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

發展現狀

誕生於改革開放年代的中國美容業,歷經20多年發展,已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和相當的產業規模,產業特徵十分明顯。由於其投入少、進入門檻低,因此成為民營資本占主體的、勞動密集型的第三產業之一,是中國典型的新興產業。2003年數據顯示:全國美容就業者超過1232萬人,城鎮美容就業機構總數超過169萬家,城鎮美容業年產值近1815億元,占全國GDP1.8%,占第三產業產值比5.21%。全國88.2%的美容機構營運狀況處於穩定和持續上升狀態,產值增幅明顯高於全國GDP增長速度。在美容從業者中,20~30歲比例高達95.27%;每年新增從業人數近100萬人,其中農村從業者占到60%以上,表明該產業吸納新生勞動力尤其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潛力巨大。有關學者認為,中國美容產業是完全競爭的成長型產業,是產業鏈長、內涵豐富、供求彈性強的朝陽產業。大力發展美容經濟,有助於解決四大問題。一是實現大量就業。美容業、特別是美容服務業,是特殊的“超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一對一”甚至“多對一”直接服務的特徵,即有多少個消費者,就有多少個服務者(甚至更多),大大高於商業、餐飲業、旅遊業等的“客服比例”。這就為國家建起了一個不小的就業蓄水池。二是拉動大量消費。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恩格爾係數”中,美容消費的比例不斷增長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
在中國的美容消費中,“高質化”和“大量化”兩種特徵同時存在,主要表現在三種趨勢中:一是消費人群的擴張,年齡、職業、性別、城鄉等的限制性因素日益減少;二是消費產品的擴張,美容、整形、康體、護理等等領域的新產品層出不窮;三是美容產業鏈的擴張,生產企業、服務店鋪、教育培訓、物流配送、媒體、廣告、展演等,行業的攤子越鋪越大,覆蓋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三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美容經濟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其主體成分幾乎全是民營經濟,完全靠民間資本支撐運轉,具備民營經濟的一切優勢。大力發展“民營主導型”的美容經濟,是對國家實施民營經濟發展戰略的強力支持和配合。四是減少國家負擔。美容經濟不但能給社會帶來就業、消費、稅收等好處,同時還具有能耗低、投資小、風險小、占用資源少等特點。不需要政府的財政支出,不占用大量的資源,不依賴政府的額外扶持(如:貿易保護)。美容經濟這種“不需要”、“不占用”、“不依賴”的“三不特徵”,充分體現了“自循環擴張型”的經濟特性,有“朝暉”之勢,無“夕陽”之慮,成長空間巨大。隨著中國人均GDP邁上1000美元台階,美容經濟正在成為繼房地產、汽車、電子通訊、旅遊之後的“第五大消費熱點”。在居民消費額領域中可以說已經開始形成“四龍一鳳”的熱點格局。
但是,美容業尚未得到國家有關法律的保護和政策的支持,一直處於“自生自滅”高速度、低層次的發展狀態。高速度表現為:近五年來新開店數量為總數的78%;另據專家預測:未來5年內中國老百姓的美容消費支出將翻一番,美容業的產值也將翻一番。低層次則體現在行業發展散亂、整體水平與海外同業差距很大、社會評價低等方面。從巨觀上看,國家尚無產業規劃、產業政策、行業管理等;中觀上看,國家對於第三產業的一系列政策尚未“普照”到美容業,業內人士稱之為“美容業尚未獲得國民待遇”。以2003年實施的《中小企業促進法》為例,同屬於第三產業的餐飲業、住宿業被列入中小企業的範疇,卻沒有將美容業包含其中,使得美容業在國家政策、資金支持、創業扶植、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社會服務等各方面仍然沒有得到相關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十分不利於改變美容業的現狀。因此,建議國家一視同仁,給美容業“國民待遇”,以促進其持續健康發展。
問題對策

“無視”——主要是政府及學界對美容的態度。迄今為止,中國沒有一本《中國美容年鑑》,國家統計局沒有獨立的統計口徑,沒有發展戰略,沒有法律法規。“忽視”——主要是管理部門。涉及美容業管理的多個機構和部門,誰都管理,誰也不管。從根上說是不重視。“漠視”——大部分人,甚至包括美容業內部的人,幾乎沒有把美容經濟看成是一種“經濟”,漠而久之,無以正名。“歧視”——人們還有許多偏見。不少人對傳銷、色情、毒品等侵入美容業很敏感,反而對美容業的健康發展缺少關愛,總以為搞美容的是下九流,上不得台面。所以美容經濟現狀不好,散、亂、差的情況十分嚴重。
中國美容業處於“三高三低”的狀況:社會需求度高、對經濟貢獻度高、消費期望值高;行業門檻低、政府認知及關注度低、輿論評價低。大力發展美容經濟,需要做到四個轉變。
一是由不視為經濟轉而視為經濟。調查顯示,與美容經濟直接相關的政府機構和部門有20多個,它們都程度不同地缺乏對美容經濟的關注和認同。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是美容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美容經濟在大部分人的心中還“不是經濟”,這種觀念亟待扭轉,必須早日刷新歷史積澱起來的對美容經濟的忽視、漠視、歧視和無視的舊觀念。
二是由放任自流到照管起來。美容經濟是國民經濟當中一塊不小的蛋糕,但卻很少有政府部門統一協調地對其進行照管。人們主張從放任自流轉變到“照管”起來。“照”是關照,即要關愛、要關心、要照顧;“管”是管理,即要看管、要嚴管、要管住。政府只有加強照管,才能更好地讓美容經濟發揮效益。
三是由沒有規劃到有規劃。美容經濟長期處於“自出狀態”,政府缺乏對美容經濟的方向指引和戰略規劃,甚至連基本狀況都不了解,始終沒有數字統計和經濟普查,更談不上總體的研究和分析,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四是由缺乏規範到完善規範。美容經濟這架龐大的機器在無序失范的狀態下運轉著。從市場準入、資質資格,到服務標準、技術規範,大體處於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原生狀態。美容業的無序失范,突出表現在:誰都管但又誰都不管,政府職能弱而行業協會更弱。特別是在工商、稅務、衛生、安全、勞保、培訓、治安等方面,都處於散、亂、失衡的狀態。如不早日出台配套的公共政策和行業規範,自生的美容經濟就會墮入自滅的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