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囊

錦囊

錦囊就是用綢、緞、帛等做的袋子,在古代用來裝信函,相當於現在的信封。錦字本身就是指好看的或質量好的綢緞帛等,例如錦上添花、錦繡河山等中的錦字。錦囊又稱香囊,是古代漢族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漢族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餘緒未泯的漢族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在漢族民間,端午節有佩戴香囊的習俗。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錦囊錦囊
(1).用錦製成的袋子。古人多用以藏詩稿或機密檔案。《南史·徐湛之傳》:“以錦囊盛 武帝 納衣,擲地以示上。”《新唐書·文藝傳下·李賀》:“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 宋 蘇舜欽 《送王楊庭著作宰巫山》詩:“落筆多佳句,時應滿錦囊。”《花月痕》第四回:“忽奉令箭一枝,錦囊一個,內固封密札。”

(2).借指詩作。 宋楊萬里《雲龍歌贈陸務觀》:“金印斗大值幾錢?錦囊山齊今幾篇?” 清 趙翼 《周長庚邂逅山塘具述傾注之意答詩志愧》:“錦囊倖免遭投廁,紅袖知誰肯拂塵。”參見“ 錦囊佳句 ”。

(3).吐綬雞的別名。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二·吐綬雞》:“﹝吐綬雞﹞《古今注》謂之錦囊。”

相關名詞

錦囊妙計

典故

“錦囊妙計”是一條盡人皆知的成語,大家也知道它的出處。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中,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為曹仁留下了錦囊妙計,曹仁憑曹丞相的妙計大敗東吳周瑜。第一百零五回標題是“武侯預伏錦囊計,魏主拆取承露盤”,說的是諸葛丞相預測自己去世之後魏延會造反,為平定魏延的反叛而留下了錦囊妙計。為什麼要把妙計放到錦囊里?

探源

關於漢代的書信封緘制度,東漢大學者-蔡邕《獨斷》中說:“凡章表皆啟封,其言密事得皂囊盛,亦用綠囊。”這裡說的皂囊是黑色的錦囊,綠囊是綠色的錦囊,秘密的奏章信函文書等都要放到錦囊內密封起來。這樣看來,錦囊就是裝重要內容的信封吧。

古代在紙張未發明或未普及的時候,文書大多是寫在竹簡(古代稱“簡”)或木簡(古代稱“牘”)上的。傳輸的時候,把簡牘文書綑紮或以囊盛裝,在封口處以繩扎之,以泥團封護,並在泥團上按公私璽印。這樣一來,就可以起到信用標識和保密的作用。這種封緘的泥團,被稱為封泥,封泥又分為封貨物和封文書兩大類別,在這裡只探討封護文書的類別。封泥在春秋戰國時代到魏晉南北朝時代都有廣泛的套用,到紙張廣泛套用之後,才發展到今天的鈐印於紙的習慣。封泥自清代道光年間至今陸續出土,前人及今人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及考證。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傳為東漢蔡倫在元興1年(公元105年)發明的。《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中寫到“自古書契(注釋:泛指文字)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注釋:縑為細絹,縑帛泛指古代寫字,畫畫用的白絹)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皮,麻頭及敞布,魚網以為紙。” 造紙術發明以後,至到魏晉時代的一段時期依然沿用以簡犢為書信,以封泥封緘的習慣。我國至今發現的最晚的封泥是1957年西安唐代長安大明宮出土的唐代一百六十多枚封泥,這批封泥更大的可能是封貨物用的,但同時說明了封泥制度一直延續到唐代

信函

來歷:據考證古代的信函,是寫在比較寬的竹簡(或木犢)上的,稱為函,也就是今天信函的“函”字的來歷;寫完後,上面再蓋一枚同樣寬度的竹(或木)片,稱為“檢”;如信的內容較多,“函”上寫不完的話,也可繼續寫在“檢”的背面。“檢”的正面也就相當於今天的信封正面,在“檢”上題書收發人的地址稱謂等,叫做“署”,也就是今天的署名的“署”。那么古代是用什麼來密封信函的呢?在西漢出現了上部刻有缺口或凹陷方槽的“檢”,這種“檢”既可以有效地防止封泥的脫落,又在下部留出題署的空間。在刻有缺口或凹陷方槽的地方,以繩結實地綑紮後,填上軟泥,鈐上印章,這樣就密封好了。《說文解字》中的“檢”字,徐鉉注釋:“書函之蓋三刻其上繩緘之,然後填以泥,題書其上而印之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