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批判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說出的道理,不是永恆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稱,不是永恆的名稱。中國人的真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種態度不利於科學的發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來源於人的永不滿足的探索與創造精神,倘若象小農社會“小富即安”,滿足於“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進取精神沒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憂了。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會,人權、個人財產權皆不受保護,災禍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勸戒世人韜光養晦,功成身退。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它一方面表現了國人的不競爭心理,另一方面不爭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現了國人的狡猾謀略。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國的學問多是“玄學”,不是科學。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此話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謹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於暗昧的一面;知道榮耀的一面,但自己寧守卑辱的一面。中國人以柔克剛,太富有計謀了。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人治社會,注定了人際關係複雜,注定了修身處世學問深厚。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人治社會一切無保障,為了保護自己,不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應當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老子此話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因此,聖人往往是穿著粗衣,卻懷揣著美玉,有貨不能為人所識。的確,老子提出以柔克剛、無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於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無為而治思想僅為統治者暴政過後的與民休息政策的依據。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中國人有點小聰明,於是統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慧型,發揮法治、市場的作用?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意思是,要統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謙虛;要領導人民,就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後。可見,封建統治者總是在利用人民、欺騙人民。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中國乃戰爭之國,伏屍千里,流血成河,成為每一朝代興起、每一次接班人之爭的必然。中國人幾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權平穩過渡的辦法,這是我們的智力的缺陷。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中國歷來兵權最重要,“槍桿子裡出政權”,而不是“選票箱裡出政權”。有了槍桿子,統治者則應自覺克制不濫殺,恬淡為上,因為沒有法制約束。
其他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此類似於市場經濟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歷代統治者只知擾民,只知私慾膨脹,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樸素呢?“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中國人於瑣事有防患於未然的本領,但於防止政治侵害、腐敗,保護自己的人權方面卻沒有這樣的智慧。
“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的道理,與炸一條小魚的道理一樣貴靜,不可折騰。“文革”中有人卻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怪哉。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治社會一切隨人的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禍福不測。
“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有人說,“無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潛在的物質,“有名”是原始的物質,大爆炸後形成萬物。中國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論。不過,中國的學問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狀的,幾千年都沒有發展。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是壞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為善,這是惡事)——老子憧憬的是人們不辯美醜、善惡的渾沌之世,這是倒退的思想。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說,聖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為為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為準則)——無為成為絕對的準則,就不對了。人文科學新定律:現代社會既要無為(市場經濟),又要有為(實行法治)。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養了萬物,但不居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國人的保身之道。說明人治社會是多么的兇險和莫測。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推重有賢才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看重難得的貨物,也就無人偷盜;不使人看見可以引起欲的東西,民心也就不會被攪亂)——老子消除紛爭的辦法不是制定規則,進行引導,而是消除人們的欲望,返回蒙昧時代。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復,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所以,聖人治國,要簡化人民的頭腦,填飽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氣,強壯人民的骨骼,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欲望)——這種愚民的理論在孔子、莊子、韓非子、孫子那兒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