路,校區東門臨衛津河有一座舊木橋——其舊址即今廣電局對過的天津大學東門。1952年5月,天津大學新校區建築開工。由於當時沒有明確的地名,致使運建材車輛找不著工地大門,誤將建材運到毗鄰的南開大學。建校工程負責人在校東門木橋處豎立大木牌,上書“天津大學七里台工地”幾個醒目大字。於是,“七里台”地名就逐漸叫響了。1952年10月,新校區建成,天津大學數千師生遷入。八路公共汽車終點站由“六里台”延至“八里台”,而“七里台”成為新站名。天津大學新印信封以“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七里台”為校址。不久,天津地圖示出“七里台”,這個新地名就誕生了。
“八里台”是原生地名。“六里台”因距“八里台”一公里而派生得名。在“八里台”和“六里台”之間,再加上“七里台”, 順理成章地形成了系列地名。
如今的衛津路,已成繁華通衢和交通樞紐,——
六里台:原師大北院,東行通總醫院、和平路;西行通中醫學院、電子商城。
七里台:天津大學、廣電局、醫科大學 。
八里台:南開大學、新華書店、原師大南院;前行,通天塔、水上、體院、李七莊;左拐,通佟樓、南樓、日報社;右拐,通圖書館、王頂堤、華苑居住區及產業園區。
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布局合理、指向性強的系列地名(同時也是公交站名)功不可沒!
說到八里台,還得談兩座橋,一是聶公橋,二是立交橋。1900年,八國聯軍向天津守軍聶士成部發起猛攻。聶士成堅守八里台橋,中炮陣亡,英勇捐軀。 1905年,清政府建聶公紀念碑,將八里台橋命名為聶公橋。2000年,市政府豎立聶公銅像,以資紀念。位於和平、南開、河西三區交界處的八里台立交橋,1985年修建,是天津首座三層互通式立交橋。八里台的兩座橋,昭示傳統與現實的交匯。
天津舊時有歇後語:“南門外警察——代管八里台的事兒”。當年出了南門,海光寺一帶是連綿稻田,而六里台、八里台一帶則是郊外開窪荒原。舊時南門外警察公署轄區最多延伸到海光寺一帶。天津人埋怨某機構或某人管事過寬過濫,就說:“你是南門外的警察——還代管八里台的事兒!”
天津有兩個“八里台”,一是南開區八里台街,另一個是津南區八里台鎮。南開八里台,因距離老城裡大約八里而得名。津南八里台,明代永樂二年(1404)成村,因地勢較高,距大韓莊、大孫莊、巨葛莊各八里而得名。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