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據史料記載,翹腳牛肉最早來自於清光緒年間四川西南的千年古鎮樂山縣懷蘇鎮(後更名為蘇稽鎮)。
樂山的五通橋鹽業發達,鹽商專門用牛來拉鹽的原料滷水,不少拉滷水的牛老了之後,就送去宰殺賣牛肉。蘇稽鎮有一個村,祖祖輩輩都以宰牛為業,男女老少無不精通此道,人稱“殺牛周村”(現為楊灣鄉長春村,因其村中百分之七十的戶姓周,所以俗稱“周村”),就成為了宰殺牛的一個點。周村李殺的牛肉絕大多數運銷牛華、樂山、沙灣、水口、鎮子場(峨眉符溪鎮)等地。因牛肚腹不便運輸,又不能久留,只好就地處理。於是,周村人便在蘇稽場峨川河西岸的河湖上埋鍋教牛雜,視起湯鍋攤。因為蘇稽的下力人很多,牛肉湯鍋便宜又下飯因為很受老百姓的歡迎。
慢慢地這道美食也就傳開了。最初蹺腳牛肉只能算是下層民眾的食品,飯館的條件也十分的簡陋,只有一張方桌,沒有凳子供客人落座,不過桌下有根橫木,可以供客人蹺著歇歇腳,因此,這道美味也因為客人坐著邊蹺著腳邊食用而得名為蹺腳牛肉。
2008年,蹺腳牛肉湯鍋習俗被樂山市列入樂山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做法
蹺腳牛肉湯鍋做法詳解
蹺腳牛肉湯料用材配方比列:
①蓽撥(3個大); ②白芷片(半截,約3厘米長); ③三奈(1顆大);④八角(2個大);⑤香皮(又名香五加皮,3厘米長);⑥小茴香(一小把,約8克);⑦草果(2個大,拍破,去籽四分之三);⑧砂仁(2顆大);⑨白蔻(6顆大);⑩丁香(10粒);桂皮(3厘米長);香果(1個,去殼,拍破);沙姜(一節大);甘松(約0.5克);香葉(5片大);草扣(3個大); 蜘蛛香(1節大);胡椒粒(搗爛,約10克); 木香(半粒花生仁大);宜賓芽菜(約50克)。
以上香料配方比列為家庭自用比列。24口徑鍋加入四分之三水的比列(也就是家用口徑20厘米水瓢3瓢水)。商用請按以上水的比列加大香料量。
以上各種香料的性質:
蓽拔:味淡,略辛辣味。
白芷:味芳香,略苦。
三奈:味芳香,略帶酸澀。
八角:味芳香,略酸澀。
香皮:味芳香,苦。
小茴香:味芳香,略帶甜味。
草果:味芳香,辛辣,略苦。
砂仁:味芳香,微苦,略澀口。
白蔻:味芳香。
丁香:味芳香。
甘松:味芳香。
桂皮:味芳香。
木香:味芳香,苦味重。
蜘蛛香:味芳香。
沙姜:味芳香。
草扣:味芳香。
香葉:味芳香,略苦。
熬制湯鍋的注意事項:
蹺腳牛肉的湯味鮮是關鍵,所以,在熬制湯味時最好是放入牛棒子骨和牛脊骨。吊湯時,保持水溫處在臨近沸水狀態(切記不要給鍋加蓋,否則容易有股中藥味)。把不易出味的香料拍破。加入適量的雞精,黃姜,宜賓芽菜(芽菜需淘去沙質)。將以上香料裝入一紗袋內,將口紮緊,放入鍋里同牛棒子骨一同熬制。當鍋里飄出香料味是應將料包撈出,以免湯味發苦。
用於蘸用海椒麵的製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將優質乾辣椒取蒂,剪成約1厘米長的小節,置鐵鍋內加少許菜籽油炒出香味時起鍋搗爛(粗細以粉末較粗為佳)。在炒制海椒時,一定要使用微火,注意控制好火候,避免炒焦。海椒籽可先炒制略微發黃時,再將海椒節一起倒入翻炒。海椒火候偏嫩,則食用不香;炒焦,則味發苦。將炒制好後的海椒搗爛後加入適量的味素和鹽。
家庭在製作翹腳牛肉湯底時可以放入500克左右的黃牛肋條肉冷水一同入鍋60分鐘左右後再將牛肉撈出,這樣的湯味會更鮮美。牛肉可以加工改刀切成2×2大小左右的塊狀燒製成紅燒牛肉。
歡迎大家共同交流美食烹製經驗和心得。
一口大鍋,裡面是用牛骨頭熬好的底湯,裡面有十幾種作料。
然後把牛身上的各部分:毛肚,牛心,牛肝,牛舌,腦花,脊髓,牛筋,牛肉,牛腸牛鞭等等用小裝在專用的小竹簍里,在滾燙的牛肉湯里來回打個滾,裝進小碗,澆上牛肉湯,撒上芹菜或者是芫須。
另外蘸著店家自己舂好的辣椒麵。(辣椒麵是用本地紅辣椒在鍋里烘乾了,手工在石窩裡舂成細末,加上味素和鹽,這樣做出來的辣椒麵又香又辣,是翹腳牛肉的好吃與否的關鍵。)
菜品特色
烹飪簡單
營養價值
營養豐富
成分
它防病治病的藥膳功能,"以髒補髒"的中醫原理,大大提升了這道地方名食的品味和檔次。特別是經過楊氏對蹺腳牛肉湯鍋多次對比調配後,湯味愈加講究。在傳統湯味的基礎上不僅增加了藥棗、枸己、當歸,還增加了二十餘味中藥熬制而成的"精湯",更合理的趨於科學營養。現在楊記蹺腳牛肉湯鍋已形成湯鮮味特,牛雜細嫩,滋補強身,美容養顏和吃法多樣的五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