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株石豆蘭

聚株石豆蘭

聚株石豆蘭是蘭科、石豆蘭屬植物。產雲南南部(勐臘、勐海)。

基本信息

植物信息

種中文名:聚株石豆蘭

聚株石豆蘭聚株石豆蘭

種拉丁名:Bulbophyllumsutepense(RolfeexDownie)Seidenf.etSmitin

命名來源:(植物分類學報)[Orch.ThailandPrelimin.List3:366.1961]

中國植物志:19:188

組中文名:短序組

組拉丁名:Sect.Desmosanthes

屬拉丁名:Bulbophyllum

亞族中文名:石豆蘭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BulbophyllinaeSchltr.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Humb,Bonpl.etKunth

亞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態特徵

根狀莖匍匐生根。假鱗莖在根狀莖上聚生,梨形或近球形,長6—12毫米,中部粗5—10毫米,頂生1枚葉,乾後表面具皺紋。葉革質,長圓形或長圓狀舌形,長1.5—4.5厘

聚株石豆蘭聚株石豆蘭

米,中部寬6---9毫米,先端銳尖或稍鈍,基部楔形,近無柄,近先端邊緣具細齒。花葶1--2個,從假鱗莖基部發出,稍高出假鱗莖之上,全體無毛;總狀花序常具4—5朵花,由於花序軸縮短似成傘狀;花序柄長不及5毫米,被3—4枚膜質鞘所包;花苞片卵狀披針形,比花梗連同子房長,長約4毫米,中部寬1.8毫米,先端短急尖,具1條脈;花淡黃色,萼片離生;中萼片卵狀披針形,凹的,長2.2—3毫米,基部寬約1.8毫米,先端短急尖,具3條脈,全緣,近先端兩側邊緣稍向內卷;側萼片斜披針形,長5—6毫米,基部寬1.5—1.8毫米,具3條脈,先端長漸尖,全緣,近中部以上兩側邊緣內卷呈筒狀;花瓣狹長圓形,長約1.5毫米,基部上方寬0.7毫米,先端急尖,具1條脈,全緣;唇瓣近卵狀三角形,很小,比花瓣短,向外下彎,3裂;側裂片直立,三角形,中裂片狹長圓形,先端近急尖,唇盤密生乳突;蕊柱粗短,長約1.1毫米;蕊柱齒不高出藥帽之上,細尖,約長0.1毫米;蕊柱足向上彎曲,長1.4毫米,其分離部分長0.8毫米;藥帽半球形,前緣先端稍具短突。花期5月。

產地分布

雲南南部(勐臘、勐海)。生於海拔1200—1600米的山地混交林中樹幹上。

分布於泰國寮國。模式標本產於泰國。

參考文獻:

Buibophyllum sutepense (Rolfe ex Downie)Seidenf.Et Smitin,Orch.ThailandPrelimin.List 3:366.1961;Seidenf.In Dansk Bot.Ark.29(1):169,fig.82.1973,et 33(3):79,fig.46.1979,et in Opera Bot.114:297.1992;Z.H.TsietS.C.Chen in Acta Phytotax.Sin.33(3):290.1995;Z.H.Tsi,S.C.Chen etK.Mori,Wild Orch.China:94,p1.145.1997.---Cirrhopetalum sutepense Rolfeex Downie in Kew Bull.:376.1925.

本組概述:

根狀莖纖細,匍匐狀延伸。假鱗莖常彼此有明顯的距離,少有緊聚的(此時花葶極短),頂生1枚葉。花葶纖細,直立,總狀花序縮短呈傘狀,具少數至許多花;萼片離生,形狀大小近相等,或側萼片比中萼片稍長,兩側邊緣多少內卷。本組後選模式種:Bulbophyllum crassifolium (Bl.)Averyanov(Diphyes crassifolia B1.).我國有11種。

本屬概述:

