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占領日本

美國占領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戰敗國日本的單獨占領和管制。麥克阿瑟所率領的美軍共46萬人陸續進駐日本,控制了各大都市和戰略要點。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戰敗國日本的單獨占領和管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美國積極策劃單獨占領日本,杜魯門正式批准了國務院人士提出的“對日占領與軍政府”備忘錄,明確規定“不搞多國家的分區占領”,“美國負有提供占領軍的主要責任,占領軍統帥及其屬下的主要司令官應是美國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美國政府不和盟國進行任何協商,就準備自行任命代表盟國占領日本的最高統帥。蘇聯獲悉該訊息後,積極要求參加對日本的占領和管制,並向美國大使建議,在占領日本時,最高統帥可以包括2個人,由蘇、美將領華西列夫斯基和麥克阿瑟擔任,但遭到美方的拒絕。美方堅持駐日盟軍最高統帥由麥克阿瑟單獨擔任。

1945年8月13日,美國把發給日本政府的“總司令第一號”命令通知各盟國。其中規定,“日本、菲律賓以及朝鮮北緯38度以南,由美國太平洋陸軍部隊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受降”。史達林基本上同意美方的要求。

1945年8月28日,首批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橫須賀登入,接著15萬美軍占領了日本全境,開始以盟國占領軍的名義占領日本。從8月30日到9月6日,麥克阿瑟所率領的美軍共46萬人陸續進駐日本,控制了各大都市和戰略要點。由於蘇聯拒絕派遣軍隊接受麥克阿瑟指揮,中國國民黨政府忙於打內戰,根本顧不上派出占領部隊,只有紐西蘭和澳大利亞派出少量部隊參加了占領軍。9月7日,成立了“盟軍最高統帥總司令部”,以美方為主體,除了設有參謀部外,還下設民政、民間情報、經濟科學、天然資源等9個局,全面控制了日本的內政。儘管成立了由11國組成的“遠東委員會”作為在盟軍最高統帥之上的決策機構,以及由4名代表組成的“盟國管制日本委員會”作為諮詢機構,但實際上一切事務都由“盟軍最高統帥總司令部”和麥克阿瑟來定。所謂盟國對日本的共同占領,只不過是形式而已,實際上是美國單獨占領和管制。

1945年9月22日,美國在《占領初期美國對日政策》中明確美國占領日本的最終目標是:
(1)確保日本不再成為世界安全與和平的威脅。
(2)最終建立一個和平與負責的政府,該政府應尊重其他國的權利,並應支持《聯合國憲章》的理想與原則中所顯示的美國目標。這表明維護美國的利益成了美國對日政策的最高標準。

美軍占領

1945年10月,美軍指揮部對日本各戰略要點實行了全面控制。整個國土被分成2個占領區;九州、四國和本州南半部劃為美軍第6集團軍的占領區,本州北半部和北海道由美軍第8集團軍占領。10月2日,根據麥克阿瑟指示成立了最高司令部,在司令部里,除了建立純軍事部門(偵察處,作戰處)外,還設立了管轄日本生活各領域的10個處,如經濟科學處、外交處、自然資源處等。

為了更有效地控制日本,麥克阿瑟接受了日本政府的請求,取消了軍事管制,並通過日本天皇、政府進行對日間接統治,從而取得完全控制日本的主動權,以便把它限制在自己利益的範圍內。

1945年12月,莫斯科3國外長會議決定在華盛頓設立由蘇、英、美、中、法、荷、加、澳、新、印、菲11國(後緬甸和巴基斯坦加入)代表組成的遠東委員會,作為制定占領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在東京設立由美、蘇、中、英 4國代表組成的盟國管制日本委員會。但前者的決定必須通過美國政府向盟軍總司令部發布指令,後者是盟軍總司令的諮詢機關,都不能限制美國對日本的單獨統治。

1945年8月~1947年底,美國對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徹底消除日本成為美國威脅的可能性。同時,也由於亞洲各國人民和日本人民要求剷除軍國主義、實現民主主義的強烈願望,美國解散了日本的軍隊及軍事機構,對日本政府亦接連發出解散財閥、農地改革、制定日本國憲法等非軍事化、民主化指令,以瓦解軍國主義體制。

美國對日本的占領和管制初期,實行了一系列以限制日本為主的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措施,這對當時的日本軍國主義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其進步意義是值得肯定的。

美軍利益

從這段歷史來看,美國對日對的單獨占領和政策,充滿了美國自身利益的因素,同無條件投降的納粹德國相比,日本的所謂“無條件投降”是不徹底的,是有所保留的。德國被四大同盟國分區實行軍事占領,盟國管制委員會行使德政府職能,納粹制度被徹底剷除。而日本在接受《波茨坦公告》後的“無條件投降”中,只是日本軍隊無條件投降,它同德國的投降至少有三點不同。

第一,日本投降後,主權天皇制轉變為象徵天皇制,但日本政治結構中的核心部分卻被保存下來。天皇制的保留,成為美國結束戰爭並占領日本及日本統治集團重建日本的政治基礎,它對戰後日本保守政治體制的形成有著密切關係。

第二,日本投降後,日本政府成為美國占領軍的政策執行機構,作為統治國家的機器繼續運轉,因而沒有受到實質的改變。

第三,投降後的日本是由美國實行單獨占領,而不是像德國那樣由四國分區占領,這就使美國有條件按照美國的意願來重建日本。

造成上述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首先,在歐洲戰場上,蘇聯是正面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要力量,美、英對德戰爭中同蘇聯結為同盟,因此,在解決戰後德國問題上美國不可能置蘇聯於不顧獨斷專行,蘇聯在德國投降及處理戰後德國問題上具有無可抗拒的影響力。而在亞洲太平洋戰場,美國和中國是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主要國家,當時中國蔣介石政權在外交上全面依賴美國,所以,在亞洲,美國實際上壟斷著對日本的處理權。

其次,戰敗前的日本同投降前的德國在軍事實力上有很大不同。德國在無條件投降前夕,國土被盟軍占領,軍事上已沒有討價還價的籌碼。日本戰敗前,本土尚未遭到地面攻擊,在海外尚存有一百餘萬軍隊。日本手中還保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因此,美國方面希望促使日本儘快投降,以減少美軍損失。為日本投降後保留並充分利用天皇埋下了“伏筆”。

歷史影響

應該說,美國對日本的占領和管制從一開始就具有兩重性,在打擊限制的同時,也隱藏著有朝一日日本將為美國所利用,成為美國工具的用意。1948年~1950年6月25日,隨著美國在全球推行“冷戰”政策和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迅速發展,美國轉而希望日本成為遠東的“穩定”因素,成為美國的“遠東工廠”和“反共堡壘”。因此,美國加強了對日援助,加緊鎮壓和分裂日本的工農運動,解除對軍國主義者的整肅,並在日本強制實行“穩定經濟九原則”,把對日政策的重點移到重建日本經濟上來。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後,美國加速變日本為侵朝戰爭的基地。7月8日,命令日本政府新建7.5萬人的警察預備隊。同時,加緊進行對日本單獨媾和的活動。1951年9月8日,美、英、法等國與日本簽訂片面的舊金山對日和約。同日,美國、日本又締結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美國結束對日占領,但條約規定美軍繼續留駐日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