附生草本。根狀莖匍匐,少有直立的,具或不具假鱗莖6假鱗莖緊靠,聚生或疏 離,形狀、大小變化甚大,具1個節間。葉通常1枚,少有2—3枚,頂生於假鱗莖, 無假鱗莖的直接從根狀莖上發出;葉片肉質或革質,先端稍凹或銳尖、圓鈍,基部無柄 或具柄。花葶側生於假鱗莖基部或從根狀莖的節上抽出,比葉長或短,具單花或多朵至 許多花組成為總狀或近傘狀花序;花苞片通常小;花小至中等大;萼片近相等或側萼片 遠比中萼片長,全緣或邊緣具齒、毛或其他附屬物;側萼片離生或下側邊緣彼此粘合, 或由於其基部扭轉而使上下側邊緣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基部貼生於蕊柱足兩 側而形成囊狀的萼囊;花瓣比萼片小,全緣或邊緣具齒、毛等附屬物;唇瓣肉質,LC花 瓣小,向外下彎,基部與蕊柱足末端連線而形成活動或不動的關節;

蕊柱短,具翅,基 部延伸為足;蕊柱翅在蕊柱中部或基部以不同程度向前擴展,向上伸延為形狀多樣的蕊 柱齒;花葯俯傾,2室或由於隔膜消失而成l室;花粉團蠟質,4個成2對,無附屬物。 約1000種,分布於亞洲、美洲、非洲等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大洋洲也有。我國有 98種和3變種,主要產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本屬模式種:Bulbophyllum nutans Thou.
亞族概述:Schltr,Orch.319.1914.附生草本,具匍匐根狀莖和假鱗莖;假鱗莖疏離或密集,通常頂端具1枚葉,較少 2枚或葉退化成鱗片狀。葉常肉質或革質,基部有關節。花葶發自假鱗莖基部一側或根 狀莖上;總狀花序或傘形花序具數花至多花;花小或大,扭轉;萼片離生或側萼片彼此 不同程度的邊緣合生;唇瓣一般著生於蕊柱足末端,活動或不活動;蕊柱通常具蕊柱足,罕有蕊柱足不明顯;花葯俯傾;花粉團通常4個,罕有2個,蠟質,不具或偶有粘盤柄和粘盤;柱頭凹陷。本亞族模式屬:Bulbophyllum Thou.共含約10屬,全球熱帶地區均有分布,但主要見於亞洲和非洲。我國有3屬。

本族概述:

附生或較少地生或腐生草本,偶見攀援藤本;附生種類常有假鱗莖或肉質莖。葉基生或莖生,常為革質、紙質或肉質,罕有草質,少數無葉(腐生種類)。花變化較大;萼片合生或離生;唇瓣有距或無距;花葯以狹窄基部或花絲連線於蕊柱,常俯傾,兩藥室一般密接並藏於藥帽之內,花後常枯萎或脫落;花粉團一般4—8個,較少2個,蠟質或有時粒粉質,具或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偶見粘盤柄;蕊喙一般位於柱頭上方。本族模式屬:EpidendrumL.共約340屬,全球均有分布,主要見於熱帶。我國有29個亞族含72屬。

亞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狀莖、塊莖或假鱗莖。葉莖生或基生,摺扇狀、對摺或具網狀脈,草質至革質。花序(或花葶)頂生或側生;花通常兩側對稱,有特化的唇瓣,少

聚株石豆蘭聚株石豆蘭

有例外,一般扭轉,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2--8個,粒粉質或蠟質,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團柄並連線於粘盤,也有直接連線於粘盤或通過粘盤柄連線於粘盤的,較少既無花粉團柄又無粘盤柄與粘盤的;柱頭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種子通常兩端有延長的翅,較少無翅並有厚的外種皮。本亞科模式屬:OrchisL.共約690餘屬,全球均有分布。我國有4個族,42個亞族共167屬。

本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藥床和1個花葯,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葯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葯(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

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線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線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產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我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蘭科是一個進化而複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係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

在目前已發表的許多蘭科系統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統較為全面,但該系統對鳥巢蘭族(ridb.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採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系統(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裡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裡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